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13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442篇
海洋学   22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中国塔里木板块南华纪成冰事件及其地层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雪球地球"假说为全球新元古代冰碛岩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国地质学家根据新元古代冰碛岩全球各大洲发育的特点,并依据同位素年龄、δ13C/δ18O和Sr的比值和化学蚀变指数(CIA)为全球的新元古界划分出4个冰期,但国际上的4个冰期的限定,是各大洲不同剖面冰期的集合。新元古代冰期事件周期变化视为早期生物复苏和早期动物分异的起点。由于国际埃迪卡拉系底界(GSSP)年龄,即成冰系顶界年龄确定后,使成冰系底界年龄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中国新疆塔里木板块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冰碛岩是目前世界各大陆中发育有4套连续的新元古代冰碛岩和多期火成岩事件的唯一剖面,它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可以备考全球冰期的同步性,以期建立全球新元古代冰碛岩标准剖面。本文报道了来自塔里木西南缘南华系波龙组的碎屑锆石年龄,有助于我们对塔里木板块西南缘南华系时代的限定。  相似文献   
92.
郯庐断裂带新近纪以来的挤压构造与合肥盆地的反转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郯庐断裂带于新近纪以来呈现强烈的逆冲活动,使得先存的伸展性断层产生了一系列逆冲反转构造.该逆冲活动使合肥盆地东部边缘地层被明显掀斜并产生断弯褶皱.与此同时,合肥盆地也相应遭受了挤压而反转,在合肥盆地内形成了一系列NW向左行平移断层和NNE向的宽缓褶皱构造.这些构造对油气二次运移和圈闭有利.在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产生的弧后扩张使中国东部大陆受到挤压的区域动力学背景下,郯庐断裂的逆冲活动和合肥盆地反转构造在近EW向挤压应力下形成.  相似文献   
93.
华南大陆四次裂陷和中新生代南华造山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位素地质学、岩石学、成矿学、地球物理学等新成果表明,华南震旦纪以来的构造层之下普遍存在元古代一太古代变质基底。四堡期(Pt+2)雪峰期(Pt3)发生两次陆内裂陷,形成断续的岩石圈断裂,局部性陆间沟一弧和小洋盆,把华南古大陆分成扬子块体和华夏块体。两次陆缘裂陷分别形成广西期(Z一S)华南大陆边缘弧后扩张盆地和新生代琉球弧一菲律宾弧后东海一南海扩张盆地。东海一南海的前寒武纪陆块是华南一东南亚大陆裂解碎块,它不存在另一前寒武纪陆块,不存在印支一南海准地台。讨论了许靖华关于华南三叠纪碰撞造山带的理论,结论如下:(1)华南造山带命题正确,但论据不真实,对于该造山带的性质、特点和形成机制的理解不确切。(2)元古代构造混杂岩一蛇绿混杂岩不能做为三叠纪造山带的证据。(3)不存在扬子和华南二块体的三叠纪碰撞,因为没有发生过“印支造山运动”,也没有出现过古生代湘赣浙大洋。(4)华南是双向“干造山带”,泥盆纪至中王叠世地台盖层和上覆中新生代盆地层在无海侵的大地构造环境下,经历了多幕造山运动,形成具有双向大地构造线的造山带。在南西侧的特提斯构造域以北西一北西西向占优势;在南东侧的北西太平洋构造域以北东向为主。(5)地台盖层和盆地  相似文献   
94.
营口-潍坊断裂带的新构造和新构造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裂带是郯庐断裂带通过渤海的部分.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一条规模巨大的NNE-NE向构造带,具有长期发育的历史,新近纪以来的新构造活动相当强烈,尤其是位于渤海的营潍断裂带.但因以前渤海石油地质勘探和研究注重古近纪的地层和构造,而有关新近纪以来的地质资料甚少,致使它成为郯庐断裂带新构造和新构造活动研究程序最低的部分.  相似文献   
95.
以峡东地区南华纪、震旦纪和寒武纪标准地层泥岩、冰碛泥岩、砂岩、灰岩和白云质灰岩及对应的风化土壤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地层风化成土过程中不同元素的迁移行为, 根据剖面样品的Sr-Nd同位素组成变化, 探讨了其同位素体系的封闭性特征与应用意义.结果表明: (1) 不同岩性基岩在成土过程中的蚀变强度有明显的差异, 在相似地表条件下, 碳酸岩风化剖面的风化程度高于泥质岩和砂岩; (2) 通过对比稳定高场强Ti元素在基岩和风化剖面中的含量变化, 计算出土壤样品在风化过程中体积相对基岩发生的改变量, 进而计算出不同岩性基岩在风化过程中微量元素的绝对含量变化以探讨这些元素的活动规律.结果表明, 灰岩和白云质灰岩的风化剖面元素含量变化明显, 而在泥质岩风化过程中大多数元素保持了相对稳定, 说明沉积岩风化过程中元素的活动性特征明显地受到了原岩矿物组成的制约.风化过程中, 不同性质的元素的活动性差异明显, 其中亲硫元素(Cu、Zn、Pb、Mo) 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K、Sr、Ba) 在不同岩性的风化剖面中均表现出明显的元素含量变化, 而高场强元素(Zr、Hf、Nb、Ta) 含量则相对稳定; (3) 泥质岩风化形成的土壤层REE含量变化较小, 而碳酸岩风化土壤层REE含量发生了明显下降, 且其风化形成的土壤表现出LREE和HREE相对于MREE的富集.无论是碳酸岩或泥质岩风化形成的土壤, 均出现了明显的Eu负异常和Ce的正异常, 但在其原岩中这些异常并不存在或不明显; (4) 基岩与土壤剖面间Sr同位素组成和Rb/Sr比值存在明显差异, Rb-Sr同位素组成发生了明显的开放.所形成土壤层的Sr同位素组成受到2种因素的约束: 原岩性质和外来组成的Sr同位素比值.因此在总体上, 风化土壤的Sr同位素组成已不能代表基岩的Sr同位素组成; (5) 沉积岩风化过程中, 碳酸岩和泥质岩形成的风化土壤基本保持了原岩的Sm-Nd同位素组成特点, 由其组成所获得的Nd同位素亏损地幔模式年龄等能反映其原岩信息, 而近源沉积形成的砂岩和含砾冰碛泥岩所形成的土壤, 其Nd同位素组成则存在不同程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96.
大港油田中部滩海新近纪古湖泊发育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港中部滩海新近系层系是重要的油气后备勘探领域和战略接替区.前人普遍认为新近系层系发育曲流河和辫状河沉积.借鉴渤海海域浅层油气勘探经验, 基于遗迹组构、微古生物、生物有机化合物、碳氧同位素以及地震等地质资料分析, 认为中部滩海东部发育开阔的古湖泊, 其证据为: 发育见于国内外浅湖环境的典型的Palaeophycus遗迹组构; 发现丰富的见于正常浅湖环境的浮游绿藻化石; 发现较多的仅分布在古代和现代湖泊中的介形类——Candona、Cypris; 干酪根类型、生物有机化合物、碳氧同位素以及地震等地质资料也证明了古湖泊的存在.馆陶组中、晚期至明化镇组沉积早期为湖泊逐渐扩张达到鼎盛发育的时期.   相似文献   
97.
朱诚  黄铿 《地理学报》2009,64(9):1143-1147
随着国内外地层学界对新生代地层研究的不断深入,自1996年以来,国际地层学界对新生代地层学年代的划分不断更新。国际地层委员会2008年公布的方案中,新生代内第四纪的地位还未确定,它可能包括更新世,底界回溯到大约2.6 MaBP。随着中国第四纪研究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日益上升,在对新生代的划分上,表达中国学者建议的呼声将会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98.
新疆吐鲁番盆地的连木沁剖面古近系与新近系的沉积厚度约1770m,是研究吐鲁番盆地这一时段古气候的良好载体。通过对连木沁剖面沉积物中常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吐鲁番盆地在晚古新世阶段和晚始新世阶段,气候炎热湿润,但后者波动比较频繁。在渐新世,气候温暖干旱。中新世的气候变化明显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气候炎热潮湿,而晚期阶段温暖干旱。到上新世,气候显著干旱化。   相似文献   
99.
通过树轮钻取样及查考历史资料,论证南华寺水松栽种年代分别为明代正德十四年、清代康熙初年及清代同治末年.取水样作化学分析及收集近数十年环境观测资料,分析水松荣枯的原因.认为环境污染及不恰当人为活动是多株水松枯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0.
恩平凹陷恩平A油田在新近纪位于古珠江三角洲前缘,一方面由于砂体普遍偏薄,使得储层预测难度大,另一方面由于三角洲前缘河流作用和海洋作用的往复交替,也使得三角洲沉积微相变化复杂,影响后期的增储上产。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钻井小层精细对比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测井解释成果,依据古三角洲地势平坦、地层厚度变化小的特点,采用砂层组平均砂岩体积分数表征相对海平面的变化;并进一步利用岩心和地震沉积学方法,确定主力砂层组的平面沉积相展布。研究表明:研究区珠江组、韩江组的砂层组平均砂岩体积分数能够较好地表征古海平面的相对变化,可以实现对五级相对海平面变化的精细刻画。通过对砂层组级别砂体的沉积微相分析,表明相对海平面变化与三角洲的沉积微相演化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验证了基于砂层组平均砂岩体积分数来表征相对海平面变化的方法具有可行性,可以用来预测三角洲的演化和砂体的叠加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