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9篇
  免费   163篇
  国内免费   201篇
测绘学   81篇
大气科学   304篇
地球物理   174篇
地质学   392篇
海洋学   140篇
天文学   54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7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3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9年   1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71.
A New Algorithm for Sea Fog/Stratus Detection Using GMS-5 IR Data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A new algorithm for the detection of fog/stratus over the ocean from the GMS-5 infrared (IR) channel data is presented. The new algorithm uses a clear-sky radiance composite map (CSCM) to compare the hourly observations of the IR radianc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simple comparison is justified by the theoretical simulations of the fog effect on the measured radiance using a radiative transfer model.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sence of fog can be detected provided the visibility is worse than 1 km and the background clear-sky radiances are accurate enough with known uncertainties. For the current study, an accurate CSCM is constructed using a modified spatial and temporal coherence method, which takes advantage of the high temporal resolution of the GMS-5 observations. The new algorithm is applied for the period of 10-12 May 1999, when heavy sea fog formed near the southwest coast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Comparisons of the fog/stratus index, defined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asured and clear-sky brightness temperature, from the new algorithm to the results from other methods, such as the dual channel difference of NOAA/AVHRR and the earth albedo method, show a good agreement. The fog/stratus index also compares favorably with the ground observations of visibility and relative humidity.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g/stratus index and visibility are relatively well matched, although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absolute values, the fog/stratus index, visibility, and relative humidity, varies with time. This variation is thought to be due to the variation of the atmospheric condition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g/stratus, which affect the derived fog/stratus index.  相似文献   
472.
长江中游区域性暴雨发展机理合成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利用高分辨TBB资料、逐6h NCEP/NCAP再分析资料和逐日降水资料及SCSMEX降水加密观测资料,通过对长江中游8次区域性暴雨的合成分析,研究发现:暴雨落区发生在急流出口区南侧与南亚高压脊线近极地一侧之间发散气流辐射加强的区域附近;且与东亚副热带地区季风涌相关联;高空非地转惯性平流风散度是高空总散度的主要贡献者,高空倾斜急流轴(NW-SE向)出口区水平风场的分布不均匀,导致其出口区的右侧产生较强的辐散场,由于对流风的作用,低层辐合会对高层辐散产生响应,从而诱发暴雨发生。高空急流轴倾斜以及急流出口区右侧强辐散场的出现要早于暴雨的发生。  相似文献   
473.
太平洋次表层海温与南海夏季风建立关系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异常年份前期 0~ 40 0 m深度次表层海温的异常分布进行了讨论 ,发现北太平洋 (1 50°E~ 1 50°W,3 5~ 50°N)区域对季风爆发时间的早晚有着较为持续的影响 ,前冬 1 2 0~ 3 0 0 m深度尤其显著 ,具体表现为当前冬该海域海温偏低时 ,季风爆发偏晚 ,反之偏早 ;并通过定义一个北太平洋热力参数以表征该区域的热力作用 ,指出这一作用可能通过遥相关过程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474.
在“矩形”主值的基础上,获得合成公式,并利用合成公式讨论了一类相应的常系数线性奇异积分方程。  相似文献   
475.
利用日本气象厅1979—2008年的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和JRA-25资料(日本25年再分析资料),对登陆中国的变性加强(IET)和变性减弱(WET)两类热带气旋(TC)的环境场进行动态合成分析,并计算其动能收支项。分析表明:(1) IET(WET)在强(弱)的高空槽以及高空急流的影响下,高层辐散增强、低层辐合增强(减弱),上升运动明显加强(微弱加强),相应的IET(WET)变性加强(减弱)。(2) 低层散度风动能制造的增加(减少)是IET(WET)变性后的低层气旋加强(减弱)的主要原因之一;低层散度风动能制造则与TC低层斜压锋区的发展密切相关。(3) IET(WET)受强(弱)的高空槽影响,高层旋转风动能制造相应增长(耗散),有利(不利)于其维持。   相似文献   
476.
0601号台风"珍珠"路径的分析预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一种应用云图定量决策台风路径的预报系统",对0601号台风"珍珠"移动路径,逐日进行跟踪分析预报,比较准确地描述这次台风的移动过程,合理地解释台风路径变化的物理原因。  相似文献   
477.
综合考虑作物生育期内逐旬光、温、水气候条件的影响,通过SVD和EOF方法构建一个综合气候因子,结合经济资料建立吉林省经济-气候模型,并应用于吉林省粮食单产的模拟和年景评估。结果表明:综合气候因子对吉林省粮食单产的影响主要为正效应,经济-气候模型能对吉林省粮食单产和年景进行较好的评估。  相似文献   
478.
东移西南低涡空间结构的气候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1991~2004年夏季(6~8月)西南四川盆地的低涡活动进行统计分类,比较分析了移出型和停滞型两类西南低涡生成初期的合成环流场,总结出影响低涡东移的三维环流结构的气候学特征:东亚中纬度地区对流层中高层的冷空气入侵造成中高层气温偏低,位势高度降低,伴随冷偏差中心南侧20°N~30°N由对流层顶至850 hPa都出现偏强西风,最大的西风偏差位于长江下游地区上空200 hPa。一方面,高层风速差异的纬向梯度加强了长江中游地区的高空辐散,在西南低涡东部形成有利于降水和气旋性环流发展的动力抬升机制。另一方面,对流层低层的西风偏差在青藏高原南麓至我国东部长江以南形成一条异常的水汽输送带,加强了低涡南侧的偏西风水汽输送作用,为低涡东部的降水潜热反馈作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西南低涡在这样有利的环流形势和水汽条件下更容易移出盆地。  相似文献   
479.
大气环流异常分析中使用合成方法的一个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施能  古文保 《气象》1993,19(9):32-34
通过一个实例的研究,指出,如果仅根据差值的绝对值大小来挑选关键区,其结果可能不可靠。它可能导致虚假的关键区或遗漏掉重要的关键区(在低纬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480.
利用2000—2014年6—8月常规资料、FNL资料和辽宁省逐时降水资料,将东北冷涡分为北涡、中间涡和南涡,统计每类冷涡短时强降水特征,并进行动态合成分析。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共755次,冷涡下227次,冷涡强降水多发生在1~3 h内。6月短时强降水主要由中间涡引起,7、8月中间涡与北涡共同影响,有一定周期变化;而南涡没有在辽宁产生强降水。北涡水汽输送充沛,中间涡水汽条件较差,切变辐合场与水汽输送的结合是有利于强降水的重要因子。降水基本处于斜压区内,冷涡中心降水处在斜压区北侧和高空急流左前方,高空槽前或槽后的降水处在斜压区南侧和急流中心右后方,降水区附近多有高空急流形成的次级环流配合。槽后降水区干侵入活动明显,冷涡中心降水主要通过高位涡诱发气旋性环流而触发上升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