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5篇
  免费   281篇
  国内免费   414篇
测绘学   97篇
大气科学   51篇
地球物理   109篇
地质学   1430篇
海洋学   548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00篇
自然地理   241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82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47年   2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3篇
  194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2 毫秒
901.
地质灾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全国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建立地质灾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综合评价模型.指标体系由2类、6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0个三级指标及100个评价因子构成.采用自下而上的评价方法,通过评价因子选取、数据修正、归一化处理、权重确定,建立评价模型.评价结果采用斜率法划分为四级,反映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受灾情况、受威胁情况、相对受灾程度及受威胁程度等.对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02.
奥林匹克坝铜-铀-金-银-稀土矿床是世界著名的氧化铁型铜金(IOCG)矿床,赋矿岩体为奥林匹克坝角砾杂岩体(ODBC),主要产出在被斯图尔特覆盖的伯戈因岩基中。角砾杂岩体的矿石类型主要分为赤铁矿角砾岩、异化角砾岩和花岗角砾岩,并携带丰富的铜、铀、金、银、稀土等元素。该矿的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物质来自壳源。其勘查史表明,该矿是在理论指导下,采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方法,并通过钻探最终才被成功地发现。  相似文献   
903.
准南霍玛吐构造带主力产层古近系紫泥泉子组油气藏油气相态多样,油气水关系复杂,差异性明显。油气勘探与评价结果表明,储层发育的复杂性是霍玛吐构造带除复杂构造变形特征与构造样式之外控制油气成藏与分布的另一重要因素。通过研究霍玛吐构造带紫泥泉子组储层形成与演化特征,结合其油水分布规律,从储层的几何形态和内部属性两方面出发,探讨了储层发育与油气差异性分布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紫泥泉子组的储层空间结构类型为迷宫状,侧向相变剧烈,单砂体厚度较小,连续性中等偏差;侧向上,储层砂体的横向尖灭和物性变差常常成为油气水边界,垂向上,大套泥岩隔层可以分割上下油气水关系,形成上下不同的油水系统,造成垂向上油气水分布的复杂性。此外,综合分析对比霍玛吐构造带3个背斜的储层孔渗特征与油气充注强度差异性,认为储层物性特征与油气充注强度耦合关系是影响油气藏的油气相态与油气丰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04.
朱琳琳  刘晓峰  王娜 《地下水》2013,(1):115-118
通过微裂缝的空间展布对油田开发阶段的影响引出对微裂缝研究重要性探讨,归纳出微裂缝的性质对微裂缝的发育特征,密度,延伸长度,充填性和有效性,以及其与大裂缝夹角关系,成因机制等进行分析,提出微裂缝研究的重点是确定裂缝产状。而研究储层裂缝发育与空间分布特征的前提和关键技术是钻井岩心原始方位恢复(重新定向),经过对比分析目前钻井岩心原始方位恢复的四种方法,得出最快捷最有效的是古地磁技术恢复岩心原始方位方法。  相似文献   
905.
南北地震带中段西秦岭交接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交接复合部位,区内发育一系列与西秦岭构造带走向近似平行的东西走向断裂系统,历史上沿上述断裂系统曾发生过多次强震甚至大地震,预示着断裂系统的最新活动特征,同时也表征了南北地震带中段地区断裂活动的差异性.然而,由于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等诸多原因,迄今为止,对该地区活动构造的基本格架,主要活动断裂的最新活动性及部分发震构造和发震机制等诸多问题都不十分清楚,是亟待研究的空白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906.
岩溶区隧道暗河的综合预报及治理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保岩溶区隧道施工安全,利用综合预报分析方法可准确地对地质异常体进行预测,可明显减少发生灾害的可能性。以大广南高速公路紫荆山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地质分析研究了紫荆山隧道的岩溶发育特征,利用TSP(隧道地震预测)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对ZK221+960处暗河位置进行了准确预报,并利用地质雷达对暗河的走向进行了短距离探测,探测结果与实际揭露走向基本吻合。针对紫荆山暗河,分析了各种暗河处治措施优缺点,最终制定了泄水洞方案。在保证隧道施工安全和工期的前提下,对泄水洞方案进行了优化处理,优化后的处理方案在紫荆山暗河治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结果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07.
邱俊  任光明  王云南 《岩土力学》2016,37(Z2):513-524
以往研究中倾倒变形研究在反倾边坡较多而在顺倾边坡中很少,对两种不同结构的边坡形成倾倒体的异同点更是存在较多空白。在总结大量倾倒体实例基础上,对层状反倾和顺倾边坡倾倒变形形成条件及发育规模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顺倾边坡若发生倾倒,通常表现为坡高 100 m,边坡坡角 35°,岩层倾角 60°,岩性为薄层或薄层与中层互层的软岩、软硬相间的岩石;反倾边坡当坡角 30°及岩层倾角 30°就可能发生倾倒,其岩性为薄层~中厚层状的软岩、硬岩及具有似层状结构的坚硬岩石均可;提出层状岩质边坡“倾倒临界倾角 ”的概念,对于顺倾边坡, 60°,当 时边坡将可能产生倾倒破坏,当 时边坡通常产生顺层面的“滑移-弯曲”或“滑移-拉裂”型破坏;反倾边坡 30°,当 时边坡才可能演化成明显倾倒变形,当 时边坡不会倾倒或倾倒不明显;对于地质条件基本相同而坡体结构不同的两种边坡,反倾边坡形成的倾倒体无论是发育分布面积还是倾倒深度通常是大于顺倾边坡的,而且一旦形成倾倒体,二者的规模通常是深层的、大型或特大型的;倾倒体的分布面积和倾倒深度均呈现一种随坡高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坡高 250 m时其分布面积和倾倒深度表现为陡然增加,并且反倾边坡增加幅度大于顺倾边坡。  相似文献   
908.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京杭大运河则担负着河运的重要职责,其重要性决定了古代关于黄运工程及其治理的地图数量繁多。本文旨在通过对大量明、清时期黄河、京杭大运河水利地图的梳理,对明、清时期水利地图的载体形式、表现形式和绘制特点进行剖析,并探讨其在地理学、地图学、水利学方面的应用价值和研究价值。明、清时期的黄河、京杭大运河地图,从载体形式来分,主要分为水利典籍(志书、图说)附图和绘本舆图2类:前者多为示意性地图,画法比较简单,只起到辅助说明水利典籍的作用;后者多采用山水形象画法绘制,多为长卷展开景物再现式地图,其主要特点是形象直观。其采用的“对景法”地图表现形式(即所绘黄河、京杭大运河两岸各类地物要素均朝向河流中心线),容易引起读者的视觉共鸣,轻松构筑被描画事物的整体画面。从表现形式和绘制特点来看,明、清时期还出现了另外2类地图:计里画方类地图和经纬度实测地图,但由于其实用性和艺术性不如山水形象画法地图,因此,这2类地图在明、清并没有得到广泛普及。但从功能和价值而言,不论是长卷展开式古地图、计里画方类古地图,还是经纬度实测地图,对于古地图史、历史地理学、古代水利研究,对如今的地图、水利、地理学研究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历史瑰宝。  相似文献   
909.
中国西北干旱区有大面积的戈壁地貌,但对其形成过程的研究不多。阿尔金山北缘的沉积物记录着临近戈壁地貌的发育过程。选择甘肃敦煌南湖绿洲附近的山水沟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在独立的光释光测年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粒度特征、磁化率和有机碳同位素值变化,探讨5 ka BP以来阿尔金山北缘戈壁沉积动力过程及其环境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戈壁发育进程具有波动性,戈壁沉积动力在百(千)年时间尺度上受到环境因素制约,在2.67~3.57 ka BP和1.65~1.95 ka BP干热气候条件下,沉积物搬运动力较弱,戈壁发育受限;在4.27~4.84 ka BP时期水量较大,戈壁发育范围较广,属于扩张阶段。这一结果初步揭示了戈壁地貌演化与气候环境变化的联系。  相似文献   
910.
中国南方网纹红土是在季风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地层,对重建南方第四纪气候环境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但长期以来对网纹化过程的物化特点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江西九江、彭泽与湖南岳阳3个剖面的黏土质网纹红土中白色网纹和红色基质分离后进行了地球化学元素、游离铁含量等测试,结果表明:(1)白色网纹中,发生了Fe、Mn、Th、Ga、Cu、Zn、Co、Ni、Cr、 V等元素的显著亏损,SiO2、Zr、Hf及轻稀土元素的显著富集,游离铁含量较低;红色基质中则完全相反;(2)网纹中Fe2+含量较高,基质中含量较低,揭示了网纹倾向于还原环境,基质倾向于氧化环境。研究认为网纹和基质这种氧化还原差异,是Fe、Mn、Co、Ni、Cr、V、Zn、Th、Ga、Cu等元素在网纹中游离淋失,并在基质中的沉淀富集,造成Zr、SiO2及轻稀土等在网纹中的相对富集、在基质中“稀释”而呈现亏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