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56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145篇
海洋学   27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苍峄铁矿带为山东省典型的"鞍山式"铁矿成矿带,其后期改造作用剧烈,控矿因素复杂。带内先后发现和评价了多个大、中型铁矿床,现区内露头及浅部矿体已基本查明,探求铁矿石资源量逾9亿t,仍未完全控制该矿带的延长和延深规模,其深部及外围隐伏资源潜力巨大。以往勘查工作侧重于各区段浅部矿体特征和规模的控制评价,对矿带赋存规律和找矿方向的研究存在不足。该文结合矿带内已查明矿床特征,对区内基底褶皱构造和断层构造开展了分析研究。基于褶皱控矿理论,将苍峄铁矿划分为5个主含矿带,以次级截矿断层为界,将各含矿带自西向东分为3个区段。从断层构造对控矿褶皱及含矿带的后期改造入手,对原始控矿褶皱进行了恢复重建。验证了太白向斜、石闫背斜、辛庄向斜和后大窑背斜为连续产出的复式褶皱,因褶皱构造向西倾伏,致使辛庄向斜向东剥蚀缺失,石闫背斜和后大窑背斜向西隐伏深潜,并有继续向西延伸的可能。进而分析了区内找矿远景,划分3个赋矿远景区,指明了该区今后的重点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72.
《地质学报》2020,(1):I0001-I0001
历史证明,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矿产资源。据统计,我国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来源于矿产资源,30%以上的农业用水和饮用水来自属于矿产资源范畴的地下水。可以说,没有矿产资源的可持续供应和安全保障,就没有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做到矿产资源完全自给自足,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后期阶段.  相似文献   
73.
本栏目稿件均为厅领导在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认真归纳整理,仔细分析、深入思考并结合自身分管的工作,写出的调研报告。报告内容充实,分析透彻,措施得力,是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身体力行的体现,既有力地推进了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也为全厅今后国土资源工作的开展发挥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4.
江干区征地拆迁的做法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杭州"城市东扩"、"决战东部"占略的深入实施,江干区作为杭州城市新中心的地位已经确立.一大批省、市重点项目如钱江新城(包括二期扩容区块)、铁路东站交通枢纽、地铁一号线等相继落户实施,城市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相似文献   
75.
沉积盆地动力学与盆地成藏(矿)系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沉积盆地动力学与盆地成藏(矿)系统为主线,梳理和归纳了笔者在此方面理论研究的部分认识和观点.在地球科学研究和应用的3大领域(科学研究、物质需求、生存环境)中,沉积盆地均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展布面积大、发育时间长的大中型盆地(如含油气盆地)意义更为重要.沉积盆地是地史上地壳或岩石圈较长时间相对沉降、沉积物在其中不断充填过程中的一种负向地壳构造.将沉积盆地动力学定义为:直接控制和明显影响盆地沉降和沉积充填的地球内、外动力地质作用有机耦合的统一动力学系统和演化过程;属地球动力学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盆地沉降动力的不同,将盆地成因划分为热力、应力、重力和复合成因4种类型.从厘定和揭示盆地沉降、沉积和堆积中心的分布位置、演变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入手,剔去非沉降作用产生的沉积效应,有可能揭示沉降作用特征和其与沉积、堆积中心的时空演变关联及原因.活动性强、深部作用活跃、后期改造强烈是中国沉积盆地的重要特点,这由中国大陆的特性所决定.根据后期改造的主要地质作用及改造形式的不同,将改造盆地划分为8种类型.剔去后期改造的影响,系统恢复原始盆地面貌,为深刻认识和揭示盆地演化改造过程和油气成藏、定位及分布的重要基础.根据改造盆地的地质实际和笔者的研究实践,探讨和提出了改造盆地研究和油气评价的思路及程式;从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限两方面,具体厘定了中国盆地油气晚期超晚期成藏定位的时限.探讨了深部作用对油气富集的影响、油气逸散及其地质效应等问题.含油气盆地动力学研究系统可划分为成盆、成藏和评价3大次系统.在盆地演化和改造过程中,各次系统及子系统之间联系密切、相互作用.倡导沉积盆地研究遵循"整体、动态、综合"的总则.世界已探明的砂岩型铀矿床逾82%与已生产的油气田或煤田同盆共存.这4种主要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富集存在普遍,但其富集成矿区分布却有明显的分区性,其中尤以中东亚地区典型.在中东亚能源矿产成矿域诸盆地中,多种能源矿产赋存和分布的特点为:空间分布复杂有序、各含(储)矿层位及地区联系密切、成藏(矿)定位时期相同或相近、赋存环境和成藏(矿)作用有机相关;铀成矿过程和主成矿期与区域动力学环境演变有明显地响应关系,并与所在盆地油气的成藏定位时期基本一致;表明其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和统一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沉积盆地集多种有机和无机、金属与非金属矿产以及水资源等共存于一盆,是诸多沉积矿产同盆成生、赋存的基本单元和成藏(矿)的巨型复杂系统,称之为沉积盆地成藏(矿)系统.该系统中各种沉积矿产的成藏(矿)不是孤立存在和单独出现;其形成和分布有机关联、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内在联系形式多样;有其自身的成矿特点和成藏(矿)环境,应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成矿系统与其他成矿系统相并列和区别.本文讨论了小型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和其油气赋存条件、成熟盆地再研究的必要性和指导思想,适于中国西部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稳定陆)块、盆(地)、带(各类构造活动带)系统动力学等.地球和盆地均属非常复杂的巨系统,运用整体和系统的学术思想,研究地学等复杂性科学是一个有效途径.在复杂系统研究中,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最为重要,同时要重视研究思想和方法论的嬗变,揭示研究对象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76.
朝鲜海峡南部中陆架海侵沙脊在高能环境中的形成和发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地质背景研究区为韩国海南部水深 60 ~ 100 m 的中陆架中部。韩国海南部陆架为构造上稳定、冰后期被淹没的浅水陆架(水深<120 m),陆源碎屑沉积厚。这些厚层沉积物显示了区域倾斜的前积层层理,表明它们为三角洲来源或浅水来源,尤其是晚第四纪沉积形成高频沉积层序,包含了一套与末次海平面循环(< 30 000aBP)相响应的低海面、海侵和高海面沉积(Yooand Park,2000)。低海面和高海面沉积分别位于外陆架和内陆架,而海侵沉积在陆架上分布广。海侵沉积可分为 5 个地层单元(Yoo andPark,2000),包括:①中陆架海侵层;②中陆架沙脊;③横切水道填…  相似文献   
77.
《岩土力学》2007,28(5):1020-1020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发展战略室副主任:当前,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城市容量的扩张需求与土地等稀缺资源的供给不足。解决这个矛盾除了适当提高建筑密度,提高建筑容量,集约使用土地资源以外,还可以参照国际经验,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进行立体化开发,扩大城市容量,有效推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78.
针对胜坨油田注水开发后期油田剩余油分布零散、开采难度大等问题,运用微构造研究、测井二次解释等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综合分析油藏平面、纵向上剩余油分布规律,为胜坨油田剩余油挖潜提供了资料依据,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79.
孙金山  卢文波 《岩土力学》2007,28(Z1):327-332
考虑岩石材料的应变软化及扩容效应,采用岩石材料的弹性-塑性软化-塑性残余三线性应力-应变软化模型和莫尔-库仑屈服准则,推导了非轴对称荷载下圆形隧洞围岩弹性区、塑性软化区和塑性残余区的应力场、应变场、位移场和塑性区半径的近似解析解,适用于围岩塑性区较大且侧压力系数1≤λ<3的情况。该近似解析方法与有限元法的计算结果较为接近,可代替有限元方法进行简单的圆形隧洞围岩弹塑性分析。  相似文献   
80.
The major population of the veined rapa whelk Rapana venosa(Valenciennes, 1846), which is an important fishery resource, is facing a large decline in China. W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incubation temperature(16–34℃ at salinity 30) and salinity(5–45 at 25℃) on the incubation period and subsequent larval development. In the temperature experiment, the shortest incubation period was 12 days at 34℃, the lower temperature limit was 16℃, the longest mean shell length(1 193±17 μm) occurred at 25℃ and the highest survival rate 72.28%±5.62% was observed at 28℃. In the salinity experiment, the shortest incubation period was 15 days at 25. The salinity tolerance range was 15–40, the longest mean shell length(855±9 μm) and the highest survival rate 72.93%±4.85% were both observed at 35.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during the egg–mass stage,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regimes infl uence later growth and survival of larvae. These observations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of natural populations of Rapana venos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