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9篇
  免费   791篇
  国内免费   704篇
测绘学   295篇
大气科学   434篇
地球物理   1239篇
地质学   2240篇
海洋学   454篇
天文学   44篇
综合类   159篇
自然地理   59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34篇
  2022年   168篇
  2021年   182篇
  2020年   165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138篇
  2017年   112篇
  2016年   144篇
  2015年   128篇
  2014年   194篇
  2013年   169篇
  2012年   189篇
  2011年   179篇
  2010年   156篇
  2009年   170篇
  2008年   204篇
  2007年   180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142篇
  2002年   145篇
  2001年   118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113篇
  1997年   90篇
  1996年   105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82篇
  1993年   75篇
  1992年   71篇
  1991年   114篇
  1990年   126篇
  1989年   102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9篇
  1976年   6篇
  1975年   4篇
  1965年   4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51.
王文娟  李中华  郑明英 《地下水》2020,(2):93-94+159
根据水文地质调查、钻探和水文地质试验等数据,应用数理统计学原理,对赤水河深切河谷斜坡地区钻孔岩溶发育深度、涌水量、地下水位和渗透系数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指出区内岩溶含水介质空间的分层性、涌水量与地下水力坡度多呈负相关规律,同时区内地下水富集具有差异性和分区性,缓斜坡地带有利于地下水机井开采。  相似文献   
952.
陈惠龙  许国良  黄远生 《探矿工程》2012,39(Z2):360-362
深孔钻探、测井及页岩气开发都需要测量范围宽、性能稳定、结构紧凑的温度、压力检测技术及设备。分布式光纤传感测温、测压技术及系统是一门新兴技术,其推出将对我国资源勘查、油气生产产生积极作用。探讨了该技术在深孔钻探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性性。  相似文献   
953.
混凝土桩基的下沉或变形会在以后对主建筑物造成有的害的影响,所以,在建筑现场,在更多建筑工作以前,及时调查桩身的完整性,以评估混凝土桩的质量,是十分重要的,文中研究了瞬变电磁场的感应测井,作为探测混凝土桩中钢筋笼变位亦或变形的方法,采用了商用TEM仪器用于数据采集和记录,制作了发射/接收线圈对专用于井中测量,采用了前置放大器以改善信噪比,一实际钢筋笼的现场试验表明,对于钢筋笼与发射/接收线圈对之间的  相似文献   
954.
介绍向丽萍教授以玄府理论为指导思想,用开通玄府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经验。向教授紧扣本病玄府开阖失司或闭塞不通病机,自拟消荨汤治之,在临床上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55.
塔河油田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测井分类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河油田下奥陶统碳酸盐岩为一套缝洞发育的复杂储层,通过大量已知井的测井曲线与岩心分析数据对照观察、分析,归纳出了五种储层的电性分类识别标准。在此基础上,又利用自然伽玛(GR)、深浅侧向电阻率(Rd,Rs)、声波时差(AC)、密度(DEN)、中子孔隙度(CNL)的响应特征,建立了神经网络识别模型。通过在该区三十多口井的实际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56.
地形和流同时影响下波向线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提出一种同时考虑地形和均匀流影响的波向线数值解法及其具体的计算步骤。作为例子,对一种理想的简单地形作了数值计算并绘出波向线图.计算结果表明.流对波浪折射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957.
利用钻探岩心识别断裂形变、挤压扭曲、岩心破碎带等断层标志, 有利于勘探区构造地质条件的分析。通过对钻孔岩心岩性特征、地层厚度、煤层间距等方面的研究,发现ZK13钻孔在C51与C52煤层之间地层出现明显的揉皱与破碎现象、地层厚度与煤层间距增大,同时测井曲线显示地层有重复现象,推测在C51与C52煤层之间发育一逆断层;C54与C58煤层之间地层也比较破碎、地层厚度与煤层间距减小,伽玛伽玛曲线幅值增大,推测在C54与C58煤层之间发育一正断层。  相似文献   
958.
结合研究实例,提出了根据成因地层学分析的储层地层单元分级以及充分认识沉积微相基础上的小层划分与对比;同时,依据钻井、测井资料,以环境水动力条件变化为基础总结出稳定型、分叉型、尖灭型、稳定 叠置型、叠置分叉型、叠置尖灭型等6种小层稳定性类型。  相似文献   
959.
There are few 3-D seismic profiles and drillings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Qibei depression in the Dagang oilfield, and more than 70% of the 2-D seismic profiles were completed before the 1980s. Meanwhile, changes in the terrestrial formations in this region have been large and complex. These factors have made it difficult to predict reservoirs in this area.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stablish a methodology for predicting potential gas and oil reservoirs. Our research combines sequence stratigraphy, well-logs, and seismic analysis to elucidate the prediction of flagstone reservoirs in the S1 (Sha-I) Member in the middle of the Qibei depression. Previou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se rocks were deposited in an environment that had a semiarid, northern subtropical, and warm, humid climate. The objective strata currently consist mainly of lake fades, deeper lake facies, and shore-shallow lake facies. The study reveals that the lower section of the S1 Member is an important objective region for explora  相似文献   
960.
孙敏  赵畅  吴君婧  孔晓宇 《气象》2023,(10):1187-1202
2017年9月24日夜间至25日凌晨,沿长江一线发生了一次夜间强对流过程。准东西向锋面雨带南侧垂直于锋面走向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由线状逐渐演变为弓形,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产生短时强降水,并伴随7级雷暴大风。从环境场来看,夜间不存在有利的热力条件,预报难度较大。本研究利用观测和数值模拟对弓形回波的形成和演变机制机理进行分析,雷达观测显示初始阶段有一条东北—西南向的β中尺度线状对流带,在其西南侧不断有新生的对流单体合并进入对流主体,形成侧后向传播,之后在对流主体移动方向前侧(东南侧)又有新的对流单体生成,逐渐发展成西北—东南向的带状,并向东北方向移动,最终导致原β中尺度线状对流带演变并加强为弓形回波。高分辨率数值模式模拟的对流系统演变过程与实况十分接近,利用涡度方程进行诊断分析显示涡度的倾侧项在侧后向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流发展初期,在倾侧项作用下回波西南侧有新的对流单体生成并与主体回波合并,随着回波不断合并增强,辐散项的作用逐渐增大,主体回波在西南侧的倾侧项和东北侧的辐散项共同作用下正涡度明显增大,且其垂直平流项将正涡度向上传播,有利于对流的垂直伸展。在主体回波前侧,受水平平流项的作用不断有新的对流单体生成,但由于垂直伸展高度低,受低层风引导向东北方向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对流单体排列呈西北—东南向且逐渐合并涡度增大,最终导致线状主体回波演变为弓形回波。此次弓形回波的形成过程与经典模型存在显著差异,其弓形后侧没有明显的后侧入流急流,而是具有明显的前侧近地层入流,主要受到了前侧暖区内对流系统发展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