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68篇
  免费   1385篇
  国内免费   1659篇
测绘学   67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779篇
地质学   5699篇
海洋学   830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247篇
自然地理   437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192篇
  2022年   255篇
  2021年   262篇
  2020年   224篇
  2019年   227篇
  2018年   152篇
  2017年   173篇
  2016年   176篇
  2015年   213篇
  2014年   315篇
  2013年   224篇
  2012年   294篇
  2011年   288篇
  2010年   226篇
  2009年   258篇
  2008年   241篇
  2007年   247篇
  2006年   238篇
  2005年   230篇
  2004年   248篇
  2003年   253篇
  2002年   292篇
  2001年   273篇
  2000年   277篇
  1999年   255篇
  1998年   242篇
  1997年   275篇
  1996年   257篇
  1995年   213篇
  1994年   192篇
  1993年   163篇
  1992年   162篇
  1991年   126篇
  1990年   141篇
  1989年   109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5篇
  1951年   3篇
  1946年   3篇
  1942年   3篇
  194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高分辨率古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开展,高分辨率古环境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目前已从冰心、深海岩心、黄土—古土壤、湖泊沉积物等代用资料中提取了古气候信息,极大地丰富了全球变化的研究内容。要预测百年和十年等级未来环境变化,对获得的高分辨率古环境代用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922.
湖相沉积是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地质记录.东北平原在早-中更新世时期曾发育一个巨型湖泊(松嫩古湖),对这一古湖的演化历史和机制仍需多钻孔的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针对东北平原杜蒙(HL)钻孔沉积物开展了26Al/10Be同位素年代学、古地磁年代学、磁化率地层学和岩石磁学研究,结果表明:(1)令字组和林甸组湖相沉积的界线为约900 ka;(2)林甸组的磁化率明显高于令字组,令字组的高矫顽力弱磁性矿物贡献相对较大;(3)林甸组磁化率的升高可能与湖平面降低、水动力增强、入湖的强磁性矿物增多或者氧化还原条件改变,从而生成了强磁性铁的硫化物有关;(4)约900 ka前后,松嫩古湖萎缩,可能与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间大西洋深层翻转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简称AMOC)减弱致使热带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简称ITCZ)南移,以及海平面下降造成更多陆地暴露地表,水汽输送距离增加,进而共同导致东亚夏季风降水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923.
南海沉积物记录了丰富的高原隆升剥蚀、古海洋、东亚季风和区域构造演化信息,是研究东亚季风和古环境演化的理想材料.但是,由于南海沉积环境复杂,物质来源多样,使得沉积物定年和环境气候探讨的难度加大.为此,本文选取南海中央海盆的SCS-01钻孔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其准确的年代框架,综合利用磁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方法,探讨沉积物物源及其对东亚季风演化的指示.首先,通过对沉积物样品的岩石磁学特征分析,表明沉积物的主要载磁矿物为低矫顽力的假单畴磁铁矿,载磁矿物颗粒大小均一、含量变化小,基本符合建立地磁场相对古强度(Relative Paleointensity, RPI)曲线的“均一性”标准.在此基础上利用磁化率和非磁滞剩磁对天然剩磁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RPI,将钻孔的RPI曲线与全球或区域的标准RPI曲线(Sint-200, NAPIS-75和SCS-PIS)进行比较,得到了6个年龄控制点,并结合AMS-14C测年结果,建立了南海中央海盆75 ka以来的时间框架.SCS-01钻孔的RPI记录和其他全球性观测结果的一致性表明,南海的沉积物记录了全球尺度的地磁场古强度行为模式.综合稀土元...  相似文献   
924.
海洋沉积物中的甲烷代谢微生物是甲烷循环的关键参与者,其代谢过程对大气甲烷浓度及全球气候变化具有显著影响,研究其在全球大洋沉积物中的组成及分布特征是探究微生物介导甲烷循环的基础。采用焦磷酸454高通量测序测定甲烷代谢保守功能基因mcrA(Methyl coenzyme–M reductase A)分析全球大洋沉积物中甲烷代谢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结合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了古菌和甲烷代谢古菌的丰度分布特征。与其他海洋生境对比,大洋沉积物中甲烷代谢古菌群落结构单一,大西洋和印度洋的α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太平洋(p<0.05)。在大洋沉积物样品中鉴定到3个目的甲烷代谢古菌,即甲烷杆菌目(Methanobacteriales)、甲烷八叠球菌目(Methanosarcinales)和甲烷微菌目(Methanomicrobiales),其中甲烷微菌目占绝对优势,并主要由一簇未知类群(暂名Oceanic Sediments Dominant group,OSD group)组成。大洋沉积物的古菌16S rRNA基因丰度(湿重,下同)平均为8.81×106 copie...  相似文献   
925.
本文基于1992—2002年(不包含1999年)十年间的台湾周边海域深水区3 700多个高分辨率CTD剖面观测数据和垂向梯度法,分析了台湾西南、东南和东北三个海域深水区的温跃层特征。结果表明:台湾西南海域的温跃层深度浅于台湾东南和东北海域的温跃层深度,但台湾西南海域的温跃层厚度介于台湾东南和东北海域的温跃层厚度之间。台湾东南和西南海域的温跃层深度和厚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温跃层深度冬季最大,夏季最小;而温跃层厚度的变化规律正好相反,即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对于台湾东北海域,其温跃层深度和厚度则在6—10月间存在显著的震荡特征。此外,三个区域的温跃层深度均在1998年前后出现一个极小值,推测与当年的厄尔尼诺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926.
全新世艾比湖流域不同时段降水量的估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应用水热平衡模型,对艾比湖全新世时期三个高湖面期的降水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2ka—3ka B.P.降水量比现今高出9%,达到287mm/a;4.5ka—6ka B.P.增加16%,达到306mm/a;6.5ka—8.0ka B.P.增加了22%,达到322mm/a。  相似文献   
927.
热带太平洋海洋混合层水体振荡与ENSO循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热带太平洋温跃层和海面风应力年际变率主要模态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探讨了ENSO循环的可能形成机制, 得到如下结果: (1)热带太平洋温跃层异常具以160°W为纵轴的东西向偶极子分布和以6~8°N为横轴的南北向跷跷板分布等两种主要模态, 两者(相位差90°)组合构成El Niño/La Niña循环, 表现为混合层水体(指温跃层界面之上海温垂直分布较均匀的上层海洋)在赤道与12°N之间的热带太平洋海盆内反时针三维振荡; (2)热带太平洋风应力异常具两种主要分布型, 第一特征向量场反映了热带太平洋信风异常导致的赤道太平洋异常纬向风应力及散度场与离赤道北太平洋异常越赤道风应力及反相散度场, 第二特征向量场反映了热带辐合带(ITCZ)异常导致的异常风应力及相应散度场; (3)信风异常对ENSO事件的形成、强度和相变都有决定性的作用, 它导致海面倾斜, 提供了混合层水体振荡初始位能, 同时造成赤道太平洋西部与东部之间和赤道太平洋与12°N北太平洋海盆之间温跃层同步反相位移, 限定了热带太平洋混合层水体振荡的振幅和路线. ITCZ异常主要对ENSO相变过程有一定影响; (4)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热力异常导致海面风应力异常, 它伴随热带太平洋混合层水体振荡沿赤道由西向东扩展, 造成热带太平洋信风异常, 产生有利于水体振荡的异常风应力及散度场, 反过来进一步加强混合层水体振荡. 这一海气耦合过程与混合层水体振荡一起为ENSO循环提供了相变和年际记忆机制. 研究指出, ENSO循环实质上是由信风异常和海气耦合过程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热带太平洋海洋混合层水体在赤道与12°N之间热带太平洋海盆内的惯性振荡. 海气耦合过程产生的作用力大于或等于水体运动阻力时, ENSO循环将加强或维持, 不足以克服水体运动阻力时, 水体振荡减小, ENSO循环将逐渐减弱, 直至中断.  相似文献   
928.
中国北方四剖面CaCO3含量变化及其反映的古降水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北方自西向东的4个剖面,各地层CaCO3的含量呈现逐渐减少的规律。科尔沁剖面和延长剖面、西宁盘子山剖面CaCO3含量曲线表现出的特征为:在每一个古土壤单元的下部一定深度内CaCO3曲线都表现为一个明显的峰;新疆塔勒德剖面的各古土壤的CaCO3含量表现为表层比中、下部要高。利用CaCO3淀积深度恢复出来的部分区域的古降水量显示,末次间冰期期间盘子山剖面的古降水量大为352mm,延长剖面和科尔沁剖面的古降水量大约为500-550mm;末次冰期的间冰阶阶段科尔沁剖面的古降水量大致为320~360mm;延长剖面古降水量大约为443mm;全新世以来盘子山剖面的古降水量大约为306mm,延长剖面和科尔沁剖面的古降水量大约为320-380mm。这些数据可为半定量恢复地质历史时期古环境状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29.
对冲绳海槽南部ODP1202站165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CaCO3含量测定和47个样品以浮游有孔虫为主的微体化石定量分析.应用CaCO3含量变化与δ18O曲线的对应关系,初步将1202站岩心划分为MIS 1-5期的沉积.根据浮游有孔虫中暖水、凉水、浅水和深水等生态组合丰度变化,推测冲绳海槽南部晚更新世末次间冰期以来,温跃层呈逐步加深和表层海水温度逐渐升高的趋势.MIS 5期以较浅温跃层和较低表层海水温度为特征,推测与研究区末次间冰期存在上升流有关.末次冰期(MIS 4-2期)时,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在整个冲绳海槽中普遍以低丰度值出现,标志黑潮主流轴可能迁移出冲绳海槽.  相似文献   
930.
油气勘探中的碳酸盐岩古岩溶研究方法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检索了国内外相关文献,重新阐述了古岩溶的概念,同时介绍了岩溶研究进展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古岩溶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总结,分析了几种主要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对今后岩溶研究思路和方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