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199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湘东北地区连云山花岗岩的成因及地球动力学暗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江南古陆是华南地区一个重要的花岗岩和金及金多金属矿床集中区。位于该区中段的连云山晚中生代花岗岩具有高的SiO2 (69.41%~75.14%)和Al2O3 (13.61%~17.46%)、相对偏低的铁镁质 (0.92%~3.14%)以及变化范围较大的Na2O (2.04%~3.83%)、K2O (1.94%~4.94%)和CaO (0.82%~3.24%)等氧化物含量;在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上,Y (5.2×10-6~18.0×10-6)和Yb (大多数在0.29×10-6~0.70×10-6)丰度普遍偏低、而Sr/Y (多数在55与82之间)和(La/Yb)N (大多数在31与111之间)比值较高,且普遍表现LREE强烈富集的REE配分特征。结合Sr (87Sr/86Sri=0.71008~0.73852)-Nd (εNd(t)=-9.95~-12.37)-Pb (206Pb/204Pb i=17.972~19.959)同位素组成,以及野外地质和岩相学特征,连云山岩体为典型的强过铝质花岗岩,并显示埃达克质岩地球化学亲和性,是玄武质岩浆底侵作用下由加厚的下地壳部分熔融产生的岩浆经同化混染和分异结晶而形成,其源岩可能主要为变杂砂岩、长英质片麻岩和变英云闪长岩。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我们推测晚中生代连云山花岗岩是三叠纪时期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碰撞导致地壳加厚及随后的太平洋板块向华南大陆俯冲导致华南大陆伸展、减薄的联合作用构造背景下,主要由古元古代连云山群(?)物质部分融熔而产生。连云山花岗岩的成因及地球动力学背景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刻揭示湘东北地区金和金多金属矿产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72.
“江南造山带”变质基底形成的构造环境及演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江南造山带"变质基底的形成和演化长期存在不同认识。本文试图通过区域地层对比、火山—沉积组合、构造变形特征,大量新的测年数据以及淡色花岗岩(MPG)和含堇青石花岗闪长岩(CPG)等岩体的分布及产出的构造环境分析,再次探讨"江南造山带"变质基底的构造环境和演化特征。笔者等认为"江南造山带"变质基底的形成和演化与1.1~0.9Ga的"格林威尔运动"无关,它是Rodinia超大陆裂解后的不同陆块(如扬子陆块、华夏陆块等)的大陆边缘沉积,经830~780Ma之晋宁运动期碰撞造山,进而构成新元古代中—晚期扬子古陆新的増生大陆边缘。晋宁期碰撞造山的特征是:在时间演化方面经历了早期初始强烈碰撞、挤压变形—松弛拉张接受不同规模裂陷盆地或裂谷火山—碎屑沉积—终期再碰撞演化过程;在空间变化方面则显示为构造环境的多样性。以湘、赣边界剪切断裂带和鄱阳湖—赣江剪切断裂带为界,形成三种不同的构造环境。湘黔桂代表的西部区段和赣西北代表的中部区段均为被动大陆边缘的陆—陆对接碰撞构造环境。但二者在挤压和拉张强度和规模的差别,导致两区段构造形态的不同。赣皖浙东部区段为活动大陆边缘具多列岛弧及弧后盆地的洋—陆俯冲—碰撞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73.
前寒武纪早期朝鲜半岛地壳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道俊  刘永江 《世界地质》2009,28(3):271-279
通过对朝鲜半岛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变质岩的岩石学、年代学和大地构造学分析, 提出太古宙-古元古代是古陆的形成阶段(Ar-Pt1 ) , 可分为3个阶段: 古陆核的形成阶段(Ar1 -Ar3 ) 、狼林微陆块的形成阶段(Ar4 ) 和古陆的形成阶段( Pt1 ) 。在朝鲜半岛发现的古老地壳岩石位于南浦-甑山和松原地区, 其中最老的岩石位于甑山地区, 年龄为3.4 ~3.6 Ga ( 3 503 ±123 Ma) , 相当于古太古代 (Ar2 ) ; 松原地区分布着稍年轻的岩石(219~311 Ga) , 相当于中太古代(Ar3 ) 。古陆核形成于朝鲜半岛北部的南浦-甑山和松原地区, 包括狼林地块和京畿地块的朝鲜半岛太古宙岩石大部分形成于新太古代, 中朝古陆的主体形成于太古宙末。古元古代末(约1 600或1 800 Ma) , 随着摩天岭海闭合, 狼林微陆块与冠帽微陆块通过碰撞聚合而形成一个整体, 称为摩天岭运动(可以对比中国的吕梁运动) 。摩天岭运动结束后, 朝鲜半岛作为中朝古陆的一部分, 整体进入相对稳定的地壳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74.
根据近年来区域地质调查主要成果,对柴北、柴南缘古陆核,青海几条主要蛇绿混岩带、五条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多类型花岗岩等青藏高原自太古代到新生代特有的地质作用作了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75.
古陆、古隆与古地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质历史中有两种性质不同的陆源区:一是格林威尔期或更早期的构造事件,导致陆块拼合、固结、基底克拉通化,在边缘形成古老剥蚀区,称之为古陆;二是震旦纪至显生宙期间,由于洋陆转换、盆山转换构造事件,原沉积盆地反转成隆起,形成新的物源区,称之为隆起,可分为克拉通边缘隆起和克拉通内隆起。克拉通内隆起具穿时性,制约下伏盆地沉积物进积和上覆晚古生代海侵上超边界。穿时的界面在三维空间上即是沉积和层控矿床的储集空间,也是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克拉通边缘隆起则具有构造障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6.
西藏班戈县扎穷地区古生界混杂岩块中发现中生代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班戈县新吉乡扎穷地区新发现了晚侏罗世珊瑚化石10属11种:Stylina?sp.、Goniocora annulata Roniewicz,Epistreptophyllum cf.cornutiformis(Gregory),Solenocoenia?sp.,Calamophylliopsis moreauana(Michelin),Thamnasteria?sp.,Clausastraea?sp.、Isastraea?sp.,Montlivaltia?sp.,Montlivaltia tenuilamellata Roniewicz,Thecosmilia?sp.,早白垩世珊瑚化石3属3种:Eohydnophora tosaensis YabeEquchi、Clausastraea tabulate Morycowa、Stylosmilia baojiensis sp.nov.,早白垩世腹足类化石5属8种:Mesoglauconia neumayri(Nagao),Rhabdocolpus asiaticum Djalilov,Pseudomesalia bangoinensis Yu,Mesoglauconia bicarinata(Hamlin),Mesoglauconia arkelli Mennessier,Nerinea domaensis Yu,Mesoglauconia cf.arkelli Mennessier,Microschizacf.inflata Orbigny。根据上述化石,原中二叠统下拉组被修订为上侏罗统吐卡日组和下白垩统朗山组,原下石炭统永珠组被修订为下白垩统多尼组。上述地层时代修订的意义如下:(1)上侏罗统吐卡日组的分布范围向南可以到达扎穷地区,进一步否定了冈底斯南部在晚侏罗世是古陆的认识。(2)朗山组和多尼组的发现指示早白垩世海相地层分布范围向南可以扩展到扎穷地区,这对冈底斯南部在早白垩世是古陆或岛弧的认识提出了质疑。(3)扎穷地区不存在古生界岩块与中侏罗统蛇绿岩构造混杂的现象。本区的构造活动强度并不强烈,没有造成古生界岩块大规模出露并混杂堆积的现象。(4)因为吐卡日组、多尼组和朗山组分布范围的扩大、措勤盆地中部构造破坏并不强烈,所以措勤盆地的油气前景进一步变好。  相似文献   
77.
华夏古陆的地球物理场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来,在东南沿海发现了较多的古元古代-太古宙的地质信息,这些"古信息"集中出现在武夷隆起周围,称之为"武夷古信息区"."武夷古信息区"在多种地球物理场上有明显的反映,表现为残存古陆核(块)的地球物理特征.通过进一步对比和综合分析多种地球物理场资料,认为东南沿海残存多个古陆核(块),华夏板块可能是由多个古陆核(块)增生形成的.  相似文献   
78.
针对太古宙有无类现代的板块构造这一问题,首先探讨了太古宙的陆核以及绿岩带的形成,认为,在弧后盆地出现之前,太古宙地壳增生与演化的主要样式更可能是非板块的。依据华北五台绿岩带和遵化绿岩带的共同特点:(1)绿岩带都位于不同年龄的两个古陆核的结合部位;(2)绿岩带底部通常都有相当厚的陆源碎屑岩,在不整合面之下可见更老基底,向上可以与火山岩连续沉积;(3)绿岩带通常形成独立完整的复向斜盆地,提出了在古陆核结合部位由断陷盆地进一步发展为太古宙绿岩带的构造模式。认为该模式存在3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即太古宙早期古陆核形成和对接、在古陆核对接处形成断陷盆地以及在地幔柱活动影响下断陷盆地发展成为绿岩带。而这一模式作为太古宙弧后盆地开始发育之前的前板块时期大陆壳增生的主要样式仍有待更多实例的确证。  相似文献   
79.
裂变径迹、同位素年龄研究苏皖周边隆起构造抬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裂变径迹测年、同位素测年等研究了苏皖周边的江南隆起、张八岭隆起、苏鲁隆起在不同地质年代发生的不同级别构造抬升。研究表明,这些隆起虽然出露元古代地层,然而并非持久存在的"古隆起",而是有过"隆升-夷平-沉积-再隆升"经历的古、今隆起。包括三大隆起在内的苏皖下扬子区曾大面积覆盖古生界、上白垩统、下第三系等沉积物,由于印支—早燕山运动,始新世中期的真武事件(51Ma)和渐新世(38~24Ma)沉积间断等导致了目前海相、陆相盆地的分割和残存。  相似文献   
80.
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和变质岩中的硅质岩时代问题已成为研究华南构造古地理的焦点之一。赣东北地区长期以来被地质学界认为属于江南古陆元古宙“板溪群”的范畴。近年来,关于该构造岩系中存在晚古生代放射虫动物群的报道,导致一些学者怀疑该地区传统的构造古地理格局需要重新解释。对此,许多地学工作者提出异议。为了进一步澄清有关地层的时代归属问题,本课题组织了包括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和区域地质调查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人员进行了野外调查和样品的多次重复系统采集;同时,对已发表的资料进行了再分析。本项研究显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