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9篇
  免费   212篇
  国内免费   383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93篇
地质学   1028篇
海洋学   137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65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46年   2篇
  1942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991.
贵州东部及邻区的南华纪沉积锰矿是我国重要的锰矿资源之一,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但其成矿作用至今仍存在争议。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古地理、古环境两方向分别介绍了贵州东部及邻区大塘坡早期古地理环境及其控矿作用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古地理环境在锰矿成矿过程中的控矿作用,认为古地理环境控制着锰矿的成矿物质来源、迁移富集、沉淀成矿成岩等过程。分析认为现阶段南华纪大塘坡早期古地理、古环境及其控矿作用研究的系统性、综合性仍显不足。在系统研究古地理、古环境的基础上,将古地理环境各因素置于统一的成矿环境体系中,综合考虑南华纪大塘坡早期古地理、古海洋环境、古生物、海平面变化、海底同生断裂及火山活动等因素的耦合作用,来探讨锰矿的古地理环境综合控矿作用,不失为一种可行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92.
胶东文登岩体—二长花岗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登岩体的主体位于胶东半岛文登市境内,出露面积约450Km ̄2,该岩体具有多阶段(期)侵位演化特征。早期由细粒二长花岗岩、含斑中粗粒二长花岗岩构成;晚期由斑状中粗粒二长花岗岩、巨斑状中粒二长花岗岩构成。早期岩浆源于上地壳部分熔融;晚期岩浆是早期岩浆发生以斜长石、黑云母为主的矿物相分离结晶作用形成。  相似文献   
993.
中国扬子地台西缘寒武纪风暴事件与磷矿沉积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中国扬子地台及邻区海域,在早寒武世至中寒武世早期,风暴活动频繁,地理位置由西向东,由南向北,地层层序自下而上三个组段发现有风暴岩和风暴沉积物,其中以下寒武统梅树村组的磷质风暴岩最典型。风暴活动冲击川滇岛陆及牛首山岛陆的内侧,从而使两个岛陆间的海面下降,造成外海海水填充并形成上升洋流。富磷海水随着上升洋流运移,为磷质沉积提供来源。因此,风暴和风暴流作用不仅形成和加速了上升洋流的循环和补给,同时又是磷矿簸选富集的物理驱动力。风暴流向海的流动和上升洋流通过的方向,沿着扬子地台西缘形成了我国重要的磷质富集带与工业磷矿分布区。  相似文献   
994.
海南岛海西-印支期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海南岛海西-印支期花岗岩具有一个较完整的演化系列。花岗质岩浆由混合岩进一步重熔而形成。岩浆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花岗岩的原岩主要为上地壳的岩石,但混有来自下地壳的火成岩。  相似文献   
995.
翟斗烈 《吉林地质》1990,9(1):65-68
早印支运动结束了吉林省北部地槽的发展进程,从而南台北槽统一为一体。早印支运动具有华力西构造运动的继承性,晚印文运动时期则具有中生代构造运动的新生性特点。北部地槽是递进式封闭的华力西地槽印支皱褶带。印支运动时期是在亚洲大陆与太平洋构造体系中首次出现大陆边缘活化带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996.
997.
后龙门山变质带的变质时期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之后龙门山变质带的变质作用时期问题,争论日久.笔者通过变质作用、同变质变形作用、岩浆活动等特征分析,结合同位素测年资料,提出后龙门山变质带应属两期区域变质作用之产物.中压相系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属华力西期,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属印支期.  相似文献   
998.
行星生长理论表明天体在达到地球质量的十分之一时便发生部分熔融(Stevenson,1981),由巨型撞击角度出发形成的月球起源假说,也设定地球发生碰撞时会发生熔融或挥发(Kipp and Melosh,1987)。最近的高压相平衡实验(Tokahashi,1986;Ttoand Takahashi,1987)表明在一定的地幔成分条件下,液体与固体可以发生汇合,此可以用地球在生长过程中或稍后的熔融来加以解释。然而,微量元素分配的实验研究是明(Katz,et al,1987)模型球粒陨石值至少有一小部分镁铁榴石和钙钛矿的分镏,这些球粒陨石值被认为是上地幔中的残留亲石元素。与CI相比,超球粒陨石Mg/Si=1.12的比值(Palme and Nickel,1985)有可能反映在高压条件下,橄榄石是漂浮在深部的岩浆海中,同时,橄榄石与上地幔发生混合作用(Agee and Walker,1987),其  相似文献   
999.
试论天津蓟县盘山岩体的侵入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00.
早前寒武纪发育的构造是指从原始地壳分布区形成到早期地壳碎屑杂岩形成,直到原始地壳开始固结的条件下产生的构造。在麻粒岩—紫苏花岗闪长岩壳分布区,最古老的构造类型有环状、管状构造、穹窿构造及其分隔的向斜槽及巨大的盆地—向斜构造。在英闪岩壳分布区占主导的构造类型是穹窿构造,他们是原始地壳或早期地壳的奠底构造,具轴线对称、直立非线性特征。他们是在粘-弹性流条件下,地幔和原始地壳质量转换过程中形成的。在早期地壳奠底构造上,上叠着三个阶段的线型褶皱Φ_2、Φ_3、Φ_4。他们是在粘—弹性流条件下岩石圈物质分异运动产生的。晚太古出现冰川谷绿岩构造区,下元古早瑞芬运动仅限于沉积盆地内,形成同沉积平缓褶皱。晚瑞芬运动使整个波罗的地盾发生构造改造,形成各种近南北向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