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81篇 |
免费 | 521篇 |
国内免费 | 30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5篇 |
大气科学 | 9篇 |
地球物理 | 991篇 |
地质学 | 586篇 |
海洋学 | 45篇 |
天文学 | 13篇 |
综合类 | 27篇 |
自然地理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64篇 |
2022年 | 58篇 |
2021年 | 83篇 |
2020年 | 74篇 |
2019年 | 67篇 |
2018年 | 59篇 |
2017年 | 51篇 |
2016年 | 58篇 |
2015年 | 50篇 |
2014年 | 77篇 |
2013年 | 70篇 |
2012年 | 85篇 |
2011年 | 77篇 |
2010年 | 72篇 |
2009年 | 64篇 |
2008年 | 64篇 |
2007年 | 53篇 |
2006年 | 48篇 |
2005年 | 57篇 |
2004年 | 41篇 |
2003年 | 35篇 |
2002年 | 43篇 |
2001年 | 36篇 |
2000年 | 38篇 |
1999年 | 31篇 |
1998年 | 32篇 |
1997年 | 28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28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通过模拟并分析各向异性页岩岩石物理模型,研究页岩中干酪根含量变化对页岩弹性各向异性的影响,其结果为应用AVO方法定量解释页岩储层厚度和干酪根含量提供依据。岩石物理模型预测了页岩速度和各向异性参数随干酪根含量的变化规律。应用传播矩阵方法计算薄层页岩的AVO响应,得到反射系数关于页岩层厚度、入射波频率、干酪根含量和入射角的函数。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干酪根含量不变且在同一入射角下的反射系数在频率域呈周期变化,该周期与薄层厚度成反比;对同一频率入射波和相同入射角,反射系数幅值随干酪根含量增加而变大。 相似文献
952.
雪峰山隧道砂板岩各向异性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MTS815 Flex GT岩石力学试验系统,对雪峰山隧道围岩中的砂板岩开展单轴和三轴试验,研究这种砂板岩中的细微层理对岩石变形特性、强度特性及其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岩石力学特性的各向异性特征显著。层理面与轴向力夹角0°时应力-应变曲线呈不稳定破裂特征,破坏面沿层理面方向发育;夹角90°时曲线呈峰后迅速软化特征,破坏面为对角贯通性剪切破坏。单轴试验中夹角0°的抗压强度比夹角90°高出约20%,弹性模量和变形模量比夹角90°分别约大50%和80%。三轴试验中2种夹角情况破坏时主应力差 相近,夹角0°的弹性模量和变形模量分别比夹角90°时约大6%和20%,围压对砂板岩的各向异性特征有弱化效应。这些结论揭示了该砂板岩各向异性的力学特性,对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53.
954.
南海北部深水区白云凹陷海底地质构造复杂、速度变化剧烈,各向异性现象普遍存在,多次波极为发育,地震成像难度大。为了更好地提高该深水区地震资料的成像质量,笔者引入了基于各向异性介质的叠前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并将其应用到深水白云6-1工区。该技术系列主要由三维广义多次波衰减、各向异性速度分析和偏移成像等技术组成。深水资料应用结果表明:GSMP建立的多次波模型,能有效地压制多次波,使剖面更显著;基于各向异性的高密度速度分析可以更好地描述地质信息;剖面的断层能量在基于各向异性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后得到聚焦,最终该技术系列提高了地震资料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955.
层状岩体是地下工程中经常遇到的一种岩体,力学性质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选择合适的屈服准则和强度参数变化规律,结合各向异性弹性本构方程,获得横观各向同性弹塑性本构关系,利用该本构模型对共和隧道锚杆支护方案进行数值计算。首先考虑地应力、岩性的影响,从围岩的变形、破坏形式、塑性区及锚杆拉力的大小等方面改进、优化支护设计方案;其次从实际工程出发,考虑施工难度、工程造价等因素的影响,得到改进方案Ⅰ效果较理想,通过试验段现场监测确定改进方案I。本构模型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很大,正确模型的计算结果可以为实际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56.
957.
选用太原台DD—1仪记录到的太原盆地多种波形并将其整理归纳,总结出了横穿和纵穿盆地到达记录台站的两种波形特点,并分析了它们呈现该特征主要是源于波在传播过程中地壳厚度分布不均、震源机制以及各种波本身的物理性质不同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958.
959.
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