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4篇 |
免费 | 21篇 |
国内免费 | 3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篇 |
地球物理 | 6篇 |
地质学 | 148篇 |
综合类 | 15篇 |
自然地理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51年 | 1篇 |
1949年 | 1篇 |
1948年 | 1篇 |
1946年 | 1篇 |
1945年 | 3篇 |
1944年 | 2篇 |
194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21.
以煤矿钻孔煤样瓦斯数据及井下实测瓦斯含量为依据,分析了乌东矿区构造对瓦斯赋存的控制作用,认为区内以七道湾背斜、八道湾向斜和F2逆冲断层为主要构造形迹,并控制了煤层的赋存状态和瓦斯分布规律;八道湾向斜南翼地层倾角陡近乎直立,地层局部倒转,有利于瓦斯逸散,而北翼煤层倾角缓,且受到矿区南部碗窑沟逆冲断层(F2)挤压作用,断面形成瓦斯的"隔挡"面,阻断了瓦斯的逸散通道,造成向斜北翼瓦斯含量高于南翼;瓦斯含量与煤层埋深呈正相关关系。随着各矿向下延深开采,瓦斯涌出量将会逐渐加大。因此,掌握矿区的瓦斯地质规律,对其安全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2.
23.
针对松辽盆地南部大情字井向斜区葡萄花油层石油成藏及富集规律研究程度低的问题,从有效烃源岩、优质储层、油源断层及断裂密集带4个方面入手,深入开展石油富集规律及成藏模式研究。根据断裂发育特征及构造高程,将向斜区进一步划分为3个次级构造单元,并对不同构造单元油藏类型和石油分布特征进行剖析:向斜断裂深洼区以断层-岩性油藏为主;向斜过渡缓坡区以岩性油藏、断层-岩性油藏和构造-岩性油藏为主;向斜过渡陡坡区发育少量岩性油藏。平面上,受断裂密集带发育位置的影响,石油主要呈条带状富集于向斜断裂深洼区和过渡缓坡区;垂向上,受储层发育位置的影响,石油集中分布于葡萄花油层Ⅱ砂组。以此为基础分析向斜区石油富集规律,得出石油富集的4个主控因素:①有效烃源岩厚度控制石油富集;②油源断层组成垂向优势输导通道;③分流河道岔道口是石油富集的有利部位;④断裂密集带控制石油富集。最终建立了向斜区4种成藏模式:①向斜断裂深洼区黑157井以南,嫩一段烃源岩供烃,超压倒灌,油源断层沟通,反向构造控藏;②向斜断裂深洼区黑157井以北,青一段烃源岩供烃,油选择性充注分流河道成藏及断裂密集带内断层组合形成的局部构造控藏;③向斜过渡缓坡区,构造-岩性和岩性圈闭控藏模式;④向斜过渡陡坡区岩性圈闭控藏模式。 相似文献
24.
为了查明川东南盆缘常压页岩气区五峰组页岩裂缝脉体记录的古温度及古压力特征,揭示常压页岩气区储层压力降低的主要影响因素和页岩气散失机理.以松坎地区五峰组黑色碳质页岩裂缝脉体内的流体包裹体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显微镜光学观察、阴极发光测试、包裹体测温和激光拉曼分析,结合埋藏-生烃-热史模拟,对裂缝脉体中的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和高密度甲烷包裹体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松坎地区五峰组裂缝中主要存在着两期脉体充填,M1裂缝脉体形成时间距今约103~86 Ma,脉体较宽、阴极发光颜色为橘红色,其内甲烷包裹体捕获压力为82.6~91.5 MPa,反映燕山中期盆缘地区页岩气藏处在超压状态;M2裂缝脉体生长于M1裂缝脉体两侧,形成时间距今约90~72 Ma,脉体较窄、阴极发光颜色为暗红色,其内甲烷包裹体捕获压力为43.6~47.3 MPa.综合分析认为,川东南盆缘松坎地区五峰组在燕山期经历了由超压至常压的转变.燕山期以来的抬升剥蚀与褶皱变形导致地层内大量页岩气沿着滑脱层发生侧向运移和散失,地层压力快速下降.燕山晚期时,盆内稳定构造区页岩气藏仍处于超压状态,而盆缘地区已降至常压. 相似文献
25.
1矿床地质概况达拉地铀矿床位于伊犁盆地南缘东部褶隆区的达拉地向斜中。向斜呈近NS向展布,呈波状起伏,长3.25km,宽0.5~0.9km。地势西南高而东北低,总体向北倾伏,倾角约10°,向斜两翼不对称,东翼和南东翼倾角45°~60°,局部达85°,西翼和西南翼倾角20°~45°。达拉地向斜向西与察布查尔向斜相连接,两向斜间为一鞍状背 相似文献
26.
门头沟煤田附近之地形甚单纯,北限九龙山向斜轴所在之九龙山,南界辉绿岩床所构成的南大岭,其间之门头沟谷,即为门头沟煤系之分布。 相似文献
27.
晏家铺向斜位于湖南省涟源县城以北 ,涟邵煤田北段中部 ,由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等地层组成。向斜形似纺缍 ,轴向NE35°左右 ,两翼发育一些飞来峰构造(图略)。本区的飞来峰构造按其成因可分两类 :推覆类型和滑覆类型。1推覆类型的飞来峰构造西北翼杨家山勘探区的朱家凼飞来峰(图1)及鲫鱼塘飞来峰。其形成机制是由于集云断层由东向西将测水组(C1c)推覆在壶天群(C2 3)灰岩之上 ,再遭侵蚀作用而形成的。这种类型的飞来峰是比较常见的传统类型。是老地层在新地层之上 ,具有老压新的特点。2滑覆类型的飞来峰构造在南翼有… 相似文献
28.
A new locality bearing ichnofossils of the Cruziana Assemblage Zone-Ⅲ from the Mussoorie syncline,Lesser Himalaya,is located in rocks of Member-B of the Dhaulagiri Formation,Tal Group,exposed along the Maldewta-Chhimoli fresh road cut section.The site yielded ichnofossils Bergaueria perata,Cochlichnus anguineus,?Diplocraterion isp.,Dimorphichnus obliquus,diplichnitiform Cruziana bonariensis,Diplichnites gouldi,Glockeria isp.,Helminthopsis isp.,Monomorphichnus lineatus,Phycodes palmatum,Palaeophycus striatus,Planolites beverleyensis,Planolites montanus,Treptichnus cf.T.pedum,scratch marks and an undetermined worm impression.An Early Cambrian age (Cambrian Series 2) is assigned to the ichnofossil-bearing strata based on the stratigraphic position between the Drepanuroides and Palaeoolenus trilobite zones.A revised Cambrian ichnofossil zonation is presented for the Tal Group of the Mussoorie syncline.Together with their occurrence on rippled surfaces,and the lateral displacement of some trackways (due to current action),a sub-aqueous shallow-marine depositional setting is proposed for the rocks of Member-B. 相似文献
29.
葛店煤矿双庙扩大区位于豫、皖两省交界处。勘探区为一轴向北北东向的不对称向斜构造,地层倾角26°~30°,测区深部有岩浆岩侵入体,严重影响煤层赋存形态;地表条件复杂,村庄密集、河流较多,测区东侧塌陷区水塘大面积分布.三维地震勘探野外施工难度大。本区地震勘探观测系统设计为12线18炮制,为避免偏移归位及叠加次数降低等问题,在向斜轴部两侧、村子周边及河岸处适当加密炮点,并在塌陷区利用钢钎插置检波器以保证CDP点完整性。数据处理采取了叠前反褶积、叠前时间偏移等技术,数据处理效果显著。遵循多波组对比、多个数据体综合解释的原则,以纵向、横向和任意时间剖面相结合,充分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地震资料解释。本次勘探成果查明了主采煤层三2^2、二2煤层的构造形态及埋藏深度;解释落差5m以上断层34条,其中修改原有断层5条;另外新发现小于5m的异常断点22个。经巷道验证煤层底板标高误差0.43%~1.96%,巷道已揭露断层7条,与解释成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0.
贾汪煤田的基本构造形态为贾汪向斜。通过对贾汪向斜北东延长段原地系统和外来系统的分析研究,认为在贾汪石炭——二叠纪煤田北界伏山前断裂的北东盘上,受构造应力的影响,奥陶系沿着其与寒武系界面间的软弱层被推覆,在原地代之以大面积分布的是青白口——震旦系及部分寒武系而非石炭——二叠系,从而造成了贾汪煤田没有向北东继续延伸。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