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0篇
  免费   211篇
  国内免费   384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93篇
地质学   1029篇
海洋学   137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65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46年   2篇
  1942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欧亚大陆的黄土带与旧石器早期人类活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对欧洲和亚洲黄土分布资料进行了整理,结合欧亚的旧石器考古资料,发现在旧石器早期,欧亚大陆的考古遗址主要分布在黄土带上,这反映了在旧石器早期,东西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可能存在着一条"黄土之路"。这条"黄土之路"东至中国华北,在天山、阿尔泰山地区分为两条线,在高加索地区汇合,通过欧洲,一直向西至法国和不列颠群岛。通过对欧洲、中亚和东亚黄土旧石器遗址剖面的对比,发现无论是冰期还是间冰期,在黄土分布区,有的地方一直是人类活动的场所,比如欧洲和东亚,周围的自然环境能使人类生存和生活;而有的地方只有在间冰期才适合人类生活,比如中亚。这需要进一步的工作证明。在S5(MIS 13~15)阶段,无论在欧洲还是亚洲,考古遗址发现的几率都比较大,这也许说明在这个时期人类的活动更为活跃。而且在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古土壤带上,相似的自然环境也许存在着更多的交流。这需要进一步对旧石器文化特征上进行比较方能得出更确切的结论。  相似文献   
972.
赣南寨背A型花岗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地质意义   总被引:86,自引:9,他引:77  
陈培荣 《岩石学报》1998,14(3):289-298
赣南寨背岩体主要为黑云母钾长花岗岩,黑云母结晶晚于长石和石英,锆石群型地温测量标尺显示其结晶温度为800℃~900℃,表明寨背岩体形成于一种高温贫水的花岗质岩浆。岩石的化学成分特点为准铝质(Al2O3为12.21%~12.62%),富硅(SiO2为75.66%~76.74%),偏碱(Na2O+K2O为7.93%~8.90%),FeOT/MgO值高(59~148),CaO和MgO含量低(分别为0.10%~0.65%和0.01%~0.02%),富含REE(Eu除外,ΣREE平均为500μg/g),Y、Ga、Nb等高场强元素(HFSE)以及F,Sr和Ba较低。这些特点与本区的I型和S型花岗岩有明显差别,是一种典型的A2型花岗岩。寨背岩体Rb-Sr等时线年龄为176Ma,与辉长岩、双峰式火山岩有密切的时空关系,表明赣南地区在燕山早期即进入拉张裂解阶段。  相似文献   
973.
沂沭断裂带早期活动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沂沭断裂带展布区域内不同地块的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特征表明,在新元古代之前,区内发生过强烈的构造运动,但各地块的构造形迹不是在同一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现存的沂沭断裂带各断裂均为脆性断裂,无继承性活动的迹象。因此,认为沂沭断裂带形成于新元古代之后。  相似文献   
974.
广西及邻区地台盖层和中新生代盆地地层褶皱过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福祥 《广西地质》1998,11(3):5-12
根据新测构造地质剖面资料,指出印支运动导致地台盖层和右江盆地构造层全面褶皱的主张是一大误解,印支运动的褶皱作用十分轻微,向北西减弱,至滇东南-黔南消失。地台盖层和上覆中新生代地层的同步一类同步褶皱是由多期次继承性造山运动累积叠加形成的。依据褶皱时代和过程以及优选大地构造线取向的差异。广西及邻区可分成以北西向大地构造线占优势的滨特提斯区,包括桂西和滇东南-黔南两亚区,和以北东向优选大地构造线为特点的  相似文献   
975.
论龙门山中北段东缘印支运动晚幕的性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龙门山中北段东缘地区印支运动晚幕的性质有两种看法,即褶制运动和局部上升运动。经对该次构造事件之不整合的性质再研究后,认为其为一次欣斜运动,形成该掀斜运动的机制为从晚三叠世晚期至 侏罗世中期区域水平挤压力减小而引起龙门山前陆盆地岩石圈均衡回返上升。  相似文献   
976.
通过对德尔尼铜 钴矿床与塞浦路斯铜矿的对比,进一步明确了德尔尼铜 钴矿床为与印支期黑云花岗岩有成因联系的岩浆热液矿床。矿区的超基性岩或超基性火山角砾岩都是不含矿的,与矿床无成因联系;底辟上升侵位也不存在。将德尔尼铜 钴矿床作为火山岩块状硫化物矿床系列中的最基性端员缺乏依据。  相似文献   
977.
济阳盆地中生代构造特征与油气   总被引:62,自引:6,他引:56  
宗国洪  王秉海 《地质论评》1998,44(3):289-294
济阳盆地中生代构造主要包括:印支期NW向压性构造(褶皱及逆断层)、消亡的NW向负反转半地垒及半地堑、燕山期ENE向压性构造(褶皱或逆断层)、SN向地垒。印支期NW向压性构造是华北板块同扬子板块的聚敛运动的产物,而NW向负反转地垒和地堑、ENE向压性构造及SN向地垒导源于郯庐断裂的左旋剪切作用,新生代郯庐断裂右旋剪切运动导致上述构造消亡并成为隐伏构造。中生代隐伏构造为济阳盆地深层勘探提供了潜山圈闭(  相似文献   
978.
桐柏“三叠纪早期”放射虫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浩若 《地质科学》1998,33(1):125-126
最近,杜远生和冯庆来等(1997)根据河南省桐柏地区“三叠纪早期”放射虫化石的发现,认为桐柏乃至大别一线三叠纪早期仍有较大规模的古海洋,华北和扬子板块最终碰撞发生在三叠纪中晚期。  相似文献   
979.
牙鲆早期阶段存活率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光宗  张英 《海洋科学》1993,17(1):13-17
在牙鲆大规模苗种培育生产中,如何有效地提高鱼苗存活率,已成为国内外极为关注的课题,为此,深入研究牙鲆早期阶段变态的发生与完成,变态中的系列变化,以及伴随变态中的死亡高峰期——“危险”的确立,致因和对策等关键技术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环节的攻克,无疑对鱼苗存活率的提高,将是十分有利的。作者在执行“胶洲湾水产开发技术研究”的科研项目  相似文献   
980.
大黄鱼早期发育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描述了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Richardson))早期发育(从受精至幼鱼早期)的主要特征,并对仔、稚、幼鱼各时期的划分进行研究,提出了界定标怎:仔鱼前期(日龄l一8d,持续8d)以油球消失为界;仔鱼后期(日龄9—20d,持续12d)以各鳍齐全为界;稚鱼前期(日龄2l一29d,持续9d)以枕骨棘完备为界;稚鱼后期(日龄30—35d,持续6d)以全身被鳞为界;36日龄以后进入幼鱼早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