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60篇
  免费   1606篇
  国内免费   2819篇
测绘学   263篇
大气科学   545篇
地球物理   1074篇
地质学   8740篇
海洋学   1002篇
天文学   45篇
综合类   661篇
自然地理   455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264篇
  2022年   306篇
  2021年   359篇
  2020年   248篇
  2019年   302篇
  2018年   224篇
  2017年   246篇
  2016年   221篇
  2015年   303篇
  2014年   453篇
  2013年   351篇
  2012年   443篇
  2011年   489篇
  2010年   380篇
  2009年   443篇
  2008年   525篇
  2007年   488篇
  2006年   492篇
  2005年   490篇
  2004年   384篇
  2003年   483篇
  2002年   570篇
  2001年   632篇
  2000年   332篇
  1999年   384篇
  1998年   352篇
  1997年   324篇
  1996年   340篇
  1995年   315篇
  1994年   325篇
  1993年   247篇
  1992年   219篇
  1991年   196篇
  1990年   198篇
  1989年   187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6年   3篇
  1972年   4篇
  1954年   3篇
  1946年   3篇
  194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7 毫秒
921.
砬子山岩体出露于华北地台抚顺—清原古隆起带与吉黑地槽的相接部位。砬子山岩体是由石英闪长岩、似斑状石英二长岩、二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构成的杂岩体。4个岩性不同的侵入体构成连续的中-酸性钙碱岩石序列。岩体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表明4个侵入体是同源岩浆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岩浆的演化机制为深部岩浆分异作用,岩浆则是来源于下部地壳。  相似文献   
922.
按内波假说的观点,讨论了典型板内地震即中国大陆地震的成因机制,认为造成地壳厚度分化的内波运动依靠地壳厚度差异中蕴藏的重力位能,推动地壳物质运动形成各种类型的板内地震。研究了全球地震活动的纬度分布特点以及地震活动与潮汐作用及大陆分布的联系,指出:外动力地质作用强烈的大陆因剥蚀、搬运和沉积以及负载重分布,使大陆地区始终达不到重力均衡,成为地壳运动的活动区,因而陆壳“地震能量发射强度”曲线具有类似于潮汐剪应力纬度分布的两极衰减、南北对称的特性。文中还探讨了深震及和达—贝尼奥夫带的成因,克服了用俯冲板块解释这一现象的困难。  相似文献   
923.
地质系统的复杂性--地质科学的基本问题(Ⅱ)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於崇文 《地球科学》2003,28(1):31-40
笔者根据其所提出的“地质作用与时空结构是一切地质现象的本质与核心”的自然哲学理念将地质科学的学科体系划分为地球物质的成分与结构、地质作用、地质学场与地质系统的演化等四大基本领域,它与9个重大基础地质问题以及与其相关的基础理论问题相对应(表2),笔者将其已发表的地质科学的复杂性理论“地质作用的临界过程动力学-地质系统在混沌边缘分形生长”应用于研究9个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着重对于其中所包含的主要基础理论问题的实质及其理论与研究方法作较深入而简要的剖析。目的是通过将地质系统的复杂性作为地质科学的基本问题的新视角对古老而常新的地质科学进行再认识,将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的研究提高到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理论的层次,并实现地质科学向精确科学的跨越,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924.
REE mobility during hydrothermal ore-forming processes has been extensively investigated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potential of REE to provide information about ore forming processes has commonly been recognized.The Dongping gold deposit,which is located in northwestern Hebei Province,China,occurring in the inner contact zone of the Shuiquangou syenite complex,is spatially,and probably genetically,related to the syenite,the deposit was formed under the moderate to high temperature(220℃ to 320℃),weakly acidic to weakly alkaline,rather high fo2(lgfo2=-30~-34)environment.The REE study of the host rocks,altered wall rocks,ores and gangue minerals from the deposit suggests that the REEs have been mobilized and differentiated during K-feldspathization and silicification.The extremely altered syenite enveloping auriferous quartz vein shows positive Ce anomaly and larger LREE/HREE ratio than that of the unaltered syenite.The REE concentrations and patterns of the ores are determined by the ore types and mineral assemblages,LREE/HREE ratios in the gangue quartz and hydrothermal Kfeldspars are relatively low.The most significant observation is that the gangue quartz shows significant positive Eu anomaly,whereas the hydrothermal K-feldspars show less significant or no positive Eu anomaly at all relative to the primary feldspar in the unaltered syenite. It is evident that the REEs are mobile during K-feldspathization and silicification in the ore forming process.Weak to moderate K-feldspathization caused REE mobility without apparent differentiation with the exception of extreme K-feldspathization and silicification which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depletion of HREE and Eu and relative enrichment of Ce.The REE,Y,U,Th and Au contents of the syenite decrease as the degrees of K-feldspathization and silicification of the rocks increase towards the auriferous quartz veins.As the ores were deposited under a rather oxidized environment,Ce^4 predominated over Ce^3 .The precipitation of the former in the form of CeO2 or absorpted onto the secondary mineral assemblage resulted in the inconsistent removal of the REE and the relative Ce enrichment in the strongly altered rocks.in contrast,Eu was present mainly in a low valence state (Eu^2 ).The geochemical differences from the other REE^3 and much less sites in the secondary minerals to accommodate the Eu released form the original minerals resulted in the enrichment of Eu in the fluids.The mobility and differentiation of REE and the coherent mobilities of Y,U,Th and Au also support the argument that the syenite is one of the source rocks for gold mineralization.The REE contents and patterns of the altered rocks enveloping the auriferous quartz vein could be used as a guide for locating ore veins in mineral exploration.  相似文献   
925.
名铁矿中三氧化二铝含量测定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琪 《地质与勘探》2002,38(4):71-72
名铁矿试样经碱熔,直接分离铁,再酸化,中和后用六次甲基四胺沉淀铝与络合物,沉淀酸溶,用氟盐取代-EDTA容量法测定三氧化二铝。该法充分消除了铁的干扰,使滴定终点比DZG93-012(铬铁矿操作规程-氟盐取代)-EDTA容量法测定三氧化二铝)方法的滴定终点更清晰,准确,结果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926.
冀中坳陷古近纪的伸展构造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冀中坳陷的构造格架是新生代的伸展构造系统。该系统以大兴、保定-石家庄拆离滑脱断层为主体,与牛东-河东、马西、宁晋、新河等伸展断层以及徐水-安新变换带和衡水、宝坻-桐柏镇变换断层等组合而成。据平衡剖面和基底沉降曲线分析,冀中坳陷古近纪伸展作用过程持续发育,具幕式特点,以沙三期伸展作用最为强烈。地壳的快速伸展作用与火山活动强度之间缺乏耦合关系。冀中坳陷的动力学成因与伸展背景下的剪切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27.
黄秉维先生以他渊博的学识和辛勤的劳动 ,为推动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发展 ,促进地理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优良作风和全心全意为人民、为祖国鞠躬尽瘁的崇高品德汇集一身 ,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是地学界的一代师表和学习的榜样。黄秉维先生对发展中国地理学的贡献以及在治学、工作和为人等方面的师表风范是中国地理界的宝贵财富 ,将永远被后人学习、传颂。结合实践 ,服务建设黄秉维先生从 1 7岁起就始终活跃在科研第一线 ,在地理学的领域中涉足深广 ,对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许多方面都有探索 ,尤其精于中国自然环境的综合研究 ,在国内外地理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28.
太古宙地层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沈其韩 《中国地质》2002,29(2):113-116
太古宙地层与显生宙地层相比,具有很大的复杂性,研究难度大。研究太古宙地层,在学术思路上应以岩石、地层、构造和地质事件综合研究为基础,配合多种新技术新方法特别是同位素年代学定年为依托。另外,要注意解决好如下6个方面的问题:(1)在“单斜”地层中注意研究有无复杂同斜褶皱;(2)正确判定岩石类型及其属性;(3)多次变形叠加如何与区域变质作用相联系的问题;(4)地层定年中应该注意的问题;(5)特殊岩石单位的定名问题;(6)正确区分变质火山-沉积地层层序和构造接触问题。  相似文献   
929.
鲁东造山带榴辉岩变质作用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岩相学研究表明,广泛发育鲁东造山逞中的榴辉岩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为含柯石英及其假象榴辉岩;么二类为含蓝晶石 、黝帘石及多硅白云母等榴辉岩;第三类为石榴石-绿辉石-石英组合榴辉岩;第四类为(角闪石)石榴石-辉及有关岩石(非典型“榴辉岩”)。这四类榴辉岩峰期前进变质矿物共生组合及P-T条件估算结果均显示它们应属于高温与超高压变质作用产物,其变质作用PTt轨迹表现为顺时针演化趋势,反映出板块俯冲碰  相似文献   
930.
普遍认为修正后的板块构造模式仍适用于新太古代地质研究,但是早期板块构造过程与后期有明显差异,包括陆块规模、造山带类型、碰撞造山过程等。典型碰撞造山带在地史上的初次形成具有划时代的构造演化意义,涉及典型板块构造初始发生过程、最早超级大陆拼合、威尔逊旋回及板块碰撞造山过程等方面。华北中部保留一条近南北向的碰撞造山带(2 600~2 500 Ma BP),保留特征的巨型复式褶皱、不同层次推覆构造、蛇绿岩混杂带等。围绕华北中部造山带及其25亿年重大构造热事件的研究,对认识华北早期构造演化及其超大陆再造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早期板块构造研究的关键突破口之一,开展其不同地壳层次构造变形及其前陆盆地的研究,将深化早期板块边界及其造山过程的科学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