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1篇
  免费   547篇
  国内免费   749篇
测绘学   172篇
大气科学   215篇
地球物理   412篇
地质学   2644篇
海洋学   256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206篇
自然地理   362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34篇
  2022年   158篇
  2021年   150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122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175篇
  2013年   147篇
  2012年   147篇
  2011年   144篇
  2010年   172篇
  2009年   154篇
  2008年   167篇
  2007年   180篇
  2006年   160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90篇
  2002年   175篇
  2001年   247篇
  2000年   130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3年   2篇
  1942年   1篇
  1940年   1篇
  1934年   1篇
  192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91.
由新太古界色尔腾山岩群和新太古代花岗岩组成,呈长条带状或不规则状近东西向展布,最宽可达50余公里,构成增隆昌北一小南沟线型花岗岩一绿岩带。该花岗岩一绿岩带形成时间为中元古代早期,北侧为白云鄂博裂陷一被动陆缘构造,南侧为渣尔泰山裂陷槽,控制着二者分布。  相似文献   
992.
使用Cinrad/CD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在流域交汇处的东风湖地区湖面大风的产生原因和降雹的RHI(range—height indicator,距离高度显示器)特征。对鸭池河流域范围内两个雹云回波移动演变个例的分析表明,具有多个小尺度对流中心的雷暴自不同河段跨河后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具有利已路径的特性。  相似文献   
993.
在引证论述大气ISO对东亚季风区天气气候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概括性地回顾大气ISO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主要成果,重点针对热带大气ISO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甚至年代际变化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评述。  相似文献   
994.
通过对铜川3个观测站1964-2003年40a雷电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铜川雷电呈中北多南部少的地域分布特征,中北部由于地形地貌原因常有雷电与大雾、大风交替出现的独特现象。雷电年际分布呈3峰2谷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呈减少趋势;全年雷暴主要集中在5—9月,8月最多。雷电发生时500hPa高空环流形势有西北气流下的冷槽型、副热带高压脊后型、平直西风气流型、高空槽前型4种形势;低层850hPa上θse场中的暖湿舌、高能轴、钆锋区及气旋性流场均有利于雷电的发生。分析雷电的时空分布及环流特征为雷电的预测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5.
利用恩施基准站2002~2008年的地面观测资料和MICAPS资料,挑选出地面资料中逐时能见度低于100m的能见度资料,在进行时间分布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天气学普查,得出恩施浓雾的一般统计特征.然后针对几次典型的连续浓雾或强浓雾个例,对其生成的环流背景、动力和热力特征等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出不同类型浓雾的成因,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浓雾形成和维持的动力、热力机制各有异同,一般而言,冷的下垫面、低空较强的逆温层,中空干低空暖湿的稳定大气层结是形成辐射雾的原因,最强逆温层一般在880hPa左右;平流雾相对辐射雾而言要求垂直湿层更深厚,中空持续一致的3~7m/s的偏南风,暖湿平流源源不断的输送,是平流雾得以发展和持续的基本条件;混合雾的形成是温差较大的冷、暖气团湍流混合的结果,其温湿层结与辐射、平流浓雾有类似之处,但也存在明显的区别;锋面逆温层的存在与否与充足的水汽供应,是促进锋面浓雾形成、发展与维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6.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2再分析资料和NOAA的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比较分析了近60年来登陆我国大陆的两个4月台风9902(LEO,利奥)和0801(NEOGURI,浣熊)的生成发展背景、路径变化和风雨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4月台风"利奥"和"浣熊"均是在La Ni?a事件下发生,在此背景下南海地区偏强的对流活动、弱的水平风垂直切变和高层辐散条件有利于4月台风的形成;"利奥"由季风低压发展而成,"浣熊"由东风波演变而成;(2)"利奥"路径多变与大陆冷高压强盛和副热带高压偏弱多变有关;"浣熊"移动则受偏强且稳定的副高环流影响,路径以稳定西北行为主;(3)"利奥"和"浣熊"登陆时强度和地形条件相似,热带气旋带来的强降水量级差异主要受水汽输送和动力抬升大小及持续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7.
王小林  胡文瑄  陈琪  李庆  朱井泉  张军涛 《地质学报》2010,84(10):1479-1494
本文报道了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上震旦统奇格布拉克组藻白云岩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从岩石学特征上看,藻白云岩可分为基质白云石、刃状白云石胶结物与菱形白云石胶结物。基质白云石为微晶自形白云石,晶体大小在2~5μm之间,未见任何灰质前驱物,发育球形与片状白云石;刃状白云石胶结物垂直藻颗粒边缘向孔隙中心生长,长度在几十到100μm之间,由一系列超微晶自形白云石沿c轴平行堆积而成;菱形白云石胶结物分布在孔隙中心,一般小于50μm。从地球化学特征上看,基质白云石具有最高的Na2O含量(380×10-6),FeO、MnO含量中等(727×10-6、175×10-6);刃状白云石胶结物Na2O含量中等(290×10-6),FeO含量最低(200×10-6),MnO含量低于检测限;菱形白云石胶结物具有最低的Na2O含量(200×10-6),最高的FeO、MnO含量(750×10-6、550×10-6)。样品碳同位素组成与前人报道结果一致(2.1‰~3.0‰,PDB),氧同位素组成较古生代碳酸盐岩高(28.1‰~31.9‰,SMOW),说明震旦纪海水具有较高的δ18O值。笔者认为基质白云石为微生物调制作用下原生沉淀的结果;刃状白云石形成于准同生环境下大气水-海水混合流体等体积交代文石胶结物的过程;而菱形白云石胶结物则形成于埋藏环境。  相似文献   
998.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发育机理和“三元控储”模式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优质储层发育与分布是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勘探的关键.近几年四川普光、通南巴和元坝等一系列深层超深层气田的发现,不断在深度上突破早期的认识,探索这类极限条件下优质储层发育机理,成为勘探的热点和难点.本文根据普光气田主要钻井的岩芯观察、薄片、孔渗、电子显微镜、同位素分析等数据资料的分析与统计,探讨普光气田优质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提出沉积-成岩环境控制早期孔隙发育、构造-压力耦合控制裂缝与溶蚀、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控制深部溶蚀与孔隙的保存的"三元控储"机理.  相似文献   
999.
黄土由于其特殊的物质组成和结构而具有独特的沉陷性.由于西北地区耕地长期存在不合理的灌溉方式,由此而导致的地面变形逐渐成为黄土区最为普遍的地质灾害之一,给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通过对影响黑方台黄土塬区地面变形的各种控制因素,包括地质因素、土体结构因素、灌溉因素以及地下水因素的概括总结,分析水土相互作用的过程及灌水与地面变形之间的关系.揭示了黑方台黄土塬区各种来源的潜蚀水潜蚀黄土后导致的以地面陷缝为主的地面变形的形成条件以及形成机制,时黄土地区地面变形的治理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宁德蕉城区是受台风和强降雨影响而频发地质灾害的地区,根据地形(地貌)、气象、岩土体、地质灾害分布等特征,研究和分析该区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并提出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