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0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308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86篇
地质学   776篇
海洋学   23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271.
地壳的熔融受控于地壳的岩石成分、减压作用、外来水的加入和地壳内部的地温条件等众多因素,其中确定熔融所需热量的来源至关重要。本文简要回顾了板内环境下地壳熔融和酸性岩浆起源的相关研究,总结了引发地壳熔融热源的热源问题。目前一般认为地壳熔融是由底侵的高温幔源岩浆引发的,这种观点得到多学科资料的支持。不过底侵观点未能很好地解释大规模基性和酸性岩浆作用之间存在的显著不相关性和S型花岗岩的成因,相关数值模拟结果也高估了岩浆侵入所能引发的地壳熔融规模。本文提出岩石圈的不均一拉张和地表拉张裂谷内沉积物的快速加积可使地壳内部形成较高的地温梯度,进而造成以变沉积岩为主要成分的上地壳的大规模熔融和相关S型酸性岩浆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272.
作者野外调查发现的广东阳西福湖岭剖面,自上而下呈云母石英片岩→斑点状和条纹状混合岩→条带状混合岩→混合花岗岩(或"脏花岗岩")的连续分带,且不同类型岩石具有不同变形特征,为研究壳内熔融和花岗岩浆形成及大陆流变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自然实例。初步测年结果表明,混合岩和花岗岩均形成于415~445 Ma之间,为加里东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273.
本文将造山作用分为地槽褶皱造山和地台(克拉通)活化造山两种类型,并认为两者均起因于板块的汇聚过程。地槽造山是洋壳向陆壳的转换过程,其标志是地槽沉积物初次熔融形成的、以TTG为主的"不成熟花岗岩"产生。板块俯冲过程的能量转换,导致大陆岩石圈内能升高,包括TTG在内的基底地槽构造层的再次熔融(重熔),产生再生或重熔岩浆形成活化造山期的"成熟花岗岩";壳内重熔岩浆层形成和增厚最终导致大陆克拉通发生大规模压缩变形(活化造山)。造山作用的多幕性和花岗岩活动多期性,以及上老下新的花岗岩"层序",被认为主要与板块俯冲过程的能量转换速度有关。  相似文献   
274.
本文研究了西南印度洋底地幔热点.洋中脊交互作用与海台、海山形成的关系.先利用板块重构确定了西南印度洋区域中热点与洋中脊相对位置及海台、海山的形成年代,然后通过水深异常和艾里均衡模式计算了相应热点的岩浆熔融通量.计算结果显示,自90Ma以来,马里昂(Marion)热点的活动可分为三个阶段:与古罗德里格斯(Rodrigues)三联点相互作用阶段(90~73.6Ma)、与西南印度洋中脊相互作用阶段(73.6~42.7Ma)及板内火山活动阶段(42.7~0Ma).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于德尔卡诺隆起(Del Cano Rise)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区域洋底海台的形成.马里昂热点的活动强度和周期性明显受到了热点离洋中脊距离的影响.马里昂热点的活动周期约为25Ma,长过夏威夷和冰岛热点的活动周期(约15Ma).  相似文献   
275.
大陆碰撞过程中熔/流体的组成和演化是研究大陆深俯冲动力学的重要内容,而超高压岩石记录了大陆俯冲和折返过程中的熔/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因而是研究大陆碰撞过程中熔/流体组成和演化的天然实验室。大陆俯冲带高压/超高压变质矿物中多相固体包裹体作为熔/流体活动的直接记录,为我们提供了揭示超高压变质过程中熔/流体演化的重要制约。近年来,围绕超高压岩石中多相固体包裹体的形成时间、演化过程及其所反映的俯冲带超高压变质熔/流体的组成和性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超高压岩石中多相固体包裹体的发现,为理解峰期超高压变质流体的组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制约,同时也为研究俯冲板片-地幔楔界面的熔/流体交代作用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从多相固体包裹体形成机制、结构形态特征、矿物化学成分及其地质地球化学意义等方面,对于超高压变质岩中多相固体包裹体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地总结和探讨,以期促进多相固体包裹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相似文献   
276.
X射线荧光光谱仪同时测定红土型镍矿中主次量组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无水四硼酸锂作熔剂,硝酸铵为氧化剂,碘化钾为脱模剂,在高频熔样机上于1050℃熔融,制成玻璃片,使用标准曲线对谱线重叠干扰和基体效应进行校正,建立XRF测定红土型镍矿中TFe、SiO2、Al2O3、Cr2O3、MgO、Ni、Co的分析方法,经标准样品和检测样品外部比对结果验证,结果准确,可靠,方法快速、简便。  相似文献   
277.
中国东南部中生代基性岩脉时空分布与形成机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东南部发育的基性岩脉见于中生代各个时期,其年龄从内陆至沿海逐渐变新,与区内花岗岩年龄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两者活动高峰期不重合。基性岩脉主要发育于花岗岩体内部的拉裂带,鲜见穿过花岗岩上方或周围的沉积变质盖层。中生代各时期的基性岩脉与相应时期的中酸性和基性火山岩浆活动具有清晰的分带现象。进一步研究表明,基性岩脉与同期基性火山岩应是同源不同相的产物,而中酸性喷发的岩浆与基性喷发(侵入)的岩浆,则可能分别来自壳内熔融层和壳下(地幔)熔融层或壳内岩浆层的上部和下部。中酸性与基性岩浆活动的"错峰"现象和基性岩脉带的"迁移"现象,均与本区中生代陆壳系统的内能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278.
美国能源信息署2010年11月7日公布了美国国内2010年第3季度铀产量,共计生产铀442.6t(产品来自4家铀工厂,其中3家为原地浸出铀工厂,一家为常规铀工厂),其生产量同比增加20%、环比增长9%。美国运营中的104座核电反应堆今年估计要消耗铀19538t,而国内全年的铀产量预计在1500~1600t,只能满足需求的8%左右。不足部分由各种库存(政府、公司等)、海外进口、美-俄高浓铀协议等补充。  相似文献   
279.
氢化物发生法测定地质样品中锡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根据锡元素特性,研究利用氢化物发生法测定地质样品中锡含量。该方法简便、快捷,不用分离干扰元素,大大提高了分析测试速度,且通过国家一级标样的分析能够满足0.001%~1.00%含量的锡矿石的测试要求。  相似文献   
280.
矿区流纹岩-石英斑岩-石英闪长玢岩和花岗岩-花岗斑岩分别为同一源岩两个不同部位多次部分熔融的产物,火成岩的原岩是以中-酸性火山岩为主的火山沉积岩系,成矿岩浆热液来源于花岗岩熔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