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13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442篇
海洋学   22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71.
安徽明光石坝地区新近纪地层层序的厘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明光石坝地区新近纪地层划分方案不一 ,通过地层剖面的测制和利用构造—岩性—岩相法进行地质填图 ,系统采集 ESR测年样 ,并结合区域对比 ,自下而上将该区新近纪地层划分为下草湾组、桂五组。其中下草湾组为原“下草湾组”的下段 ,时代为中新世 ;桂五组则包括原“下草湾组”的上段 ,时代为上新世。  相似文献   
72.
长江三角洲(江南)地区新近纪地层划分及时代讨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对长江三角洲 (江南 )地区多年来积累的古地磁、孢子花粉、微体生物化石、同位素测年等资料的重新研究 ,并结合岩性特征、地层层序进行区域地层对比 ,发现区内新近纪地层较齐全 ,自下而上将新近系层序厘定为中新统洞玄观组 (N1 d) /白龙港组 (N1 b)、六合组 (N1 l) ,上新统新建干窑镇组 (N2 g) ,并将第四纪 /新近系界线划在磁性地层极性柱的 M/ G之间 (距今大约 2 .6 Ma)。  相似文献   
73.
新近纪以来的构造运动是中国气藏形成的重要因素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王庭斌 《地质论评》2004,50(1):33-42
新近纪以来的构造运动是全球最新的地壳形变和造山运动的发展演化阶段。由于中国地处印度陆块、西伯利亚陆块与太平洋板块所围限的三角地带。是世界上新近纪以来构造运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以及天然气极易散失,也难以保存的特点,因此,新近纪以来构造运动特征是研究中国气藏形成和保存不可忽视的重要地质因素。总结中国天然气的成藏历程,虽然各类盆地有所不同,但都有上新世以来构造运动的影响。上新世以来的构造运动对于中国天然气的成藏及分布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促使一些盆地天然气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散失,但总体上以促进成藏、聚集作用为主:①在西部盆岭之间形成了一系列中国式的前陆型盆地,为形成大中型气田刨造了有利条件。并控制了盆地本部气藏的最终定型。②在中部的四川盆地形成了成排成带的背斜,是四川盆地气藏形成、定型的主要时期;鄂尔多斯盆地的整体快速隆升及进一步西倾,促进了从靖边至乌审旗气田群天然气的进一步聚集。③在东部,上新世末期的渤海运动为以渤中拗陷为主体的渤海海域晚期成藏刨造了有利的地质条件;在其他盆地也促进了二次生烃及次生气藏的形成;并形成了一批无机成因的二氧化碳气田。④在近海海域,既促进了有机成因气藏的形成,也促进了无机成因非烃气藏以及无机与有机成因天然气的混源,致使区内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气藏特征。总之,新近纪以来活跃的构造运动形成了中国天然气以晚期、超晚期生烃成藏、定型为主的成藏模式,是研究中国气藏形成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地质阶段。  相似文献   
74.
在埃迪卡拉纪-寒武纪地球生命演化和环境变化的重要时期,贵州地区众多后生生物化石群中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宏观 藻类,这些宏观藻类不仅在早期植物演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探索动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方面也能提供一些重要 的信息。文中将分布于贵州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寒武系牛蹄塘组及凯里组的裂散长索藻Longifuniculum dissolutum化石形态 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纵向对比研究,其结果表明自陡山沱组至凯里组沉积期,裂散长索藻的形态变化趋势是藻体逐渐变短变 宽,藻丝逐渐变细。这种变化趋势有可能反映L. dissolutum与生态环境变化相适应,也正由于L. dissolutum自身的适应环境的 变化使其能够顺利跨过新元古代—寒武纪的重大转折期。从而证实,裂散长索藻L. dissolutum是一类环境适应较强、遗传相 对较稳定的一类宏观藻类。  相似文献   
75.
南海北部东沙运动的构造特征及动力学机制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南海北部陆缘在南海扩张结束后发生了一次重要的构造运动—东沙运动.因前人对其研究较少,目前对其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和形成机制等都存在较大的争议.通过对东沙海区及其邻区新近纪地层二维、三维地震资料的详细解释,确定了东沙运动发生在晚中新世晚期,并在晚中新世末/早上新世初(5.5Ma)停止活动.东沙运动主要波及东沙隆起和潮汕坳陷地区,构造上主要表现为断块升降,其中隆起区沉积物遭受剥蚀,造成中新世及部分上新世地层的缺失.这次运动还形成了大量次级的NW-NWW向张性、张扭性断裂,构造运动整体上具有东强西弱的特点.东沙运动可能与新近纪以来菲律宾海板块持续向NWW方向运动导致的吕宋岛弧与欧亚大陆在9~6Ma期间开始发生的弧陆碰撞有关.同时,由于南海向马尼拉海沟下的俯冲及洋壳的冷却沉降作用,南海北部陆缘处于拉张环境,岩浆底侵到下地壳底部形成高速层,破坏了该区域的地壳均衡,从而造成上部地壳的隆升.  相似文献   
76.
南华系以冰川活动的广泛出现为其特征,始称“南华大冰期”,但辽宁南华系中迄今尚未发现冰成岩沉积.相反,辽宁南华系却发育大量的宏观藻类化石,反映出当时温暖潮湿的古气候条件.世界各地前寒武纪晚期冰川活动,均出现于低古纬度位置.根据古地磁资料,辽宁南华系分布于中、高古纬度位置.因此,辽宁南华系不会发育冰成岩.辽宁发育“温暖型南华系”,这将对全国的南华系划分对比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7.
伊迪卡拉纪以地史上最突出的同位素负异常和重大的生物演化为重要特征. 迄今华南伊迪卡拉纪至少已报道了4个显著的同位素负向漂移. 以往多数研究认为这些同位素变化可做为这个时期全球地层对比的工具, 而近年的研究表明可能并非如此. 本文核查了华南各地伊迪卡拉系取得的碳同位素分析数据, 并分两个不同时期在古地理图上投点, 发现在同一时期不同沉积环境背景下碳同位素值(δ13C)空间分布变化很大, 但均显示出从浅水台地到深水盆地相区由正变负的明显趋势, 变化幅度高达11‰. 在纵向分布上, 重要新生物类群或生态类型的出现往往发生在碳同位素由负异常向正偏转折期, 在正偏期明显丰富多样. 如果碳同位素负偏移反映了海洋巨大溶解有机碳库的氧化过程, 则碳同位素正偏期的生物群快速发展和显著负异常可能代表了有氧和缺氧/富硫两种完全不同的环境条件. 我们认为黄铁矿或硫化物的大量析出对海洋富硫状态解除有重要贡献, 而后者可能是促进伊迪卡拉生物群演化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8.
吉隆盆地为高喜马拉雅中新世晚期约10 Ma时期形成的一个南北向断陷盆地, 其东侧为同沉积正断层, 沃马剖面位于盆地沉降中心的东南部.在该剖面下部新发现一套中新世巨厚砾岩层(旦增竹康组).通过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研究得出吉隆盆地控盆断裂早期活动时间为13.4±1.9 Ma, 源区12~11 Ma发生构造热事件, 据此推算出吉隆盆地初始裂陷后开始沉积的底界年龄约为10 Ma.综合前人在吉隆盆地得出的7.20~1.67 Ma古地磁测年值, 可得出吉隆盆地旦增竹康组年龄为10.0~7.4 Ma, 沃马组年龄为7.40~1.67 Ma.根据孢粉组合带和孢粉组合反映的植物类型和古环境变化, 沿剖面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孢粉组合带和9个孢粉组合及其对应的植被类型.吉隆地区古气候变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 (1)组合带Ⅰ和孢粉组合1~2, 为温暖偏干环境的常绿与落叶针阔叶混交林, 地层对比时代为晚中新世(10.0~7.0 Ma); (2)组合带Ⅱ和孢粉组合3~7, 为寒冷干旱环境的落叶针叶林, 期间存在一次暖湿气候的波动, 地层对比时代为晚中新世晚期-早上新世(7.0~3.3 Ma); (3)组合带Ⅲ和孢粉组合8~9, 为温凉偏干的气候下生长暗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构成的针阔叶混交林, 地层对比时代为晚上新世(3.30~1.67 Ma).   相似文献   
79.
山西榆社地区新近纪地层时代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山西榆社地区新近纪地层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实测剖面,对分布于该区的新近纪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提供了新的ESR测年数据,并结合古地磁年龄、生物地层序列确定了该区新近纪地层顺序为:新近系上新统上部麻则沟组(Naa m)、新近系上新统下部高庄组(N12 g)和中新统马会组(N1m).根据实测剖面,可将这3个组的河湖相地层划分为37层,总厚度达446.5 m.ESR测年结果表明,麻则沟组的形成时间为2.50~3.04 Ma,属新近纪上新世晚期;高庄组形成时间为3.25~5.25 Ma,属新近纪上新世早期;马会组形成时间为5.30~13.10 Ma,属新近纪中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80.
根据昌乐、临朐一带古近-新近纪地层重点勘查成果及发现的孢粉、微体及腹足类化石等资料,认为昌乐五图组中的煤及油页岩地层年代为古近纪中始新世;临朐牛山七贤店山沟中出露的一套粘土岩、泥岩夹含油泥岩,可与五图组上煤段对比,其地层年代为中始新世晚期;临朐山旺村山沟中出露的一套粘土岩夹硅藻岩等,前人认为地层年代为中新世山旺组.本次勘查获得的孢粉谱对其提供了佐证;柳山坪南头村山顶上出露一套厚层花岗质含砾粗砂岩(底部夹泥煤一层),平覆在花岗片麻岩山顶,依孢粉谱与山旺组对比,其地层年代要晚于山旺组,可与尧山花岗片麻岩山顶的尧山组相比。地层年代属于上新世尧山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