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604篇 |
免费 | 1635篇 |
国内免费 | 277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0篇 |
大气科学 | 219篇 |
地球物理 | 544篇 |
地质学 | 9870篇 |
海洋学 | 1027篇 |
天文学 | 3篇 |
综合类 | 945篇 |
自然地理 | 26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9篇 |
2023年 | 280篇 |
2022年 | 357篇 |
2021年 | 377篇 |
2020年 | 330篇 |
2019年 | 391篇 |
2018年 | 306篇 |
2017年 | 305篇 |
2016年 | 422篇 |
2015年 | 401篇 |
2014年 | 651篇 |
2013年 | 432篇 |
2012年 | 559篇 |
2011年 | 530篇 |
2010年 | 467篇 |
2009年 | 412篇 |
2008年 | 423篇 |
2007年 | 408篇 |
2006年 | 368篇 |
2005年 | 332篇 |
2004年 | 303篇 |
2003年 | 313篇 |
2002年 | 241篇 |
2001年 | 242篇 |
2000年 | 312篇 |
1999年 | 391篇 |
1998年 | 354篇 |
1997年 | 266篇 |
1996年 | 228篇 |
1995年 | 217篇 |
1994年 | 235篇 |
1993年 | 187篇 |
1992年 | 447篇 |
1991年 | 553篇 |
1990年 | 450篇 |
1989年 | 357篇 |
1988年 | 36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3篇 |
1981年 | 5篇 |
1979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1949年 | 2篇 |
1946年 | 2篇 |
1944年 | 2篇 |
1941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72.
南黄海东北陆架YSDP 105孔冰消期以来沉积层序的磁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尝试对南黄海东北陆架YSDP105孔0.60-29.68m的沉积层序进行环境磁学的研究,测量了岩心的磁化率,非磁滞剩磁,饱和等温剩磁等磁学参数。对磁学参数及其有关比值的研究发现,沉积层序以含碎屑成因的低矫顽力磁性矿物为主,另含少量高矫顽力磁性矿物。 相似文献
73.
庵东浅滩沉积分带和沉积速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杭州湾南岸的庵东浅滩具有地貌特征、沉积类型和沉积构造各异的三个沉积相带。垂向沉积带为潮滩沉积体的盖层,以泥滩、粘土质粉砂和薄砂泥交互层为特征;改造带位于中低潮位线附近,以粉砂滩、潮沟系统、粉砂沉积和沙波层理为特征;横向沉积带为潮滩堆积体的基础,以滩坡、粉砂及细砂质粉砂沉积、冲刷-充填构造为特征。据潮汐韵律层的统计,庵东浅滩沉积速率的短周期分量,常态条件下为每半日潮周期0.1~2.0cm,异常条件下可达每半日潮周期4~64cm。沉积速率的长周期分量,据地形对比和~(210)Pb推算,垂向沉积带为2~4.5cm/a;改造带中的粉砂滩为2.1~4.5cm/a,潮沟影响范围内为1~10~1cm/a量级;横向沉积带则以高于50cm/a的高沉积速率和变幅为主。近10年来,该浅滩的年淤积量为6×10~7t/a,其中85%集中于横向沉积带。 相似文献
74.
采用水质监测方法对2008—2010年南太湖水域三个入湖口(小梅港、新塘港、大钱港)水体中蓝藻生物量、CODMn和DO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监测和调查,并通过SPSS10.0软件对蓝藻生物量与CODMn和DO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3年内南太湖入湖口蓝藻颗粒数在1.0×106个/L以上范围的频率每年超过50%,最高在3.0×107个/L左右;(2)南太湖入湖口CODMn指标大部分处于较高的污染水平,最高有6.5mg/L,最低约3.0mg/L;(3)蓝藻生物量与CODMn的相关性系数r介于0.3—0.7之间,呈现中低度正相关;(4)3年内蓝藻生物量与DO的相关性系数r介于0.30—0.50,呈现低度正相关,DO浓度有70%以上的频率大于6.0mg/L。结果表明,3个入湖口溶解氧指标能达Ⅱ—Ⅲ类地表水水质标准,但有机物污染已经不容忽视,并且与蓝藻暴发呈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5.
在2009-2010年的中国大洋第21航次环球科学考察中,"大洋一号"考察船对东太平洋海隆1.2°N周边新发现的"宝石山"热液区进行了综合调查,并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电视抓斗采集到了贻贝类样品,经形态学研究鉴定为嗜热深海偏顶蛤Bathymodiolus thermophilus,Kenk&Wilson,1985,这是此物种在该区域分布的新纪录。文章对样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与其它海区发现的B.thermophilus进行了形态学上的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76.
77.
南黄海绿潮暴发与紫菜养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现场调查、社会调查和卫星遥感多种手段相结合,调查了南黄海绿潮早期零星漂浮到大面积暴发的时空变化过程,分析了紫菜养殖工艺对绿潮暴发的影响,估算了南黄海不同紫菜养殖区输入海洋的绿潮藻初始生物量,并探讨了主要海域紫菜养殖面积的增长与绿潮暴发的关系。结果表明,受紫菜养殖生产工艺的影响,数以千吨的绿潮藻在短期内被刮落集中输入至海洋,为绿潮的暴发提供了最为直接和充足的绿潮藻初始生物量,其主要来源为竹根沙、蒋家沙和东沙紫菜养殖区。2005年以来,上述3个养殖区的紫菜养殖面积持续扩大,是2007年以来南黄海绿潮持续暴发的主要原因。水温是影响绿潮形成的关键环境因素,4~6月份大量被刮落入海的绿潮藻在适宜环境条件下漂浮和快速生长,并最终形成绿潮。 相似文献
78.
将地球沉积盖层作为统一的系统,对全球常规可采石油资源进行概率估计,并对21世纪末之前的全球石油产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全球石油产量最有可能在2020—2030年间达到高峰,每年42~47亿吨。届时主要的产区将在波斯湾、西西伯利亚和东西伯利亚,上游部门的注意力将转向北极陆架。至少到2040年前,年产量将维持在42—45亿吨水平。 相似文献
79.
A large area hypoxia has been already reported respectively by two interdisciplinary surveys off the Changjiang Estuary since summer of 1999 and 2006. The hypoxic zone shows distinct year-to-year variations. Observed oceanographic data are first analysized and reveal a big difference for the Changjiang Diluted Water (CDW) between these two periods. These great changes are related to the tremendous reduction of the freshwater discharge and variations of wind fields between these two years.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monthly mean intrusion of Kuroshio and its branches has increased in the northern East China Sea (ECS), but decreased in the southern ECS in August of 2006 as compared with 1999 on the base of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Then, the Regional Ocean Modelling Systems is applied to the East China Sea to evaluate the contributions and relative importance of impacts from the river discharge, wind forcing and open boundary data. Our simulations reproduce the phenomena that more fresh water extends northeastward in 2006 and forms a negative SSS anomaly to the northeast of the river mouth as compared with 1999,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observations. The five group numerical tests suggest that the wind forcing dominates the CDW variations followed by the Kuroshio and its branches. The study implies important roles played by hydrodynamic processes on the variability of hypoxic zone in the study areas. 相似文献
80.
北极大陆架面积约2600×10^4km2,这片广阔的大陆架地区被分为若干盆地和潜在油气区。俄罗斯北极区内有两大地块,即东部地块和西部地块。这两大地块均形成于陆壳基底之上,被Gakkel扩张脊和邻近的深水拗陷隔歼,并于晚元古代、泥盆纪、晚二叠世-二叠纪和白垩纪-早第三纪的裂陷作用阶段被多次改造。西部地块由巴伦支海一喀拉海陆架组成,且延伸至两拉普帖夫海;东部地块则由拉普贴夫海东部、东西伯利亚和Chukcha盆地所组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