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56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145篇
海洋学   27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藏北羌塘盆地西部查桑地区结构及构造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近年新获得的航磁、重力、大地电磁测深和地质等资料的综合研究揭示,羌塘西部隆起查桑段具有明显的南北分带、东西分块和垂向分层的结构、构造特征。该区总体由两(东部)、三(西部)个东西向展布的大型南倾构造块体推覆叠置而成,其间又被数条近南北向断裂分割为若干个断块。各块带出露地层时代、结构构造和地球物理场特征有较大差别。在查桑段及邻区,地壳中上部有两个低阻层,所在的深度分别为15±5km和约40km之下。壳内上部低阻层主要分布在查桑段及其以南,为各块体总体向北运动和逆掩叠覆之底部主拆离推覆面,该区各南倾大断裂均向下收敛并交会到该层。下部低阻层的展布超出了查桑段,向北已达北羌塘坳陷,其影响的范围可能更为广阔。此南北分带、多块叠置的结构和复杂多变的地球物理场特征,仅孤零零地出现在双湖—绒马之间,不具区域意义。其形成与该区东、西两侧中生代始存在的近南北向转换断层和晚古生代可能曾发育有裂谷之背景密切相关。该区段挤压变形和叠覆隆升,始于早白垩世羌塘盆地反转期;始新世以来,印度板块碰撞遂继续向北推挤,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加强及改造。  相似文献   
102.
张玉军  张维庆 《岩土力学》2014,35(Z2):556-564
由双重孔隙-裂隙介质热-水-应力耦合模型退化为单一孔隙介质模型,将其与岩体扩容梯度引入笔者所研制的二维有限元程序中,使用Mohr-Coulomb准则,计入塑性扩容对岩体孔隙率及渗透系数的影响,针对一个假设的实验室尺度且位于饱和孔隙介质岩体中的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模型,拟定不同扩容梯度值的5种工况,进行4年处置时段的数值模拟,考察了岩体中的温度、正应力、塑性区、孔隙率及渗透系数、孔隙水压力和地下水流速的变化、分布情况。结果主要显示,相比于不考虑扩容梯度的工况,考虑扩容梯度工况的正应力、孔隙率及渗透系数、孔隙水压力和地下水流速等的分布与塑性区的分布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呈现了某种"剪切带效应";正应力量值、塑性区面积、孔隙率及渗透系数、孔隙水压力、地下水流速等均随所取扩容梯度值的变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3.
陕西北秦岭地区具有多旋回构造发展史及多旋四成矿作用。主要表现:断裂构造作用的多期性,板块多次俯冲碰撞,构造带多次由北向南迁移以及多期次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方面。其结果使得该区显示出由北向南的构造发展规律,并形成了最终的构造格局。根据该区多旋回的构造发展历史,可将该区铀及其有关矿产分为五个矿化旋回期:太古代,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早古生代、晚古-中生代和新生代,是区内三个主要矿化旋回期。深大断裂带系统在成岩成矿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但控制了区内内生矿化的形成,而且是控制变质怍用与矿化的重要因素。断裂作用破坏了地壳岩石的完整性,使处于封闭状态的铀及其它成矿元素得以活化转移,从而形成了矿化作用的有利条件。燕山-喜山期构造和岩浆活化作用,对原有地质构造和矿化进行了强烈的改造。形成了新的矿化排列组合及新类型矿化。铀矿化则以淋积型为主。该区有利的找矿方向是:地台边缘冒地槽区,深大断裂带通过富铀建造的地区,北东向隆起一沉降过渡区。  相似文献   
104.
渗浸花岗岩的识别标志赫英(西北大学地质系,西安710069)关键词岩浆后期,亚固相,熔体-溶液,渗浸花岗岩一般认为,岩浆花岗岩在其形成的最后阶段,可能直接由岩浆中结晶,也可能团结后遭受岩浆期后热液交代而形成“变花岗岩”。笔者注意到还有第三种情况,即一...  相似文献   
105.
通过超声波对单轴压缩试验中岩石扩容现象的测试,分析了超声横波在不同岩石压缩过程中的传播情况。利用超声横波的特性测出岩石在压缩的不同阶段的微裂纹发展情况和体积变化情况,进一步证明了不同岩石在单轴压缩过程中扩容的时间和程度是有所差异的。  相似文献   
106.
珠江口盆地裂后期断裂作用对新近系油气成藏具有重要影响,但人们对其发育特征及动力学演化规律的认识一直不够.利用钻井约束的高精度三维及二维地震资料对珠一坳陷裂后期断裂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珠一坳陷裂后期存在南海期和东沙期两期断裂作用,从南海期断裂作用到东沙期断裂作用,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以及动力学机制均发生了转换.南海期断裂作用具有从南向北迁移的特征;而东沙期断裂具有由东向西迁移的特征.两期断裂都以伸展为主,其中东沙期断裂具有微弱扭性特征.南海期断裂区域伸展方向为NNE10°~15°,东沙期为NNE20°~25°,区域伸展方向发生了5°~10°的顺时针偏转.南海期断裂作用发生于南海同扩张期,可能与南海扩张期间北部陆缘残留的伸展作用有关.东沙期断裂作用形成于南海后扩张期的东沙运动,该时期区域主应力轴σ2方向与吕宋岛弧和欧亚大陆的挤压碰撞方向一致.东沙期断裂特征进一步证实了东沙运动是中中新世以来吕宋岛弧与欧亚大陆碰撞的结果.研究结果对整个南海地区裂后期南海运动与东沙运动的进一步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7.
根据大武地区区域成煤地质背景,重点对华力西期以后大武盆地的演化过程、盆地侏罗纪的聚煤规律以及侏罗纪末(燕山运动早期)后煤系地层的后期改造等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现今煤系地层的赋存形态,提出了该区今后的找煤方向。  相似文献   
108.
孟国杰  刘桂萍 《地震》1998,18(3):274-280
从动态的观点介绍了大地水准的物理意义。用数值分析方法计算了常见的几种断层位错导致的大地水准面局部变化的分布图像,并着 断层位错的倾角与大地水疰同变化 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9.
1975-1976年“金星”号调査船在东海陆架区先后进行了三个航次的调查,曾采到灯笼鱼科中的六个属七个种的后期仔鱼共646尾。它们是无须灯笼鱼Diogenichthys panurgus Bolin,粗鳞灯笼鱼Myctophum asperum ( Richardson),巴氏灯笼鱼Gonichthys barnesi Whitely,神鰯灯笼鱼Diaphus theta ( Eigenmann et Eigenman),多光灯笼鱼Ceratoscopelus townsendi ( Eigenmann et Eigenmann),柳氏戴芬鱼Diaphus lutkeni Brauer及七星鱼Benthosema pterota ( Alcock)。在我国海域,除七星鱼的成鱼和神鰯戴芬鱼的后期仔鱼与稚鱼有过记录外,其它各种,包括其早期变态时期的后期仔鱼皆系首次记录。 灯笼鱼科的鱼类广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水深200-500米的大洋中层水域,是大洋性重要经济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的重要饵料的组成部分。对灯笼鱼科鱼类的后期仔鱼及稚鱼的分布和形态的研究,对进一步探讨成鱼的生态及其地理分布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七种灯笼鱼的后期仔鱼的出现及其变态时期的特征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110.
本文模拟了巷道开挖之后,围岩发生局部破坏过程中的声发射及能量释放的演变规律,其中考虑了围岩的峰后扩容特性。介绍了FLAC中扩容角的引入方法,对于剪切而言,仅第3塑性主应变的增量才与扩容角有关。阐述了统计声发射及能量释放的方法,前者仅统计事件的数目,而后者可以考虑事件的大小。研究发现,扩容角的增加会使巷道围岩中的剪破坏单元数及所释放的能量提高;会使V形坑变大、变钝、变深,这是由于第3主应力与剪切带之间的夹角增加的结果。解释了设置固定的抗拉强度,单元却发生拉伸软化及释放拉伸应变能的原因。从与能量释放有关的量的演变规律中一般能发现V形坑式破坏的前兆,而从声发射数上则不然,这反映了统计事件大小的优势。如果将扩容角置零,会低估围岩的破坏范围及释放的能量,但是对于巷道围岩的再次平衡却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