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65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112篇
地质学   260篇
海洋学   4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51.
论东秦岭前寒武纪的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的范围主要涉及东秦岭的北部地区——北秦岭(即旧称“秦岭地轴”)。作者着重讨论了秦岭造山带的杂岩(秦岭杂岩、宽坪杂岩和陶湾杂岩)和太华杂岩的岩石组合、原岩建造、岩石化学、地球化学技其地质构造特征。提出秦岭杂岩是在中元古代时期因华南洋壳海域的岩石圈断块沿华北断块南缘向北俯冲引起断块区基底开裂,向南漂离而形成的块体。宽坪杂岩与陶湾杂岩是在秦岭杂岩块体向南漂离过程中形成的以洋壳为底的边缘海盆地的产物。经晋宁运动,边缘海闭合,形成早期的北秦岭造山带。  相似文献   
452.
本文根据实际调查资料,探讨了福建晋江金井--深沪湾断陷的地貌、第四纪沉积特征,晚第四纪的断裂- 断块构造活动、地壳变形及区域海平面变化。  相似文献   
453.
酒西盆地晚二叠世古地磁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根据甘肃酒西盆地大黄沟剖面上二叠统“窑沟群”的古地磁资料确定了该盆地晚二叠世古地磁极位置及该区与华北地块的大地构造关系。剖面厚度约684米,共采集33层58个样品。对全部样品进行系统退磁处理后分离出了次生成因的低温分量和原生成因的高温分量。高温分量磁化方向经倾斜改正后密集度显著增强,平均磁化方向为-28.0°N/132.9°E(α95=4.7,K=47.1),相应的古地磁位于42.4°N/350.9°E(A95=3.9,K=67.8),均以99%以上的置信度通过了褶皱检验。由此可知,高温分量是在岩层发生褶皱之前获得的厚生剩磁,所代表的时限属基亚曼反向极性间隔。上述古地磁极位置与其他作者在山西、河北等地获得的结果极为相近,表明酒西盆地至少在晚二叠世就是华北地块的一部分。华北地块与塔里木地块在晚二叠世期间是两个独立的大地构造单元,古边界应位于酒西盆地以西,很可能是阿尔金断裂的前身或与之相当的断裂构造。  相似文献   
454.
岳勇  田景春  赵应权 《地球科学》2019,44(11):3894-3909
皮山北新1井(PBX1)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部的麦盖提斜坡,在该井6 884~7 150 m的角砾岩中发现油迹显示并测试获油流,但目前对于角砾岩其赋存地质年代、形成原因等背景问题仍存在较大争议,制约了该区勘探部署、潜力分析.岩心观察、统计,结合X粉晶衍射分析,表明角砾岩磨圆和分选均较差,成分主要为白色亮晶砂屑(鲕粒)灰岩、浅灰色粉晶云岩、灰色粉晶云岩、深灰色粉晶云岩及少量石英和硬石膏,基质主要为细小的碳酸盐岩角砾胶结而成.角砾岩地层下部发现较多时代以晚白垩世为主的孢粉微体古生物化石;放射年代学结果表明,角砾岩地层碎屑锆石年龄分布范围为2 529~127 Ma,其接受陆相沉积物源时间及地层形成年代不早于127 Ma.综合岩石地层、古生物地层、同位素测年,认为皮山北新1井角砾岩地层为晚白垩世依格孜牙组或与之相当的层位.角砾岩平面分布局限,上超于二叠系地层之上,赋存受控于下覆热底劈作用形成环形凹陷区域.受前期破火山口和后期侵入杂岩构造影响,晚白垩世台地相碳酸盐岩破碎,近源堆积在皮山北负向构造区域内.皮山北新1井油藏油气来源于寒武系,岩浆侵入刺穿古生界巨厚碳酸盐岩、碎屑岩地层,形成"直立的不整合面",沟通寒武系烃源岩,火山活动产生的高角度断裂使得油气运移至中新生界储盖组合中,形成底水构造-地层油气藏.塔西南白垩纪有望成为油气勘探新的突破领域,破火山口边缘带断块圈闭及与中央穹窿火成岩相关的岩墙遮挡等特殊圈闭,是下步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455.
陈伊翔 《地球科学》2019,44(12):4057-4063
前人对深俯冲板片释放熔/流体交代地幔楔形成弧岩浆源区的过程和机制已得到充分认识,然而对地幔楔岩石能否脱水交代深俯冲地壳并不清楚.在对欧洲西阿尔卑斯造山带Dora-Maira地体白片岩的地球化学研究中,首次发现地幔楔交代岩能够脱水反向交代深俯冲地壳岩石,从而极大影响俯冲地壳的地球化学组成.结合白片岩和围岩的全岩地球化学特征以及锆石学结果,查明了白片岩的原岩为S型花岗岩,澄清了关于Dora-Maira白片岩原岩属性的长期争议.在此基础上,发现白片岩中变质锆石相对残留岩浆锆石δ18O值显著降低,指示原岩形成后受到低δ18O变质流体的交代作用.白片岩具有高温岩石中最高的δ26Mg值达0.75‰,显著高于围岩变花岗岩,指示交代流体具有重Mg同位素组成.基于地球主要岩石储库的Mg同位素组成,推测交代流体来自俯冲隧道中富滑石地幔楔蛇纹岩在弧下深度的脱水分解,而这些地幔楔蛇纹岩是新特提斯洋壳在弧前深度变质脱水产生的流体与地幔楔浅部橄榄岩反应形成.这些结果不仅提供了利用Mg-O同位素示踪俯冲隧道中流体来源的新思路,也提供了地幔楔蛇纹岩来源流体反向交代深俯冲地壳岩石的首个典型实例.这种反向交代不仅极大改变了深俯冲地壳的地球化学组成,而且对弧岩浆岩重Mg同位素成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56.
刘海  康博  沈军辉 《现代地质》2019,33(2):440-450
在了解安徽省泗县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分析了区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类型,探讨了其空间分布特征。根据开采条件下的地下水动力场条件,选择了3条模拟路径,采用PHREEQC软件进行了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研究,定量分析了地下水的形成机理及演化。结果表明,路径Ⅰ发生了岩盐、石膏以及伊利石的溶解,高岭土、石英、白云石、萤石发生了沉淀;钙蒙脱石、方解石不参与反应,NaX解吸,CaX_2被吸附;路径Ⅱ发生了岩盐、石膏、伊利石、石英等的溶解以及钙蒙脱石、方解石的沉淀,NaX解吸,CaX_2被吸附;路径Ⅲ发生的反应基本与路径Ⅰ相同,不同之处在该路径上的白云石发生了溶解,其原因可能是地下水在径流过程中溶解CO_2,使其继续溶解白云石以及受沉淀滞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开采条件下,泗县地下水化学组分主要受到了岩盐和石膏等矿物的溶解作用、钙钠离子交换作用以及钙蒙脱石、方解石沉淀作用的控制。  相似文献   
457.
根据地质、地球物理等资料研究了冀中坳陷廊固凹陷强伸展期(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的沉积格架与断块翘倾运动。作为一个翘倾断块(半地堑)沉积区,廊固凹陷沙三段中亚段沉积充填以湖相细碎屑岩石组合为主,可分:1)砾岩—泥岩互层型,其中砾岩有碳酸盐岩砾和硅质砾等两种亚类;2)砂岩—泥岩互层型;3)泥岩夹砂岩型。古沉积环境重建显示沙三段中亚段沉积期的廊固凹陷是一个窄而深的湖泊,发育断层陡崖、轴部和缓坡带等沉积相域以及冲积扇、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湖泊和浊积扇等沉积体系,物源主要来自大兴凸起。断块翘倾几何分析表明,廊固凹陷在沙三段中亚段沉积期的沉降过程具有书斜式断块特征,最大沉降值至少为 1402m。廊固凹陷西部扇的演化过程与沉降、沉积物供给和大兴断层倾角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58.
介绍了江苏油田复杂小断块油气藏滚动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流程形成的思路、特点及相应的关键技术,同时还对该套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59.
重新认识处于开发中后期油藏的沉积环境、沉积微相及其特征,建立准确的储集层模型,对于查明剩余油分布和挖掘剩余油潜力、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及相关测试资料,对文留油田文72断块沙三中亚段五砂组沉积微相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沙三中亚段为一套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支流间湾及前三角洲泥5个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为储集层骨架砂体。对研究区各小层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沉积微相与含油性的关系,认为油气的聚集受沉积微相的控制:水下分流河道的储集性能最好,河口坝次之,远砂坝较差,为油田开发方案的调整和动态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460.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站自1998年运行以来积累的观测资料,以2001年11月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的所有资料计算的运动结果为基本参考,分别计算了2002年相对于2001年和以后几年相对于2002年的测站累计偏离位移变化结果,据此对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震时和震后中国西部水平运动场的变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①以发震断裂为界,震时南侧的西藏地区发生了由北至东的偏离位移,数值超过10 mm,北侧的新疆地区发生了NW向的偏离位移,最大值也超过了10 mm;②震后(从2003年算起)左旋性质的偏离位移是断断续续的增加,截止到2005年,距震源最近的JB51(发震断裂南侧)和JB30(发震断裂北侧)站的地形变变化最大,相对达70 mm;③震后发震断裂以南的丙藏地区优势偏离位移向东,以北新疆地区的优势偏离位移向北北西,距震中越近偏离越大;④2006年,距震源最近的JB51和JB30站的偏离位移似乎有向反向移动的迹象,西藏地区基本上没有新的偏离,新疆地区的WNN向偏离位移似乎仍在进行.尽管地震发生距今已5年多了,但有关迹象表明,地壳水平形变场的有序调整可能尚未完全结束,也不排除震前西藏地区的运动由于孕震的缘故而略有所减慢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