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41篇 |
免费 | 744篇 |
国内免费 | 28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16篇 |
大气科学 | 192篇 |
地球物理 | 192篇 |
地质学 | 378篇 |
海洋学 | 616篇 |
天文学 | 20篇 |
综合类 | 165篇 |
自然地理 | 89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43篇 |
2022年 | 45篇 |
2021年 | 55篇 |
2020年 | 43篇 |
2019年 | 58篇 |
2018年 | 28篇 |
2017年 | 40篇 |
2016年 | 58篇 |
2015年 | 49篇 |
2014年 | 97篇 |
2013年 | 92篇 |
2012年 | 104篇 |
2011年 | 128篇 |
2010年 | 94篇 |
2009年 | 137篇 |
2008年 | 155篇 |
2007年 | 97篇 |
2006年 | 100篇 |
2005年 | 92篇 |
2004年 | 111篇 |
2003年 | 72篇 |
2002年 | 77篇 |
2001年 | 63篇 |
2000年 | 63篇 |
1999年 | 66篇 |
1998年 | 91篇 |
1997年 | 79篇 |
1996年 | 88篇 |
1995年 | 93篇 |
1994年 | 82篇 |
1993年 | 65篇 |
1992年 | 62篇 |
1991年 | 59篇 |
1990年 | 46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45年 | 1篇 |
194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利用卫星海冰密集度资料和船基海冰走航观测数据分析了2012年12月至2013年3月南极罗斯海海冰密集度、厚度和浮冰尺寸等参数的时空变化特征。12月下旬罗斯海西侧浮冰区南北向宽约1 000 km,沿雪龙船航线平均密集度在5成以上,平均海冰厚度为100 cm,平均冰上积雪厚度为16 cm,高密集度区域主要为尺寸较小的块浮冰(2—20 m)和小浮冰(20—100 m),低密集度区域主要为大尺寸浮冰(500—2 000 m)。1月和2月罗斯海大部分海域无海冰覆盖,3月海冰迅速冻结,下旬即覆盖整个罗斯海。SSMIS和AMSR2两种卫星遥感数据均能较好反映航线上的真实海冰密集度状况,AMSR2产品与观测符合更好。与1978—2012的气候平均值相比,观测区在2012年夏季冰情偏重。本文的分析结果可帮助我们了解罗斯海海冰的时空特征,为中国后续罗斯海科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2.
63.
64.
伴随各类南极活动的增多, 如何尽可能地减少和避免遇险、遇难事件并更好地进行搜救成为南极活
动各国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国际海事组织(IMO)和国际民航组织(ICAO)所划分搜救区域的基础上, 南极
地区形成了以距离南极最近的5 个国家为主导的南极搜救体系。各国的搜救职责依4 个国际公约确立。承
担搜救责任的5 个国家基于本国的搜救体系, 开展国际合作, 在南极搜救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贡献。在
现有南极条约体系框架下, 南极搜救活动难免会对相关国家在南极的实质性存在、极地安全等问题产生一
定的影响。我国作为参与南极活动的主要国家之一, 在南极有着重要的利益诉求, 有必要通过完善相关的硬
件设施、提升搜救软实力等途径来提高我国的南极搜救活动参与度, 强化我国在南极的实质性存在与影响,
增强对南极事务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65.
根据十多米深度钻孔温度的测量和分析,对长城站附近地区的冰川温度状况进行了讨论。近表面层温度在消融区稍低于-1℃,在积累区绝大部分区域接近或处于0℃。除海拔足够高的地方,如乔治王岛冰帽顶部,那里由于融化微弱且厚度不很大而致使冰与底床冻结在一起,该地区冰川大部分属于温型。 相似文献
66.
2013年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触发滑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芦山县发生了MS7.0地震.文中简要介绍了芦山地震的基本情况与芦山地震区历史地震及其相关地震滑坡情况.依据2008年汶川地震滑坡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的空间关系,对芦山地震滑坡大体分布范围进行了推测.根据地震滑坡分类学,将芦山地震滑坡分为破坏型滑坡、连贯型滑坡、流滑型滑坡3大类.其中,破坏型滑坡包括岩质崩塌、岩质滑动、岩质崩滑、土质崩塌、土质滑动等5类;连贯型滑坡包括土质坍塌与慢土流2类;流滑型滑坡为快速流滑.破坏型滑坡如岩质崩塌、岩石滑动、土质崩塌这3类是芦山地震滑坡中最常见的类型.基于震后可利用的高分辨率航片,初步解译得到3 883处滑坡位置点数据.最后,从余震对滑坡的影响,芦山地震滑坡与邻区地震滑坡对比分析,对后续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滑坡精细解译的启示等3个方面开展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67.
南极磷虾渔业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磷虾在分类地位上属甲壳动物纲(Crustacea)、磷虾目(Euphausiacea)。全世界共有85种,全部生活在海洋里,营浮游生活。个体较小,一般仅为十到几十毫米,是海洋浮游动物中一个重要类群。生活在南大洋的磷虾有7~8种。人们称作南极磷虾(Anatarctickrill)的通常是指其中的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Dana)。成体大磷虾的体长约为50~60mm,体重约18,尽管个体较小,但生物量庞大。鱼类、鸟类、海豹和须鲸都以它为生。近一二十年来南极磷虾成为南极研究的重点和热… 相似文献
68.
A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and dominant species in the Southern Ocean, Antarctic krill(Euphausia superba)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food web structure and the process of energy flow. The diet of Antarctic krill in the Prydz Bay during austral summer of 2012/2013 was investigated and the ontogenetic shift in krill diet was evaluated using the stable isotope method. The nitrogen stable isotope values(δ~(15) N) of adults((2.78±0.58)‰)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of juveniles((1.69±0.70)‰), whereas the carbon stable isotope values(δ~(13) C) of adults(–(28.26±1.08)‰) were slightly lower than those of juveniles(–(27.48±1.35)‰).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from 0, 25, and 50 m depth combined(0/25/50 m) represented phytoplankton food ite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hytoplankton food items in surface water and mesozooplankton were two essential food items for Antarctic krill in the Prydz Bay during summer. POM(0/25/50 m) contributes 56%–69% and 26%–34% to the diet of juvenile and adult krill, respectively, whereas mesozooplankton composes 13%–34% and 58%–71% of the diet of juvenile and adult krill, respectively. Thus, an ontogenetic diet shift from POM(0/25/50 m), which consists mainly of phytoplankton, to a higher trophic level diet containing mesozooplankton, was detected. The capacity for adults to consume more zooplankton food items may minimize their food competition with juveniles, which rely mostly on phytoplankton food items. This suggests "diet shift with ontogeny" which may somehow help krill keep their dietary energy budget balanced and well adapted to the Antarctic marine ecosystem as a dominant species. 相似文献
69.
南极冰盖与中国风尘堆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南极冰盖消长和风尘堆积物的气候事件对比,说明在4.3—2.5 Ma B.P,间南极冰盖增长和北极冰盖发展,中国第三纪风尘红壤土沉积可能是中国东部季风气候雏形形成的反映。2.6Ma以来,随着北极冰盖的迅速扩展,中国内陆进一步干旱化并促成黄土堆积。南极极锋带北移与黄土区极寒等事件的发生具有同步性,据此建立极寒事件的序列,可能反映大气环流强度变化情况。南极东方站冰岩芯气候曲线说明,黄土高原晚更新世以来的干冷期可能形成于0.115Ma B.P.。我国东部地区转暖大致发生在13000aB.P.,此后不久可能出现欧洲新仙女木寒冷事件。此外,大约在40000aB.P.可能有一寒冷事件。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