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163篇 |
免费 | 1631篇 |
国内免费 | 343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82篇 |
大气科学 | 532篇 |
地球物理 | 937篇 |
地质学 | 10366篇 |
海洋学 | 1000篇 |
天文学 | 36篇 |
综合类 | 713篇 |
自然地理 | 45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7篇 |
2023年 | 303篇 |
2022年 | 342篇 |
2021年 | 370篇 |
2020年 | 273篇 |
2019年 | 328篇 |
2018年 | 243篇 |
2017年 | 262篇 |
2016年 | 251篇 |
2015年 | 325篇 |
2014年 | 487篇 |
2013年 | 396篇 |
2012年 | 483篇 |
2011年 | 539篇 |
2010年 | 411篇 |
2009年 | 473篇 |
2008年 | 512篇 |
2007年 | 518篇 |
2006年 | 522篇 |
2005年 | 512篇 |
2004年 | 425篇 |
2003年 | 511篇 |
2002年 | 597篇 |
2001年 | 694篇 |
2000年 | 388篇 |
1999年 | 437篇 |
1998年 | 414篇 |
1997年 | 402篇 |
1996年 | 430篇 |
1995年 | 390篇 |
1994年 | 408篇 |
1993年 | 307篇 |
1992年 | 268篇 |
1991年 | 246篇 |
1990年 | 238篇 |
1989年 | 202篇 |
1988年 | 47篇 |
1987年 | 38篇 |
1986年 | 24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7篇 |
1978年 | 4篇 |
1976年 | 6篇 |
1972年 | 5篇 |
1946年 | 3篇 |
1943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51.
小秦岭地区金矿床成矿构造地球化学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小秦岭地区金矿床与构造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同方向的断裂中元素富集规律不同 ,构造带中流体是十分活跃的。构造动力成矿作用主要有动热退变质作用、剪切 -扭动裂隙成矿作用、构造带内岩石与流体交换作用、构造扩容带成矿作用 ,这些成矿成晕作用均发生在特定的构造动力学系统中 相似文献
952.
利用地震反射资料和测井信息并结合计算机模拟技术可对伸展型沉积盆地和被动大陆边缘的动力学演化进行定量研究。此项研究的着眼点通常是首先建立岩石圈拉伸模型。火成岩岩石学的新进展能为模型提供不同的约束条件并获得新的认识。这些进展以对洋中脊的研究工作为基础,也适用于大陆岩石圈。 相似文献
953.
长江三峡巴东复杂斜坡系统成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三峡库区巴东县新城区所在的扇形大斜坡是一个复杂斜坡系统。斜坡后缘边界的挤压变形带是斜坡整体沿其底界面(T1j^3-T2b^1)之间岩层界面向长江发生重力蠕滑作用的结果,不存在“巴东断裂”问题。斜坡系统内部未发现成规模的褶皱,也不存在数量众多的内动力成因的断裂带。巴东斜坡区浅表生变形破坏类型可概括为侧向拉裂、“雪崩式”垮塌、表层风化、侧向滑移张剪破裂、岩层折断变位、软岩膝折剪破裂和压扭破裂又重胶结7种重力卸荷破坏力学模式。斜坡系统内部发育分期分区(块)滑动(滑坡)现象,但不存在构造地质意义上的“断层”形迹。在地貌形态上,巴东大斜坡被4条冲沟分割成5个斜坡单元。在斜坡地质结构、成因类型与空间分布上,巴东大斜坡可划分为3个层次,即表层崩塌滑坡成因为主的堆积层(第一层次),冲沟分割且浅表生地质形迹发育的层状顺倾的中间基岩层(第二层次)和整体连续顺倾的深层基岩层(第三层次)。分形几何计算证明,巴东大斜坡的地貌形态尚处于侵蚀发育的青(幼)年期。FLAC^3D数值模拟发现,在长江侵蚀下切的不同阶段,巴东斜坡体前缘和后缘接近底界面位置塑性变形区分布集中,但不具备沿深层界面发生整体滑动剪出的可能性。基本认识是,“巴东复杂斜坡系统”是在官渡口-东瀼口向斜南翼(单斜山)的地质背景下,持续经受长江快速侵蚀下切外动力作用,河谷岸坡快速临空导致其自身重力产生强烈的侧向卸荷与滑移等浅表生地质改造作用过程而形成的,可简单地概括为“重力成因论”。 相似文献
954.
芒亨河断裂的次级断裂是主要控矿构造,含矿围岩为上三叠统小定西组(T3xd)富钠质安山岩、玄武岩。受构造、层位、碎屑粒度的制约。 相似文献
955.
按照韧性剪切带的发育程度,将区内划分为迁西群分布区的弱变形域和遵化群分布区的强变形带。根据各种形变特征,认为迁西群及遵化群分别存在三次及两次叠加褶皱,其中迁西期形成的为轴面南倾的东西向线状同斜褶皱;遵化期第一幕为北东向摆动的紧密线形倒转褶皱。由于边界条件的限制,叠加在迁西群上的褶皱,轴向转为近南北向。迁西期褶皱因属同斜而具简单层状体特征,故每个单体的叠加背向形并非三斜对称,主要部分也并非穹盆构造,而为w形蛇形弯曲,不存在原生的穹隆或卵形群构造;遵化期第二幕表现为舒缓的东西向叠加褶皱。区内的主要构造样式为包括迁西群在内的由叠加褶皱及两组共轭韧性剪切带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迂西-曹在卵形隆起区;遵化群的弧形褶皱群被密云-喜峰口-王厂左行平移韧性断裂带带动形成的宽城-遵化帚状构造亚区以及由遵化群形成的青龙王厂-迁安重熔片麻岩穹隆亚区。 相似文献
956.
大别-苏鲁造山带是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之间在三叠纪时期俯冲碰撞所形成的超高压变质带. 相似文献
957.
958.
地质系统的复杂性--地质科学的基本问题(Ⅱ)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笔者根据其所提出的“地质作用与时空结构是一切地质现象的本质与核心”的自然哲学理念将地质科学的学科体系划分为地球物质的成分与结构、地质作用、地质学场与地质系统的演化等四大基本领域,它与9个重大基础地质问题以及与其相关的基础理论问题相对应(表2),笔者将其已发表的地质科学的复杂性理论“地质作用的临界过程动力学-地质系统在混沌边缘分形生长”应用于研究9个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着重对于其中所包含的主要基础理论问题的实质及其理论与研究方法作较深入而简要的剖析。目的是通过将地质系统的复杂性作为地质科学的基本问题的新视角对古老而常新的地质科学进行再认识,将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的研究提高到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理论的层次,并实现地质科学向精确科学的跨越,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959.
东营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对成岩规律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ANG Shou-peng )) LIU Cheng-dong ) )Basin Reservoir Research Center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Geolog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Shengli Oilfield Company SINOPEC Dongying ) M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Laboratory of Nuclear Resources Environment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chang 《地层学杂志》2007,(Z2)
东营凹陷古近系发育了沙四段底界面(T7)、沙四段与沙三段分界面(T’6)及沙二下亚段顶界面(T’2)等3个二级层序界面。根据对储集层成岩作用的深入研究发现,原有的埋藏成岩作用序列不仅受深度的影响,而且受此层序地层所控制,在层序界面附近和层序体内部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据此确定了层序界面附近发育的淋滤、溶解成岩相带和层序体内部发育的黏土矿物转换和化学胶结成岩相带。认识到层序界面通常是流体运移的通道,影响界面上下低水位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内储集层的成岩相展布,对改善储集层储集性能有利;层序体内部储集层成岩差异性明显,储集性往往受到制约。 相似文献
960.
宣城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新提出的矿集区,近年来取得了重大的找矿突破,尤其是大型斑岩型铜金矿的发现使宣城矿集区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宣城矿集区一系列的斑岩-矽卡岩矿床均与早白垩世侵入体密切相关。荞麦山铜钨矿床是区内典型的矽卡岩矿床,矿床形成与花岗闪长斑岩密切相关,且花岗闪长斑岩发育较多的暗色包体。确定暗色包体的成因有助于深入理解含矿岩体的岩浆演化过程及成矿意义。本次工作以荞麦山矿床花岗闪长斑岩和暗色包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U-Pb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及矿物地球化学、全岩Sr-Nd、锆石Hf-O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探讨暗色包体及成矿岩体的源区、岩浆演化过程及其对成矿的意义。暗色包体的形成时代为141Ma(MSWD=0.8),(87Sr/86Sr)i值为0.7059~0.7069,εNd(t)值为-6.0~-9.2,εHf(t)值为-12.7~-5.8,δ18O值为5.8‰~7.7‰;寄主岩石形成时代为140Ma(MSWD=0.3),(87Sr/86Sr)i值为0.7061~0.7064,εNd(t)值为-8.7~-7.7,εHf(t)值为-12.1~-8.1,δ18O值为5.6‰~7.4‰。此外,暗色包体与寄主岩石主要氧化物含量与SiO2含量呈线性负相关趋势、微量元素特征相似和寄主岩石斜长石斑晶的不平衡结构及捕掳晶的发现指示荞麦山暗色包体为岩浆混合成因,花岗闪长斑岩为起源于富集地幔的岩浆与壳源岩浆混合成的母岩浆侵位而来,同时幔源岩浆和壳源岩浆的混合也分别提供了成矿金属元素铜和钨,最终形成了铜钨共生的荞麦山矿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