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28篇
  免费   1621篇
  国内免费   2058篇
测绘学   123篇
大气科学   76篇
地球物理   864篇
地质学   6851篇
海洋学   793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382篇
自然地理   595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236篇
  2022年   329篇
  2021年   350篇
  2020年   277篇
  2019年   298篇
  2018年   205篇
  2017年   214篇
  2016年   222篇
  2015年   266篇
  2014年   396篇
  2013年   291篇
  2012年   357篇
  2011年   377篇
  2010年   281篇
  2009年   325篇
  2008年   323篇
  2007年   288篇
  2006年   286篇
  2005年   294篇
  2004年   297篇
  2003年   283篇
  2002年   327篇
  2001年   295篇
  2000年   308篇
  1999年   281篇
  1998年   282篇
  1997年   310篇
  1996年   273篇
  1995年   239篇
  1994年   216篇
  1993年   179篇
  1992年   175篇
  1991年   138篇
  1990年   147篇
  1989年   113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6篇
  1951年   3篇
  1946年   3篇
  1942年   3篇
  194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每隔一段时间,生物的进化就会被某些町怕的灾难所中断,修养生息之后,它们义进入更高一级的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942.
943.
孙由政 《地球化学》1982,(4):384-392
The Lukuishan iron deposit was deposited from underground-water-derived ore solution, highly characteristic of underground.water ore deposition. The ore solution resulted mainly from squeezed Iiquids. The source beds seem to be the main source for iron-bearing materiah This deposit is strictiy controlled by palaeo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hydrogeochemical environment during the stage of ore deposition. In other words, this deposit was generally formed at the point where ancient underground water (i.e., the ore solution) discharged.  相似文献   
944.
作者在辽宁省本溪地区大范围内发现黑云母击象,这在该区尚属首次。黑云母击象以及存在的地质环境表明,在地质演变史上,本溪地区曾存在至少一期影响普遍的快速构造变形—岩浆活动事件,它很可能代表一次古断裂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945.
本文讨论了中国境内先后出现的恐龙动物在古地理位置、分布范围上的变化特点,提出引起中国恐龙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是占地理环境的巨大变迁,同时也与占气候、占植物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并进一步指出,中国恐龙绝灭的原因应该是突发的灾变。  相似文献   
946.
东昆仑区域构造的发展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依据东昆仑地区的超镁铁岩,玄武岩和花岗岩类岩石的岩石化学、稀土元素、痕量元素及同位素测年等测试成果,结合孢粉及生物化石特征,并综合有关地质构造与地球物理资料,认为至少在中元古代昆仑洋壳即已形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东昆仑区域构造的发展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947.
948.
豫西的北秦岭经过燕山期陆内造山阶段之后,进入以盆岭为特征的伸展构造体制演化阶段。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小秦岭、崤山、熊耳山等太古代片麻岩地体实为变质核杂岩。本文介绍了上述变质核杂岩的一般特征,并以崤山变质核杂岩为实例,介绍其外缘剪切带的构造岩、几何学及运动学特征。直接的或间接的证据均表明豫西的金矿受控于剥离伸展构造。  相似文献   
949.
根据已知地质事实,用历史分析法,探讨华南晚元古代至早古生代古板块构造轮廓及其演化史。认为当时华南地区存在扬子古板块和华夏微板块。晚元古代(含早震旦世)扬子古板块在其东南部华南幼拉槽扩张推动下向北西漂移,在其前缘(北西侧)形成安第斯型主动大陆边缘;晚震旦世至早古生代,扬子古板块在秦岭海槽扩张推动下向南东漂移,在其前缘(南东侧)形成岛孤型主动大陆边缘。并通过与南海古板块的碰撞,形成华南加里东褶皱系,此过程亦可简化为华南褶皱系的开一合过程。肯城运动是反映上述古板块构造格局改变的一次重要变动。  相似文献   
950.
雷州半岛北部是我国沿海第四纪泥炭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在对其泥炭和腐木层进行 C~(14)年龄和孢粉研究后,分析了泥炭形成的时期、气候和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