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58篇 |
免费 | 325篇 |
国内免费 | 49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4篇 |
大气科学 | 57篇 |
地球物理 | 104篇 |
地质学 | 1573篇 |
海洋学 | 132篇 |
天文学 | 8篇 |
综合类 | 102篇 |
自然地理 | 4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56篇 |
2022年 | 75篇 |
2021年 | 67篇 |
2020年 | 79篇 |
2019年 | 62篇 |
2018年 | 72篇 |
2017年 | 81篇 |
2016年 | 84篇 |
2015年 | 95篇 |
2014年 | 127篇 |
2013年 | 104篇 |
2012年 | 89篇 |
2011年 | 156篇 |
2010年 | 84篇 |
2009年 | 75篇 |
2008年 | 76篇 |
2007年 | 64篇 |
2006年 | 70篇 |
2005年 | 40篇 |
2004年 | 48篇 |
2003年 | 47篇 |
2002年 | 43篇 |
2001年 | 49篇 |
2000年 | 29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28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34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23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51年 | 1篇 |
1950年 | 1篇 |
1942年 | 2篇 |
1938年 | 1篇 |
1931年 | 1篇 |
192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文对塔里木盆地二叠纪大火成岩省中瓦吉里塔格地区超镁铁质隐爆角砾岩进行了铂族元素(PGE)和主、微量及稀土元素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隐爆角砾岩中Os、Ir、Ru、Rh、Pt和Pd含量分别为0.36×10-9~1.08×10-9、0.23×10-9~0.44×10-9、0.29×10-9~0.92×10-9、0.11×10-9~0.18×10-9、1.88×10-9~3.16×10-9和1.39×10-9~3.52×10-9,均低于原始地幔,与夏威夷苦橄岩相似。该岩石的Pd/Ir比值在3.6~11.9之间,PGE分配模式呈一条正倾斜的曲线,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分异,具有非俯冲背景下产生的基性-超基性岩的PGE配分特点。略高于原始地幔但变化较小的Cu/Pd比值(5.1×104~12.1×104)表明其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并没有发生明显的饱和硫化物熔离作用,而岩浆源区在部分熔融过程中可能有少量残留的硫化物存在。隐爆角砾岩全岩的IPGE元素与MgO之间基本上呈正相关,而PPGE元素与MgO之间则略成负相关或无明显相关性,指示PGE的分异主要受到橄榄石结晶分异作用的控制。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隐爆角砾岩的稀土元素总量高度富集(964.1×10-6~1299×10-6)和轻、重稀土强烈分馏((La/Yb)N=45.88~64.90),且微量元素蛛网图上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和Nb、Ta的轻微亏损以及Zr、Hf的明显贫化,表明岩石可能遭受一定程度的地幔交代作用影响。但是,角砾与胶结物具有相近的PGE特征表明交代作用对PGE的影响并不大,暗示PGE可能主要赋存于禁锢在硅酸盐矿物内的硫化物包裹体中。 相似文献
62.
安徽铜陵凤凰山夕卡岩型铜矿床中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铜陵矿集区是我国长江中下游Cu-Au-Fe-Mo成矿带中最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之一,凤凰山矿床是铜陵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一个典型的夕卡岩型铜矿床。本文利用Re-Os同位素定年方法对凤凰山铜矿床进行了成矿时代测定,获得了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范围为139.1±2.4~142.0±2.2Ma,等时线年龄为141.1±1.4Ma,与矿区内石英二长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SHRIMP锆石U-Pb年龄(144.2±2.3Ma)相吻合,也与铜陵地区其他矿田的成矿时代基本一致,可能为岩石圈减薄事件的成矿响应。 相似文献
63.
青海西部祁漫塔格成矿带找矿新进展及其意义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青海省祁漫塔格成矿带位于东昆仑造山带北西段,带内以往开展了以铁为主的找矿工作,发现一批矽卡岩型中型矿床。近年来带内找矿取得了重大突破:①发现一种新类型矿床——"虎头崖"式层控型大型多金属矿床;②低缓磁异常区多金属和铁矿找矿效果显著,发现四角羊-牛苦头大型多金属矿床,野马泉矿区多金属矿规模达到中型,尕林格矿区发现深部厚大的铁矿体。在系统地综合总结这些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找矿新进展的意义,划分了3处成矿远景区,并初步讨论了各成矿远景区内进一步找矿的方向。 相似文献
64.
本文描述的上志留统一下泥盆统的苔藓虫标本产自新疆东准噶尔北塔山地区。上志留统考克赛组中包括6属7种,它们是:Fistulipora granulosa Astrova, Hallopora xinjiangensis Lu, Semicoscinium pyramidatum Kopaevich, Sem. fragilis Astrova, Chasmatopora sp., Orthopora sp., Sceptropora sp.; 下泥盆统托让格库都克组中包括2属3种:Fistulipora Sp., Semicoscinium baytikensis Wang et Lu(sp. nov.), Sem. kurjensis Nekhoroshev.根据上述苔藓虫组合特征,可建立两个苔藓虫组合,上志留统为Fistulipora granulosa-Hallopora xinjiangensis组合;下泥盆统为Semicoscinium baytikensis-Sem. kurjensis组合。 相似文献
65.
冬克玛底冰川作为重要的长江源头之一,近年来主要以冰川气候、地质变化等自然地理方向的研究为主,而对于冬克玛底冰川不同生境中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群落构成的研究还鲜有报道。为了阐明冬克玛底冰川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发掘冰川微生物资源,针对冬克玛底冰川雪、冰和融水3种生境开展了研究。采用传统可培养法分离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进行菌株鉴定,统计学方法分析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本研究中可培养细菌分属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其中放线菌门为优势菌门,库克菌属(Kocuria)、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和马赛菌属(Massilia)为优势菌属。不同生境中的可培养细菌数量、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均不同,冰样中可培养细菌数量最多、群落结构复杂并且多样性最高。冬克玛底冰川分离的36个菌属中有8个菌属未从其他冰川分离出。冰川不同生境中可培养细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Cl-和Ca2+ 相似文献
66.
鸡笼山夕卡岩金(铜)矿床分带及流体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笼山金铜矿床产于燕山期钙碱性花岗闪长斑岩与下三叠统大冶组灰岩接触带。夕卡岩分带从内向外依次为花岗闪长斑岩→蚀变花岗闪长斑岩→透辉石-石榴石夕卡岩→石榴石夕卡岩→硅灰石或石榴石-硅灰石夕卡岩一大理岩。矿化分带序列为Cu(M。)→Cu(Au)→Au(Cu)→Au-Pb-Zn。与早期夕卡岩阶段有关的流体包麦体表现为高温高盐度。温度范围400~680℃ ,平均456℃ 。大约有18%所测石榴石中的流体包裹体含石盐子晶,盐度为20.6%~51%NaCl,平均43.2%NaCl。石英、方解石中的包裹体代表成矿期的流体,温度范围126~386℃ ,平均286℃,盐度为8.7%~21.2%,平均15%。成矿深度为2 km,静水压力20 MPa。 相似文献
67.
华北板块北缘早古生代造山带的稳定盖层——西别河组是顶底清晰,下界不整合覆于早—中奥陶世岛弧建造之上,其上被下泥盆统查干哈布组、上石炭统阿木山组不整合覆盖的一套稳定的滨浅海相沉积建造。本次工作根据岩石地层特征划分了砂砾岩段、灰岩段、砂板岩段和巴特敖包礁4个填图单元;在生物地层工作的基础上分别划分了2个珊瑚、腕足化石组合带,确立了该组为中—晚志留世地层,即Wenlockian-Pridolian期的沉积。 相似文献
68.
唐古拉山冬克玛底冰川雪层中淋溶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利用唐古拉山冬克玛底冰川雪坑和表层积雪样品的实测资料,初步探讨本区雪层中离子淋溶作用的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对冰芯记录的干扰。研究发现淋溶作用能够对数周至数月时间尺度的雪层记录产生“平滑”作用,但不会影响冰芯记录的长期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9.
卡辉地区出露4处温泉群,泉点达30余处。本文从该地温泉的分布、水化学特征、热源、地热地质构造和补排条件方面,分析温泉形成模式,为区内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地质参考。 相似文献
70.
地铁施工监测数据的不确定性分析对工程决策管理有重要意义,统计推断是使用最广的分析理论。为更加科学地应用该理论,必须明确3个基本问题:(1)统计分析时以什么原则选取监测数据才有科学的统计意义?(2)具有统计意义的监测数据在大多数情况下有怎样的统计特征?(3)实际工程中如何检验监测数据的统计意义与特征?深入结合统计理论与统计试验法,围绕这3个问题展开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获取监测数据的测点必须有相似的工况与受力状态,才可使其满足随机样本的要求,才可能具有科学的统计意义;(2)根据中心极限定理,绝大多数情况下具有统计意义的监测数据应服从正态分布,实际分析中的正态性假定有理论依据;(3)实际分析中应利用游程检验法验证数据的统计意义,利用概率纸与卡方检验法验证数据的正态性,从而基于理论与试验两方面确保对统计推断理论的严格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