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23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64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长滩洼陷自1975年钻探井25井后,一直未有大的突破。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利用人机联作工作站完成三维地震精细解释,发现了玉1断背斜圈闭。通过对长滩洼陷及周边牛居、青龙台地区暗色泥岩分析,落实了沙三、沙一段两套烃源岩,推测长滩洼陷4500m下沙三段为一套很好的烃源岩。结合砂岩孔隙度随深度变化关系,发现长滩洼陷3000m以下存在次生孔隙发育带。长滩洼陷储盖组合配置较好,盖层除上覆泥岩外,侧向断层起到封闭  相似文献   
42.
通过大量钻井、岩矿及古生物资料,对孤北洼陷沙一段储层(以碳酸盐岩为主)特征、沉积相带、成因及含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阐述了当时为温湿的亚热带气侯,由区域沉降发生海浸而形成了大面积的水进环境,并发育了滨浅湖亚相水下生物浅滩和半深湖-深湖亚相化学沉淀的隐晶灰岩。论述了生物灰岩是由特殊地史事件形成的,而白云岩是次生的。论述了陡岸带由水动力作用导致块体滑塌形成了巨厚的螺云岩,总结了油气富集规律,指出了今后的  相似文献   
43.
东营中央洼陷带缓坡远岸浊积扇体系序列及其含油气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东营中央洼陷带沙三段浊积砂体的物源和成因类型分析认为该区在沙三段沉积时期形成了南部物源和东部物源共同起作用的沉积格局。其中,南部的物源影响了整个中央洼陷带,沙三段共形成5套规模较大的缓坡远岸浊积扇序列;而东部的物源只影响东营三角洲前缘的局部地区,形成了一些规模较小的滑塌浊积扇。同时指出梁家楼地区沙三段上亚段底部发育的缓坡远岸浊积扇属于较罕见的大型低位扇体系,并认为东营中央洼陷带沙三段下亚段也具有该类成因扇体的发育条件,其勘探潜力优于沙三段中、上亚段,发现大型的、以缓坡远岸浊积扇为储层的岩性油藏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44.
渠效文 《山东地质》2003,19(C00):81-84,89
车西洼陷北部潜山油气藏沿箕状断陷深大断裂下降盘一侧呈断续的条带状分布,存在着3套较好的储层,油源丰富,储封盖体系良好,形成了潜山顶面风化壳型油气藏和潜山内幕油气藏。  相似文献   
45.
洼陷中浊积岩沉积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我国东部地区主要含油气盆地勘探的主要目标逐渐转为一些较复杂的隐蔽油气藏,尤其是盆内的次级洼陷,已成为勘探的重要地区。多年的勘探实践表明,对于我国东部的陆相箕状盆地,洼陷中含油气是必然规律。在洼陷内最重要的油藏类型是砂体岩性与构造—岩性油藏,并且绝大多数为浊流成因。本文以山东济阳坳陷与昌潍坳陷的德南、牛庄、利津、博兴等几个洼陷为例,介绍洼陷生油条件的地震研究方法与三角洲—浊积扇体系中浊积岩发育区的沉积特征、油气富集规律及地震综合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6.
鸳鸯沟洼陷西斜坡成岩作用定量表征及有利区带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储层实测孔隙度、普通薄片、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的资料表明,辽河坳陷鸳鸯沟洼陷西斜坡新生界储层在纵向上发育三个次生孔隙带。从而在一个普遍低孔渗背景下,形成了孔隙度相对较高的优质储层。优质储层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的双重影响与控制。它们形成于辫状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沉积微相,目前处于早成岩阶段B期—中成岩阶段A1亚期,发育溶蚀成岩相。该文通过成岩作用定量表征方法,预测了鸳鸯沟洼陷西斜坡成岩阶段和成岩相的横向展布。通过成岩相图和沉积微相图的叠合,预测了沙三中上亚段优质储层的分布。预测结果表明,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斜坡区的中部。  相似文献   
47.
根据研究区测井、测试、岩石物性等资料,讨论分析了异常高压与储层孔隙度的关系。车西洼陷沙河街组沙三段与沙四上亚段地层中存在异常地层压力,主要分布于深洼带和斜坡前缘。异常高压带地层压力与孔隙度有良好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异常高压使得储集空间得以保存;通过促进溶解作用而形成大量次生孔隙;异常高压作用下形成微裂缝,极大地改善了地层储集性能。根据异常压力与孔隙度的相关性,预测了车西洼陷沙四上亚段的孔隙度特征。  相似文献   
48.
为了解析东营凹陷岩性油气藏的成因与成藏机理,采用地球化学途径对岩性油气藏最为发育的牛庄洼陷的原油、不同层位烃源岩进行了详细的烃类化学成分分析与精细油源对比研究.牛庄洼陷以沙三中为主的岩性(含透镜体)及其相关油气藏原油普遍具有低Pr/Ph值(<1)、相对较高的甾烷、伽玛蜡烷丰度等沙四上亚段烃源岩的特征,与沙三中烃源岩(Pr/Ph>1)无相关性,与沙三下亚段烃源岩(Pr/Ph>1、伽玛蜡烷含量低)也有明显的非相似性.沙三中亚段的岩性及其相关油气藏油气并非以沙三中为主力烃源岩,而是表现出沙三下特别是沙四上亚段烃源岩的某些特性,暗示以往所确认的透镜体等岩性油气藏极为发育的牛庄洼陷油气成因复杂,油气成藏模式很难用传统的“自生自储”来描述.沙三中岩性油气藏中混合了相隔数百米的沙四段成因油气指示隐蔽油气运移通道的存在.  相似文献   
49.
沈雷  张树林  王锦喜 《江苏地质》2007,31(4):359-362
油气输导体系是连接源岩与圈闭的运移通道所组成的输导网络。以临南洼陷大芦家油田为例,对断裂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断裂输导体系对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0.
利用EASR%Ro模型,计算了渤南洼陷沙四段~孔店组(Es4-Ek)的古地温和古地温梯度的演变值。古地温的演变与盆地的构造演化关系密切,抬升剥蚀期地层温度下降,沉降期地层温度升高,地史过程中地温梯度的变化呈逐渐降低的趋势。采用盆地模拟技术,恢复且再现了渤南洼陷Es4-Ek地史期的超压演化过程。此过程与该区构造演化和有机质生烃增压作用紧密相关,沉积和剥蚀速率及地层地史期的孔渗性决定了早期超压幅度的高低,而后期构造运动的改造及有机质的生烃作用,决定了现今压力系数的大小。压力在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经历了超压积累~破裂泄压~超压再积累~再破裂泄压的反复过程,说明盆地的压力场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间伴随着高压流体的幕式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