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非均质综合指数法在砂砾岩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中的应用——以双河油田V下油组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影响储层非均质性形成与分布的因素较多,若只从某一个或某几个因素去考虑,可能会影响对储层非均质程度的认识(宏观和微观),目前多局限于从静态或动态角度研究储层的非均质性,而将动态和静态资料相结合的研究较少.为了充分考虑影响储层非均质性分布的因素,在研究双河油田V下油组储层的非均质性时,采用了主因子分析法选出了沉积微相、砂体厚度、孔隙度、渗透率、油层的顶底面微构造、目前的综合含水率和流动带指标7个参数作为反映储层非均质性的参数.利用波的叠加原理在平面上对每个参数进行叠加从而得出了非均质综合指数值.现场实践证明,其结果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储层非均质性的地下分布状况,符合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22.
湖北恩施双河硒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湖北恩施双河硒矿床赋硒岩石的化学成分中SiO2含量不仅相对较低,而且变化范围较大;Al2O3,K2O,TiO2,MgO含量相对较高。主要氯化物比值与火山或热水成因硅质岩接近。在氧化物协变图解中样品主要投影在火山成因区内。Al/(Al+Fe+Mn)的半均值约为0.72,最大值为0.93,大于生物成因型硅质岩沉积物,说明有富Al的陆源物质加入。来自深源的向量元素Se,Te,Mo表现出超异常的富集;而V,Ag,Sb,Cr等元素也有较高程度的富集,这些特征与世界上火山成因硅质岩相似。更为重要的是在赋硒岩石夹层中首次发现了泥化的火山碎屑角砾,由此表明该矿床物质来源与火山碎屑沉积物之间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同时研究区样品中的Co/Ni〈1,U/Th〉1;在P2O5-Y的相关图解中亦呈现出某些热水成因的特点。稀土元素8Ce呈负异常,平均值为0.61;REE总量和同期、邻区的峨眉山玄武岩相近;HREE有富集趋势,北美页岩标准化稀土配分曲线以不同程度略向左倾斜,这些特征又表明该矿床在其成岩成矿过科中一定程度上受热水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23.
喀斯特关键带是碳循环在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主要综合作用区域,各层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反应体系,其中,CO2扮演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双河洞洞穴上覆土壤及洞穴水及空气CO2浓度的监测,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根据碳酸平衡系统理论对CO2的垂直向转化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CO2的垂直向转化过程受洞穴内外部气温变化、滴水pH及脱气沉积过程的影响,其供给来源、离子饱和状况在雨季和旱季存在明显差异;雨季时,大气降水在土壤中下渗速度较快,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封闭环境,土壤、表层喀斯特带对渗透水CO2补充作用较弱,渗透水中CO2分压(即PCO2)变化范围在0.035~0.126 vol%,洞内水—气CO2分压(△lg PCO2 > 0),洞穴水具有溶蚀性,此时表层喀斯特带下部中的CO2应为洞穴水CO2的主要来源;旱季时,由于降水量较小,渗透水有充分时间接受土壤与表层喀斯特带CO2补充,构成开放系统,渗透水变化范围为0.038 vol%~0.095 vol%,更有利于发生先期沉积过程(PCP),此时洞内空气PCO2小于洞穴水(△lg PCO2 < 0),促使滴水在洞内再次发生沉积、形成沉积物,此时土壤和表层喀斯特带均为洞穴水CO2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24.
贵州绥阳地质公园白云岩喀斯特景观特征及其形成演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绥阳地质公园,位于贵州高原北部,园区内白云岩喀斯特景观总体可概括为洞穴、高峰丛洼(谷)地、丘陵、峡谷、坡立谷、象形山、天坑、石柱峰、水文遗迹等9大类,它们以中上寒武统娄山关组及下奥陶统桐梓组的白云岩地层为物质基础,有序、集中分布于双河洞、温泉、让水、金钟山等四片以金钟山至让水的分水岭为天然屏障,且相对独立的白云岩区域内,但四片区域相互之间却又以芙蓉江及其支流为连接纽带而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一个以目前亚洲最长洞穴及全球最长白云岩洞穴为核心,峰丛、峡谷、天坑、温泉、地表河、坡立谷等为重要补充,形态优美、珍稀、雄伟、典型,且类型齐全的白云岩喀斯特景观系统。同时在对公园白云岩景观特征及区域地质背景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系统研究和探讨了绥阳白云岩喀斯特"一岭两制"式的分异演化过程,并认为它是一个能充分展现白云岩喀斯特复杂演化过程和规律的典型代表地,是全球白云岩喀斯特地貌演化的杰出范例。 相似文献
25.
贵州双河洞是亚洲第一长洞,该洞先后分辨出近30多具大熊猫个体化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完整大熊猫化石最多的洞穴。其中一支洞中竖井下方至少聚集了10余具个体化石。以此为研究对象,结合洞道发育形态特征及化石埋藏学特征,初步推测出这些大熊猫深入该支洞内经由竖井跌落并死亡的过程,表明喀斯特洞穴可以为大熊猫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及化石保存环境。选取一例化石表面沉积的碳酸钙样品进行了铀系法测年,表明该个体至少生活在5.1万年前;对另一例个体的牙齿化石进行AMS14C测年,发现其生活在距今2.5万年左右,推断该洞道中大熊猫主要生活在晚更新世时期。 相似文献
26.
XIA Bin YUAN Yajuan ZHANG Yuquan WANG Min XIA Lianze LI He WANG Fangyue ZHANG Hong WU Weiping 《地质学报》2012,86(4)
本文分析了安徽潜山双河大理岩的岩石化学成分、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并通过锆石“CL”图像,确定变质锆石和变质复合锆石测点位置.定年结果:①变质复合锆石中老核“继承锆石”,共测定32个点,年龄范围在2357~342 Ma:属于元古宙的15个,年龄范围在2357~572 Ma,古生代17个,年龄范围在524~342 Ma;②变质锆石共测定8个点,其中5个点年龄范围在249~234 Ma,相当超高压变质时间,年龄范围在228~221Ma,即退变质时间.前述大量古生代的岩浆碎屑锆石(继承锆石)的存在,表明双河大理岩的原岩泥灰岩,时代不会早于古生代. 相似文献
27.
根据野外地质调查结果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2019年长宁MS6.0地震震区的地质背景和新构造运动特征进行分析后,讨论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并给出该地区孕震模型.基于区域地质与地震资料,结合地表调查结果发现,该区的新构造运动具有间歇性整体弱隆升、断裂晚第四纪活动不明显以及地震活动相对微弱等特征.此次强震的仪器震中位于长宁双河大背斜的西段,该背斜经历了古老的NE向挤压应力场和顺时针旋转应力场的双重叠加构造作用.在大背斜的核部和翼部普遍发育了两组NW向节理和一组NE向节理,并显示出区域性分布特征,构成了具一定规模的构造破碎带(软弱带).地震记录显示,此次强震的地震序列呈现出明显的NW向线性条带,震源机制解主要指示了NEE—NE向水平挤压应力作用的结果.结合地表构造特征可进一步推断,长宁地震的震源破裂型式是以沿NW向破裂面发生以逆冲为主兼具左旋走滑分量的破裂过程为特征.综合分析认为,2019年长宁MS6.0地震可能是双河背斜中的赋存超压环境叠加NE向古构造应力场和旋转应力场作用,导致区域性NW向纵向节理发生构造强化、贯通,并进一步破裂的结果. 相似文献
28.
恩施双河渔塘坝硒矿床成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鄂西南下二叠茅口组顶部含碳硅质岩段(P1m^3)硒含量高,且分布广泛,局部如双河渔塘坝出现硒的高度富集,形成了独立硒矿床。该矿床平均硒品位0.13%,储量约50t。 相似文献
29.
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对于了解地壳岩石的形成条件、构造演化及其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透射电镜研究了大别山双河地区超高压硬玉石英岩中退变质矿物或后成合晶冠状体矿物(钠长石、霓辉石、绿闪石和磁铁矿)中的纳米-亚微米级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与构造缺陷之间的关系。观察到该类流体包裹体的粒径(约1 nm~200 nm)要比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约10 nm~350 nm)小得多,一般呈圆形或负晶形分布、有些呈不规则状或小群体分布,其中大多数含H2O包裹体,有些含CO2流体。流体包裹体常与位错、位错网、晶界或亚边界等交生在一起,这些位错及构造缺陷空间构成了非爆裂流体相渗漏的有利通道。在变形钠长石中发现非均匀分布的纳米级(约1 nm~30 nm)水分子团,这种球形状水分子团包体是导致后成合晶矿物水解弱化和塑性变形的重要因素,该类流体和水分子团的存在,加速了岩石的塑性变形和退变质作用的进程。因此,可以反映大别山地区高压变质后的抬升历史。 相似文献
30.
大别山双河超高压榴辉岩中的水: 微区红外光谱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大陆深俯冲板块到一定深度后(约90~110km), 几乎没有含水矿物存在, 超高压岩石中名义上无水矿物(NAMs) 成为俯冲板块中水的主要载体, 是示踪超高压变质流体的重要途径.对大别山双河地区超高压榴辉岩中的石榴石和绿辉石进行了详细的微区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MicroFTIR) 分析.FTIR结果显示所有石榴石和绿辉石颗粒都含有结构水, 以OH的形式存在, 其含量范围分别为(30~1860)×10-6和(360~620)×10-6.榴辉岩全岩水含量为(300~750)×10-6, 表明即使是在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温压条件下, 榴辉岩也可以至少携带数百10-6的水进入深部地球.对石榴石颗粒内部的多点观察发现, 结构水含量的分布出现2种情况: (1) 颗粒内部的均一分布; (2) 核部水含量高而边部低.石榴石颗粒边部的低水含量可能是抬升过程中由于压力降低引起的H扩散所致, 扩散出来的H可能构成了早期退变质流体的重要来源.对于同一样品来说, 结构水含量在绿辉石和石榴石之间的比值为0.5~3.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