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7篇
  免费   765篇
  国内免费   1200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737篇
地球物理   238篇
地质学   3264篇
海洋学   316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226篇
自然地理   215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33篇
  2022年   143篇
  2021年   183篇
  2020年   165篇
  2019年   173篇
  2018年   135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150篇
  2015年   190篇
  2014年   223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238篇
  2011年   264篇
  2010年   178篇
  2009年   203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142篇
  2006年   177篇
  2005年   147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147篇
  2002年   135篇
  2001年   147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122篇
  1998年   122篇
  1997年   124篇
  1996年   88篇
  1995年   99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74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9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6年   2篇
  1945年   1篇
  1944年   1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991.
为了给Y构造下一步评价决策提供成藏支撑,打破勘探瓶颈,本文利用已钻井油气分布特征,综合平衡剖面、多指标油气源综合对比、流体包裹体、盆地模拟等技术研究了Y构造成藏过程。结果表明:Y构造23 Ma—现今共经历3期成藏,最终导致花港组下段聚集规模最大,中间的花港组上段为"过路成藏",而龙井组以上油气藏小而散;"北强南弱"的挤压机制控制了油气"北富南贫"的总体格局;龙井运动形成的横张断层是控制花港组上段及以上油气纵向分布格局的关键;第一个成藏期内构造中北部花港组下段发育古油藏的局部构造是寻找甜点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992.
近年随着老厂铅锌矿床找矿远景的不断扩大,空间上与其紧密相关的新寨花岗岩体,准确地确定其形成时代已成为本区划分成矿系列,研究成矿规律和进行成矿预测的关键所在。新寨岩体侵入寒武系中,与下泥盆统为沉积接触关系。岩体的化学成分,稀土元素特征,锆石晶形等,均与区域上同时代花岗岩一致,说明它形成于加里东期。而锆石同位素年龄(~(207)Pb/~(206)Pb)为492.8±21.0Ma,则进一步说明它形成于加里东中期。  相似文献   
993.
994.
湘南晚泥盆世佘田桥期表现为东西两侧高而中部低陷的古地理面貌。两侧为碳酸盐台地,中间为深水台盆。在台盆、台地之间斜坡地带和台盆边缘,堆积了类型繁多的碳酸盐块状流沉积物。它们由两类在成因和分布上有密切联系的沉积体系组成,一类为重力崩落或滑移体系,包括岩崩、滑动和滑塌沉积,另一类为重力流体系,包括碎屑流、浊流和颗粒流沉积。在层序上它们虽作有规律的组合层序,但并不是完整的类型,而出现较大的变异性。已发现的组合层序有①滑塌沉积—碎屑流沉积,②碎屑流—高密度浊流—低密度浊流沉积,③变密度颗粒流—浊流沉积。它们沿近南北向的台盆的两侧边缘呈条带状分布,东侧位于临武香花岭至桂阳莲塘一带,重力流厚度可达150m左右,西侧位于道县虎岩坝至双牌县城一带,重力流厚只30—50m,反映了台盆边缘两侧构造活动强度不一致,东侧强,西侧弱。  相似文献   
995.
在辽东半岛南部震旦-寒武系界限剖面中采集了32块古地磁岩石标本。古地磁测试结果表明:①辽东半岛南部震旦系兴民村期曾出现一次极性倒转,它发生在650Ma左右,可称之为兴民村反极性期,据此,可与国外上先寒武系对比;②本区震旦-寒武系沉积地层曾经历了中纬度→低纬度→中纬度的古地理纬度区的变化历史;③初步建立了辽东半岛南部震旦-寒武系界限附近地层的视古地磁极迁移轨迹。根据古地磁测试结果,结合本区地层特征,将震旦-寒武系界限定在兴民村组与葛屯组之间,兴民村组的顶为震旦系的上限,葛屯组的底为寒武系的下限。  相似文献   
996.
997.
柴达木盆地中西部沉积特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是自印交运动后逐渐形成的一个大型的断陷性沉积盆地。它的中西部的基底具有“三隆两凹一倾没”、且由边缘向腹部加深的特点。盆地的沉积受山前断裂制约,于中生代开始下沉接受三套地层(J_2、J_3、K)的沉积,至新生代沉积巨厚达成熟。大小赛什腾山前的冷湖三号到鱼卡的这一长条带地区是有希望的赋煤区。  相似文献   
998.
999.
湖南炎陵印支期隔槽式褶皱形成机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为查明湘东南印支期褶皱特征及形成机制,对炎陵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填图和野外观察。调查表明,泥盆纪跳马涧组与前泥盆纪褶皱基底间不整合界面在空间上组成背、向斜,表明褶皱基底参与了印支期褶皱作用。平面上,向斜出露宽度及延伸规模明显较背斜小,向斜转折端表现清楚且狭窄尖长,而背斜转折端没有清楚显示;剖面上,不整合界面靠近向斜核部产状陡,向两翼方向迅速变缓。反映出背斜平缓开阔、向斜紧闭狭窄且侧翼呈上拱尖棱状的隔槽式褶皱特征。印支期褶皱呈北北东向,横跨在前泥盆纪褶皱基底中加里东期北西向褶皱之上,但未对加里东期褶皱造成明显地叠加改造效应,说明前泥盆纪地层在印支运动中没有发生明显地弯滑褶皱作用。露头显示,褶皱过程中盖层未沿不整合界面产生明显滑脱。因此,认为炎陵地区隔槽式褶皱形成于基底(厚皮式)横向收缩与压扁作用,并从理论上论证了其隔槽式褶皱不可能是盖层沿基底滑脱的产物,纠正了前人的薄皮式观点。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