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22篇 |
免费 | 1672篇 |
国内免费 | 120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74篇 |
大气科学 | 729篇 |
地球物理 | 925篇 |
地质学 | 3186篇 |
海洋学 | 977篇 |
天文学 | 58篇 |
综合类 | 286篇 |
自然地理 | 66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274篇 |
2023年 | 355篇 |
2022年 | 377篇 |
2021年 | 401篇 |
2020年 | 280篇 |
2019年 | 297篇 |
2018年 | 201篇 |
2017年 | 206篇 |
2016年 | 188篇 |
2015年 | 238篇 |
2014年 | 339篇 |
2013年 | 249篇 |
2012年 | 285篇 |
2011年 | 313篇 |
2010年 | 279篇 |
2009年 | 249篇 |
2008年 | 245篇 |
2007年 | 229篇 |
2006年 | 234篇 |
2005年 | 216篇 |
2004年 | 210篇 |
2003年 | 154篇 |
2002年 | 157篇 |
2001年 | 131篇 |
2000年 | 133篇 |
1999年 | 108篇 |
1998年 | 99篇 |
1997年 | 101篇 |
1996年 | 103篇 |
1995年 | 84篇 |
1994年 | 65篇 |
1993年 | 67篇 |
1992年 | 72篇 |
1991年 | 63篇 |
1990年 | 73篇 |
1989年 | 48篇 |
1988年 | 24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5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1954年 | 1篇 |
1945年 | 1篇 |
192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61.
桂林会仙岩溶湿地典型水生植物δ13C特征与固碳量估算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为促进目前岩溶碳汇稳定性和速率等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在分析桂林会仙岩溶湿地主要水生植物碳同位素的基础上,利用基于碳酸酐酶活性与植物碳同位素值显著正相关的二端元模型,估算了不同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固定HCO3-的比例。结果表明,湿地核心区沉水植物光合作用固定HCO3-碳量在4.86~64.73 tC/(a?km2)之间,挺水植物为15.68~453.01 tC/(a?km2),平均值为76.74 tC/(a?km2)。按平均值计算会仙湿地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固定HCO3-碳量为4 466.27 tC/a,即在会仙湿地岩溶地下河补给的HCO3-中约47 %被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固定。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固碳效果明显,是碳汇研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962.
增江颗粒有机碳同位素的AMS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河流每年向海洋输送约1Gt(1015g)的碳,其中40%为有机碳。然而,在海洋沉积物中却难以寻找到足量的陆地碳的生物地球化学标记[1]。显然,陆地碳在河流搬运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变化,乃至“踪迹全无”。河流有机碳可大体上划分为颗粒态(POC)和溶解态(DOC)两种基本类型。就全球范围讲,河流输送的POC和DOC在数量上相当或DOC略高些。但在一些高浑浊的河流,尤其是亚洲季风区的河流中,POC在有机碳中却占绝对优势。如珠江干流水体中POCDOC比值高达5.0左右[2]。因此,亚洲季风区河流中所搬运的POC对其注入水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影响深远。河流有机质的来源复 相似文献
963.
稳定同位素在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勘查中的应用简介--以"布莱克海隆"海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国外在布莱克海隆(包括ODP164航次994、995、997站位)进行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过程中应用稳定同位素的研究实例;通过对这3个站位样品的甲烷、CO2、DIC(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有机碳以及自生碳酸盐的δ^13C分析,指出浅部(0-30m)甲烷和DIC的δ^13C值随深度迅速降低又迅速升高的变化可以作为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地球化学指标。994站位孔隙水δ^18O值深度从0.30‰下降到-0.37‰;氢同位素δD随深度略有下降(从11‰到-12‰),这与水合物形成时氢氧重同位素相对富集于固相有关,表明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997站位δ^37Cl从海底沉积物表层以下30m处为接近海水的最大值0,至钻孔底746.85m处降为-3.68‰,可能也与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964.
有机碳沉积作用在一定时间尺度上形成海洋碳汇作用的最终净效应,北冰洋陆架的有机碳沉积作用在全球碳循环中有着尤为重要的地位。为了测定楚科奇海陆架的有机碳沉积通量,本文应用210Pb测年法对中国第3次北极考察R17站位的沉积物样品的年龄及沉积速率进行了分析测定,并结合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含量计算得到了楚科奇海陆架北缘的有机碳沉积通量。结果显示,该站位的沉积速率为0.6 mm/a,表观沉积质量通量为0.72 kg/m2/a,有机碳沉积通量为517 mmol C/m2/a。经估算,真光层输出的有机碳中约有29 %被长期封存在沉积物中,远高于中低纬度的正常值(~10 %),说明楚科奇海陆架区具有高效的碳汇作用。 相似文献
965.
本文报道的纤碳铀矿产于湖南某花岗岩型铀矿床氧化带中。纤碳铀矿是一种铀酰碳酸盐矿物,在中国是首次发现。本文作了系统的矿物研究并与国外资料作了对比。 相似文献
966.
利用贵阳、毕节两部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CD)的同步观测的体扫资料,对比分析2011年4月15日冰雹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参数特征。结果表明:①贵阳、毕节两部雷达在雷达强度、高度上有明显的差异;②雷达回波强度和高度具有"跃增"现象;③雷达回波位于两部雷达的中心地带时,对应强度和高度的波动性一致性好,回波结构形态基本一致。因此,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强对流天气雷达观测采取组网方式联合观测,其雷达产品以组合反射率因子(CR)、回波顶高(ET)作为初始判断的依据。当出现高度、强度增强或跃增时,应读取任意垂直剖面显示(VCS)产品,分析回波结构以及可能产生的强对流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967.
采用径流小区法,对中亚热带地区的杉木人工林和米槠次生林在不同雨强下径流量和可溶性有机碳(DOC)流失浓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4场降雨过程中,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的地表径流量和DOC流失浓度变化趋势一致,即降雨强度增加,地表径流量也随之增加。DOC浓度均呈现了随着雨强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说明降雨强度对径流量和DOC浓度均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的地表径流量之间差异不显著,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的DOC流失浓度除大雨外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差异(P〈0.05),说明植被类型对地表径流量影响较小,对DOC浓度具有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8.
碳酸盐储层的界定性十分模糊,但它是引起气候变化的可能性因素,因而大陆边缘和永久冻土区存在着甲烷水合物这一现象唤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CH4((13C-60‰)的大规模快速释放可用来解释古新世有孔虫、海洋块体碳酸盐、土壤碳酸盐和齿状磷灰石同位素记录下的(13C负位移、阿普第阶块体碳酸盐的(13C((13Ccarb)位移以及托阿尔阶块体碳酸盐、海洋和陆源有机物中记录的同位素位移。所有这些同位素位移都伴随着大范围的气候变暖。甲烷释放产生的特殊的(13C特征使我们能够识别整个地质历史中其它的甲烷释放事件。我们在这里给出了晚侏罗世甲… 相似文献
969.
新疆萨瓦亚尔顿金矿床年代学、氦氩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疆萨瓦亚尔顿金矿位于西南天山西端,受NNE向脆韧性剪切带控制。对绢云母化蚀变岩进行了^40Ar/^39Ar法年龄测定,表明金主成矿时代为三叠纪。根据黄铁矿流体包裹体氦、氩同位素、石英流体包裹体的碳、氧同位素组成,讨论了萨瓦亚尔顿金矿成矿流体的来源。结果表明石英流体包裹体中δ^18OSMOW变化于14.5100-24.2‰,CO2的δ^CPDB变化范围较大,为-8.69‰~+4.98‰,暗示成矿流体中的碳来源于地幔和海相碳酸盐岩。黄铁矿流体包裹体的^3He/^4He变化较大,为0.04~1.11R/Ra,^40Ar/^36Ar变化较小,介于301~348。综合分析认为萨瓦亚尔顿金矿的成矿流体为地幔流体和地壳流体混合的产物,以地壳流体为主。 相似文献
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