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3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76篇
海洋学   48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朱国信 《吉林地质》1991,10(1):13-21,T002
本文记述了在吉林省抚松县小营子组首次发现的炭蚌、珠蚌、篮蚬超科中的共6个属,8个种,4个新种,并对它们的分类位置、组合特征以及该层的对比、地质时代、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2.
本文论述贵州关岭新铺地区上三叠统下部竹杆坡组中部至小凹组下段所产的腕足动物群及其古生态环境。该区目前共获得腕足类6个目,6个科,7个属,8个种(含4新种)和1个属种未定。根据这些腕足类的固着方式、生活习性、贝体形态和大小,以及组合特征,可以从下到上将它们分为Pseudokoninekina,Laballa,Linguloid等3个群落。该3个群落的生态底域分别位于BA4至BA3外侧、BA2和BA1,表明本区从竹杆坡组中部至小凹组下段的沉积环境是由较为深水逐步向较为浅水过渡,应为海退过程的沉积产物。同时,本文还论证了当时不可能存在为海百合类和双壳类提供假浮游的载体,它们应是底栖生物,并且指出那些被认为是假浮游的化石证据的分析与推断存在片面性。  相似文献   
73.
全球性的下白垩统阿普特阶-阿尔布阶界线或阿尔布阶的底界迄今尚未得到统一。我国藏南岗巴盆地发育有包括阿普特阶和阿尔布阶在内的良好的海相白垩纪地层,并产有菊石和双壳类等宏体化石。因此,此区是研究阿普特阶-阿尔布阶界线的重要地区。经鉴定,岗巴察且拉剖面阿普特阶-阿尔布阶界线附近的菊石包括了2科5属4种和4未定种:Hypacanthoplites xizangensis Chao,Acanthohoplites aschiltaensis(Anthula),Douvilleiceras mammillatum(Schlotheim),Cheloniceras seminodosum,Cheloniceras sp.,Acanthohoplites sp.,Hypacanthoplites sp.和?Pseudosonneratiasp.。此菊石动物群自下而上可以划分出3个组合/层:阿普特期晚期Hypacanthoplites组合,阿普特期末期Hypacanthoplites-Acanthohoplites组合和阿尔布期早期Douvilleiceras-?Pseudosonneratia组合。菊石的组合及其层序表明岗巴察且拉剖面中Hypacanthoplites-Acanthohoplites与Douvilleiceras-?Pseudosonneratia之间可能存有潜在的阿普特阶-阿尔布阶的生物地层界线。  相似文献   
74.
羌塘中部各拉丹冬地区晚三叠世发育四个双壳动物群落,群落在时间上演替取代的主要控制因素为海水深度,早期以突变为主,晚期以渐变为特征,具浅-深-浅的变化特征;横向变化与陆源碎屑供应量和沉积环境的差异密切相关。个体生活习性和岩性、岩相组合特征研究表明,Quemocuomegalodon orientus-Neomegalodon bo-eckhi群落(Q-NCOM.)生态位相当于BA2底栖组合生态域;Halobia superbescens-Halobia disperseinsecta群落(H-HCOM.)生态位相当于BA4底栖组合生态域;Amonotis togtonheensis-Cardium(Tulongocardium)xizan-gensis群落(A-CCOM.)生态位相当于BA3底栖组合生态域;Cardium(Tulongcardium)martini-Trigonia(Kumatrigonia)hukxilensis群落(C-TCOM.)生态位相当于BA2底栖组合生态域。本文为区域上地层对比及生物生存环境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5.
西藏羌北地区从未发现过有可靠化石依据的晚二叠世以前的沉积地层,是否存在这些地层是目前诸多地质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之一。在西藏进行地质调查时,发现一套含双壳类Eoschizodus roemeri,E.minor,E.inflatus,Actinodesma(Actinodesma)cf.mallei forme,A.(Actindesma)cf.vespertilio等和腕足类Huananochonetes subquadratus等的地层,这些化石的分布时代均为早泥盆世晚期(Emsian)。据此,确定产上述化石的地层为下泥盆统上部,并命名为平沙沟组。这是在西藏羌北地区首次发现早泥盆世地层。证实了羌北地区有晚二叠世以前沉积地层的存在,为研究羌北地区古生代中期的构造活动、演化、古地理分布格局及古生物地理区划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76.
豫西早寒武世辛集组的一个双壳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所描述的双壳类卵形波杰特蛤(新种)Pojetaia ovata(sp.nov.)系采自河南方城杨楼辛集组上部灰岩之底部的碎屑灰岩层,位于Bergeroniellus层位之下。其时代应属早寒武世沧浪铺早期。可与澳大利亚南部产有Pojetaia runnegari Jell的地层相对比。本种是我国目前最低层位的双壳类。  相似文献   
77.
九种现代双壳类壳体物相组成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对黄东海常见的9种现代双壳类壳体进行了物相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双壳类壳体分别属于三种类型,即文石质壳、方解石质壳、文石+方解石混合质壳。其中,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中国蛤蜊(Mactrachinensis)、四角蛤蜊(Mactraveneriformis)、薄片镜蛤(Dosinialaminata)、毛蚶(Scapharcasubcrenata)属于文石质壳,长牡蛎(Crassostreagigas)、中国不等蛤(Anomiachinensis)、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eus)属于方解石质壳,紫贻贝(Mytilusedulis)属于文石+方解石质的混合质壳;双壳类壳体物相组成与其生活方式有着一定的联系,营底栖埋入式生活者趋于形成文石质壳,底栖固着生活方式者趋于形成方解石质壳或混合质壳;不同大小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的物相组成上几乎没有差别,表明其壳体物相组成不受生命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78.
古—中生代之交,伴随着显生宙历史上最大的生物灭绝,发生了最大的一次生态系结构变革,软体动物双壳类取代了腕足类在底栖生态系中的主导地位。以中国南方为代表的特提斯地区晚二叠世末至早三叠世良好的地层记录和丰富的双壳类化石材料为该时期双壳类及底栖生态系的演化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通过系统收集和整理全球范围内该时期各地区有关双壳类的研究资料及主要成果,建立各个地区双壳类带的对比关系,并对30年来的双壳类生物地层工作做了简要的总结。从分异度和生态特征等角度来说,双壳类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危机中表现出了中等程度的灭绝,并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迟缓复苏后,于早三叠世Spathian期进入了一个较快速的复苏阶段,但是直到中三叠世安尼期才真正进入快速分异辐射。在这漫长的复苏过程中,以Claraia和Eumorphotis等为代表的双壳类属种广泛分布于各种相区,这些分子的繁盛与消亡过程和机制仍需要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9.
四川北部广元地区下泥盆统平驿铺组产出丰富的双壳类遗迹化石,但尚未开展过系统的遗迹学工作,也未进行过行为学与古生态学分析。文中针对四川广元马家剖面平驿铺组中部地层开展沉积学和系统遗迹学研究,在陆棚至近滨带下部沉积中共识别出3个属种的双壳类遗迹化石,包括Lockeia siliquaria,Protovirgularia rugosa,Ptychoplasma vagans,以及其他无脊椎动物门类遗迹化石Cruziana problematica,Dimorphichnus isp.,Lophoctenium isp.等。对双壳类遗迹化石的出现方式、形态以及保存特征的分析表明,平驿铺组中部曾出现过2种类型的双壳类,分属具分叉足(原鳃目)和楔状足的类群。原鳃目分布于过渡带和陆棚区,营沉积物摄食生活;受高能事件或沉积物掩埋影响,它们由停息状态变为“逃逸”状态的行为产生了Pro.rugosa。具楔状足的双壳类依生态类型可分为2类:在过渡带与陆棚区,漫游的、营沉积物摄食的类型产生了Pty.vagans;而在近滨下部,滤食性双壳类居群则在不同期次高能事件的间隙对沉积物进行大规模殖居,产生了L.sil...  相似文献   
80.
韩庆喜  刘东艳 《海洋通报》2014,33(3):352-359
近海的双壳类筏式养殖,通过对海域水文、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从在对海岸带水域的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滤食性双壳类能够摄食有机质颗粒和浮游植物,产生的粪便或假粪能够加剧生物沉降,造成有机质在海底表面的大量聚集,造成养殖海域的有机质污染。养殖设施也会引起当地水文状况和海流的改变。双壳类养殖筏架对大型底上动物来说,可起到人工鱼礁相似的作用,为众多生物提供了栖息场所和庇护场所,增加了大型无脊椎动物和底层鱼类可利用的饵料数量,保护底上动物免受渔业捕捞等强烈扰动的影响,提高底栖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的丰度和生产力。而对于底内动物来说,双壳类养殖对底栖群落的结构和组成的影响与海流的强度呈负相关,当养殖海域的海流强度达到一定程度,大量有机质将会被带走,对底内群落的影响将可以忽略不计,但在海流能量较小的情况下,有机质的富集将会造成底栖群落多样性和丰度的降低。正确的养殖选址结合科学的生态容量评估,以及多营养层次的综合养殖是维持双壳类养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