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0篇
  免费   211篇
  国内免费   384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93篇
地质学   1029篇
海洋学   137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65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46年   2篇
  1942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分析中华绒螯蟹早期发育的基因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未受精卵、受精卵、二细胞胚、囊胚、原物胚为材料,提取总RNA,分别用Oligod T12GA、GC、AC3种锚定引物合成以上5种材料的cDNA第一链,然后以此cDNA为模板用30种随机引物进行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得出了5个早期发育的特异表达片段。结果表明,未受精卵、受精卵、二细胞胚之间的差异不大,都表面为母型调控,囊胚期有新mRNA的转录,开始进入合子型调控。  相似文献   
982.
泥鳅早期发育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人工授精方法,获得泥鳅的受精卵,详细观察了其早期发育过程,描述了胚胎发育各个阶段及其仔鱼的形态特征等。此外,对泥鳅受精卵的孵化时间和有效积温与水温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983.
栉孔扇贝四倍体诱导效果的早期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担轮幼虫、D型幼虫倍性组成,结合现场观察、压片观察及D型幼虫生成率分析了热休克抑制第一次卵裂(MI)诱导栉孔扇贝四倍体的诱导效果。该方法可快速、有效地分析出处理剂量、起始处理时间、处理持续时间对诱导效果的影响。从而筛选出合适的诱导指标。  相似文献   
984.
王志平 《海洋预报》2004,21(4):57-59
20世纪中期至今,环境热污染日趋严重,而早期预测对热污染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利用鱼体中热应激蛋白(HSPs)的组成和含量变化进行水域热污染早期预测的可行性、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985.
大黄鱼早期发育过程中免疫器官的发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显微与超微技术研究了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初孵仔鱼至60日龄幼鱼免疫器官——头肾、胸腺与脾脏的发育.结果表明,免疫器官原基出现的先后顺序是头肾、脾脏和胸腺.3日龄仔鱼出现头肾原基,原始造血干细胞最早被发现于头肾,很快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细胞.4日龄仔鱼出现脾脏原基和胸腺原基.脾脏靠近内脏,含大量窦状隙,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血细胞与血小板.胸腺是最迟出现的淋巴器官,但发育较快.胸腺位于鳃腔背上角,主要由胸腺细胞(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组成,分为外区和内区,二者虽没有明显界限,但容易区分.免疫器官出现小淋巴细胞顺序是胸腺、头肾和脾脏;淋巴组织的发育相对滞后.在大黄鱼仔鱼早期发育阶段,非特异性免疫系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86.
用同工酶法早期诊断皱纹盘鲍脓疱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987.
The Early Cretaceous Sindong Group, a non-marine molasse, unconformably overlies the folded earliest Cretaceous Myogok Formation. The tectonism that folded the Jaseong Synthem including the Myogok and other formations is here called the Nakdong-Jaeryeonggang (N-J) tectonism. The Oknyeobong and Dabokni Formations are discussed to show that they belong to the Jaseong Synthem. The Dabokni Formation yielded fossil diatoms whose age has been referred as the "earliest Cretaceous" based on the geologically constrained age of the fossil-bearing deposit. The age of the N-J tectonism appears Barremian as it is between the Hauterivian Myogok Formation and the Aptian Sindong Group with the TPN (Trigonioides-Plicatounio-Nippononaia) fauna. The N-J tectonism, an orogeny, quite deformed pre-Aptian strata in Korea, but can hardly find its reported equivalent in NE China. A revised correlation table shows that the Jaseong- Sindong sequence corresponds to the Jehol Group of China. The Sindong-Hayang transition was characterized by basin migration and dextral rotation probably caused by the Tan-Lu fault system in a broad sense.  相似文献   
988.
中生代发生在东北亚地区的蒙古-鄂霍次克造山作用一直是国内外地学界十分关注的大地构造事件.综合利用油气勘探新获取的地震反射、钻井、测井等资料,在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早白垩世断陷层序之下识别出一套卷入强烈挤压变形的构造层.构造解析表明它主要由一条北东东向的逆掩断层及其相关的冲断-褶皱变形系统构成.地层岩性特征和碎屑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这是一套沉积于晚侏罗世末期的陆相湖盆碎屑岩建造,区域上应归属上侏罗统塔木兰沟组;结合上覆早白垩世断陷盆地的发育和邻区同期变质核杂岩体隆升剥露时代,提出海拉尔盆地这期冲断-褶皱变形事件发生在早白垩世早期(ca. 145~133 Ma),是晚中生代蒙古-鄂霍次克洋闭合后进入强烈陆内造山作用的构造变形记录.   相似文献   
989.
林山岩群是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南缘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一部分,它对于探讨中部造山带碰撞时代及其在克拉通南缘的分布具有重要意义.选择林山岩群主体的变基性岩(斜长角闪片岩)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方法,获得的结果表明斜长角闪片岩样品锆石多呈长柱状,且外形不规则,具弱分带、斑杂状分带和扇形分带结构,其中少量锆石保留有早期原岩残留的岩浆核.锆石核部具岩浆振荡环带特征,大部分Th/U比值范围为0.10~9.24,且外形不规则,边部具溶蚀结构;绝大部分锆石具弱分带、斑杂状分带和扇形分带结构,以及低Th/U比值范围为0~0.09,个别比值为0.12,显示为典型的变质锆石特征.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该斜长角闪片岩的核部残留加权平均年龄为2 528±43 Ma(MSWD=1.5,n=10),经历变质作用的加权平均时限为2 474±22 Ma(MSWD=1.3,n=21).全岩地球化学结果显示林山岩群变基性岩贫硅(47.70%~50.77%,平均值为48.90%)和低钾(0.56%~1.78%,平均值为1.13%),轻、重稀土分异较弱,亏损微量元素Nb、Th、Ti、Zr等高场强元素,且具有低的微量元素Zr含量(<130×10-6)和Zr/Y比值(<4).这些特征表明林山岩群形成于俯冲作用背景下的岛弧环境.因此,上述证据共同反映了华北克拉通东、西陆块碰撞产物的中部造山带经历了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早期的俯冲碰撞造山作用.   相似文献   
990.
本文报道了东昆仑造山带中部夏日哈木矿区二长花岗岩体的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资料,以确定岩体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其构造属性。夏日哈木矿区的二长花岗岩呈岩株状和脉状捕虏体出露于矿区中部。2件二长花岗岩样品中岩浆锆石LA-MC-ICP-MS U-Pb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923.7±2.5 Ma(MSWD=0.27)和920.1±2.8 Ma(MSWD=0.18),属新元古代早期。岩石高硅(SiO_2=73.24%~73.83%)、富碱(Na_2O+K_2O=7.96%~9.79%)、贫钙(CaO=0.31%~1.13%)、贫镁(MgO=0.11%~0.21%),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系列花岗岩;稀土配分曲线呈现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的右倾分布特征,具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30~0.45);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Sr、Ba、Nb、P、Eu和Ti的负异常。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属于S型花岗岩。岩石具有较低的CaO/Na_2O比值(介于0.13~0.26之间,平均0.19),较高的Rb/Sr比值(介于1.27~12.45之间,平均7.61),显示出上部地壳源区的成分特征,可能由泥质岩石部分熔融形成。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及构造判别,本文认为该区二长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的构造环境,岩石成因可能与加厚陆壳上部泥质岩石减压熔融并经历了斜长石等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有关,热源主要来自于陆壳加厚过程中K、Th、U等元素放射性蜕变产生的热量。综合分析认为,东昆中隆起带中部地区存在新元古代早期的岩浆活动,时间上对应于全球Rodinia超大陆的汇聚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