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7篇
  免费   739篇
  国内免费   1177篇
测绘学   264篇
大气科学   258篇
地球物理   416篇
地质学   2554篇
海洋学   534篇
天文学   81篇
综合类   201篇
自然地理   135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30篇
  2022年   175篇
  2021年   187篇
  2020年   185篇
  2019年   197篇
  2018年   172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123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191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215篇
  2011年   186篇
  2010年   175篇
  2009年   190篇
  2008年   270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79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64年   2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01.
国外乡村空间研究的进展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丹  刘祖云 《地理科学进展》2019,38(12):1991-2002
任何空间都是社会的产物。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政策的驱动下,中国乡村空间正在发生剧烈重构。乡村空间研究作为国外乡村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多学科、多视角、多维度、多方法的特点,形成了一个丰富的研究图景。为了更全面地把握国外乡村空间研究的进展,论文对国外近40 a的乡村空间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研究发现,国外学者从物质、想象和实践等层面诠释了乡村空间的内涵,并通过建立“乡村空间的三重模型”,强调了日常生活实践的重要性,引入了生活空间,构建了较为系统的乡村空间研究架构。在理论视角上,国外乡村空间研究经历了功能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建构主义3个阶段;在时间的演进上,实现了由生产主义空间研究到后生产主义空间研究的转换;在空间维度上,实现了聚落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多重叠加。国外乡村空间研究实现了从物质层面到社会表征、从客体性空间到主体性空间、从静态单维空间到动态多维空间的转变,启示我们对乡村空间进行跨学科研究以及“社会-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中国乡村空间建设要重视农民的主体性地位、强调乡村空间的多功能性、尊重乡村空间的“地域性”和“差异性”、恢复乡村空间的意义生产功能。  相似文献   
202.
《海洋学报》2019,(7):F0004-F0004
海底热液硫化物,以富含铜、锌、铅、金、银等为特征,主要发现于大洋中脊和部分弧后盆地。冷的海水沿洋壳断裂下渗,被下伏的岩浆加热后上浮,从而形成对流,这一过程中萃取了围岩中的金属元素,最后喷出海底。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后,在海底发生沉淀形成了具有经济价值的海底热液硫化物矿床。海底“黑烟囱”是这一类矿床常见的外在形貌。  相似文献   
203.
张英利  贾晓彤 《地质学报》2024,98(2):363-380
扬子陆块西缘寒武系主要为一套碎屑岩- 碳酸盐岩的岩石组合,前人研究多认为形成于相对稳定的克拉通盆地。但同时期出现的大陆岩浆作用显然与前期认定的克拉通盆地性质不符,需要借助扬子西缘的物质来源探讨构造背景。基于野外露头等资料,本文通过对扬子陆块西缘会泽和会东附近寒武系3件砂岩样品进行重矿物分析、电气石电子探针和碎屑锆石U- Pb测年分析,确定扬子西缘寒武纪沉积物的源区;并结合沉积序列等综合探讨扬子陆块西缘寒武纪的构造背景。沉积序列表明,扬子西缘寒武系沧浪铺组、西王庙组和二道水组主要由砂岩和白云岩等组成,沉积环境为滨岸—潮坪。细—粗砂岩碎屑颗粒为次棱角状—次圆状,分选较差;碎屑组分主要为石英,岩屑几乎全部为燧石,长石含量较少。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重矿物分析指示扬子西缘寒武系砂岩重矿物主要由锆石、赤—褐铁矿、电气石、钛铁矿、金红石、磷灰石等组成,重矿物组合指示岩浆岩为其主要母岩;电气石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物源主要来自于贫锂花岗岩和变砂岩、变泥岩;碎屑锆石测年分析表明物源区母岩主要为983~540 Ma岩浆岩。碎屑锆石年龄对比等综合分析表明,寒武系沉积物部分源自康滇古陆983~708 Ma的岩浆岩和变沉积岩,部分源自冈瓦纳大陆东非造山带663~540 Ma的岩石,物源区岩石经历再旋回产物作用。扬子西缘寒武系的沉积序列、碎屑锆石年龄谱图和碎屑组成等特征综合分析表明,扬子陆块西缘寒武系形成于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204.
利用1979—2019年CN05.1中国区域高分辨率降水格点数据、英国Hadley中心观测海温数据、ERA5逐月大气再分析资料及大气环流模式,研究了华南后汛期期间(7—9月)IOD Modoki事件与华南后汛期降水异常的关系及可能机理。观测资料结果表明,华南后汛期降水异常与热带印度洋中部(东和西部)海温异常呈显著正(负)相关关系,表现为印度洋IOD Modoki或印度洋三极子事件的空间分布型。滤除ENSO信号影响后,华南后汛期降水异常仍和IOD Modoki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IOD Modoki正异常对华南后汛期降水异常的影响有以下途径,一方面,异常水汽从热带印度洋东部向西输送至热带中印度洋后,在北半球受科氏力作用向东输送至华南地区,为华南地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并且对华南地区降水正异常的主要水汽辐合贡献为平均水汽的水平扰动散度项和扰动引起的平均水汽垂直平流项。另一方面,热带东南印度洋海温负异常,通过Mastuno-Gill响应引起对流层低层自热带东南印度洋至热带中印度洋有东南风异常,增强了70°E附近的越赤道气流,在北半球向东输送至西北太平洋,这引起了华南地区对流层低层气旋式环流异常。另外,热带东印度洋对流层低(高)层异常辐散(辐合),华南地区低(高)层异常辐合(辐散)增强了东亚地区的局地Hadley环流,有利于华南地区降水的产生。再者,IOD Modoki引起南亚季风区受异常下沉运动控制,并通过季风-荒漠机制引起副热带北大西洋东部、北非荒漠区及地中海西部周围正涡度异常,激发了沿急流向下游传播的准静止Rossby波,增强了日本海高压异常和华南及邻近地区对流层低层气旋式环流异常。上述原因均有利于华南地区降水的产生,反之亦然。上述结果在数值模式中亦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205.
黄东海海区总悬浮物散射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黄东海水体散射特性非常复杂,这是造成该海域水色区划特点显著的原因之一。文中利用2003年4月黄东海试验数据(HD200304)对总悬浮物(TSM,Total Suspended Matter)的后向散射概率~bbs和单位散射系数bs*进行研究。基于对现场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开发了总悬浮物后向散射概率模型,通过相对偏差分析表明,有近90%的样品反演相对偏差控制在±30%之内。对总悬浮物单位散射系数研究时,选择555 nm为参考波段,开发了不同波段间总悬浮物单位散射系数关系模型,通过相对偏差分析表明,有近94%的样品反演相对偏差在±10%之内,反演效果非常好。  相似文献   
206.
航天遥感获取遥感影像为灾后灾害评估提供资料和数据分析 重大突发性火害爆发的时候,一般伴有通讯终止、交通瘫痪、受灾地区基础设施遭受重大破坏等紧急情况,往往让救灾部门无法及时获取准确的地形资料,从而不能对灾害进行一个整体的、精确的评估.  相似文献   
207.
在汶川特大地震后的第一个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国家测绘局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在全行业积极开展送温暖慰问活动。自2008年12月31日起,国家测绘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德明亲自带队,其他党组成员、副局长分头行动,分赴四川、甘肃、黑龙江、陕西、重庆、贵州、海南、湖南、山东等受灾省份,  相似文献   
208.
王均 《中国测绘》2009,(3):28-31
一年前的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灾害。6月30日,党中央提出“统筹干部人才资源支持抗震救灾”的要求。7月2日,中组部与团中央共同为奔赴地震灾区参与灾后重建的第九批“博士服务团”送行并召开座谈会,李源潮部长提出“加强智力救灾,帮助灾区走上科学重建之路”的希望和要求。7月9日,我作为国家测绘局选派的成员,与来自国家发改委,  相似文献   
209.
地震到底能不能预报?汶川地震后出现了对立的声音。其实,这种对立始终存在。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是存在于客观中的自然现象。有发生发展过程,自然也就有了规律。认识了规律地震就可以预测,对于人类  相似文献   
210.
曾有学者认为,大约在距今2亿年前左右,我国发生了一次大的地质碰撞事件,由此形成了一个与今天的青藏高原非常类似的“东部高原”。近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李祥辉教授等在《地质学报》发表论文,不仅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说法,而且在时空分布上提出了新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