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5篇
  免费   965篇
  国内免费   1678篇
测绘学   102篇
大气科学   202篇
地球物理   458篇
地质学   4895篇
海洋学   113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451篇
自然地理   441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44篇
  2022年   213篇
  2021年   231篇
  2020年   184篇
  2019年   230篇
  2018年   163篇
  2017年   163篇
  2016年   185篇
  2015年   187篇
  2014年   360篇
  2013年   264篇
  2012年   327篇
  2011年   366篇
  2010年   280篇
  2009年   313篇
  2008年   317篇
  2007年   242篇
  2006年   262篇
  2005年   220篇
  2004年   201篇
  2003年   135篇
  2002年   188篇
  2001年   171篇
  2000年   137篇
  1999年   185篇
  1998年   169篇
  1997年   120篇
  1996年   122篇
  1995年   88篇
  1994年   87篇
  1993年   84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64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49年   3篇
  1948年   4篇
  1947年   7篇
  1946年   3篇
  1944年   4篇
  1943年   5篇
  1942年   9篇
  1941年   4篇
  1938年   3篇
  193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211.
通过收集近年来华北地块前寒武纪研究取得的新进展,结合山西地质工作者在这些方面取得的新认识,比如原建立的不整合接触关系不断被新的地质事实否定或修订,目的在于修订后的山西前寒武纪年代格架该如何建立。其方法是依靠比较精确的同位素年龄资料,来建立山西前寒武纪年代格架。结论是吕梁运动的原始含义也发生了改变,新定义的吕梁造山带涵盖沉积盆地拉开沉积俯冲碰撞岩浆造山等全过程。  相似文献   
212.
汶川地震对湖北地震活动趋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汶川地震对湖北地震活动的影响,认为龙门山断裂带与襄樊-广济构造带同属于扬子板块西部和北部边缘,是扬子板块逆冲插入青藏板块和秦岭微板块之下形成的。历史强震统计结果表明,四川中西部及周边强震活动对湖北及周边地区中强地震活动影响明显,且对应率较高。汶川地震后3年内,湖北及周边地区具有发生中等强度地震的可能。同时也指出,近几年湖北及周边的地震活动是汶川地震前期东部地区应力场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   
213.
桐木山云英岩型锡矿床是湘东锡田锡多金属矿田中一个典型矿床,在详尽的野外考察、矿石结构观察以及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流体包裹体组合的研究方法,利用冷热台、激光拉曼等测试手段,对矿床中锡石中流体包裹体进行直接测定,同时开展与锡石共生的石英及切割矿体的后期石英脉石英中流体包裹体对比研究.结果显示,锡石中流体包裹体...  相似文献   
214.
世界铀矿开采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5年来,世界铀矿开采业处于鼎盛时期。核电需求强劲、铀价飙升,使铀矿地勘公司和铀矿开采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铀矿的投资热潮,使现有的铀矿山得到扩大和改造,一系列后备铀矿床也迅速投产。在澳大利亚、加拿大、蒙古和非洲一些国家,铀矿普查评价和勘探工作十分活跃。仅在2007年一年,铀矿地勘公司就新增500多家。  相似文献   
215.
滩间山地壳自中元古代蓟县纪以来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演化历史。金矿床的形成与本区地壳构造演化密切相关。蓟县纪早期,万洞沟群黑色岩系沉积于NE 向同生断裂控制的凹陷中,矿源层产生;蓟县纪晚期,区域变质作用为成矿奠定了基础;加里东期,韧性剪切带对金矿富集有重要作用;华力西期,脉岩型矿石生成;印支期,伴随推覆作用有微弱矿化的叠加;喜山期,氧化矿石形成。因此,滩间山金矿床是本区地壳构造演化的产物,属黑色岩系同构造多因复成金矿床,即滩间山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216.
若尔盖与西秦岭地震反射岩石圈结构和盆山耦合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潘地块北缘的若尔盖盆地与西秦岭造山带相接触,构成青藏高原东北缘典型的新生代盆山构造.其岩石圈结构与深部构造关系,记录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板块碰撞的深部过程,同时又关联着若尔盖盆地油气远景的评价.2004年秋冬季,我们完成了第一条跨越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整个剖面全长254 km,分5段完成,其中第2段剖面(简称SP04_2)横过盆山结合部位.SP04_2剖面首次揭示若尔盖盆地-西秦岭造山带盆山结合部位的岩石圈结构,发现了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下地壳均以北倾为主的强反射特征,提供出若尔盖盆地下地壳整体向西秦岭造山带俯冲的地震学证据,揭示了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在挤压构造体系下形成的深部构造关系.而近于平的Moho反射特征又反映出两者在造山后期经历了强烈的伸展作用.  相似文献   
217.
从阶地砾石的统计特征看保德至克虎段河流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保德至克虎段不同地点砾石的岩性、粒径和产状的野外统计与测量,并对不同地点和不同阶地上砾石的岩性、粒径和产状进行对比,发现同一地区不同阶地砾石岩性具有很好的相似性,不同地区同一阶地砾石中灰岩砾石成分从上游向下游由主导成分变为次要成分,灰岩砾石粒径也从大变小,反映该区砾石为南北向古黄河冲积物。由于较老的一套砾石层为晚第三系红粘土所覆盖,说明黄河至少在晚第三纪已经在该区已形成。  相似文献   
218.
黔东北伊迪卡拉纪陡山沱组的宏体藻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约  王训练  黄禹铭 《地球科学》2007,32(6):828-844
宏体生物广泛地生活于扬子地区伊迪卡拉纪陡山沱期的海洋中,它们为后生动物的快速发展和演化奠定了一个崭新的环境和一个新生态链的基础.产自于黔东北伊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的瓮会生物群生活环境应在贫氧的、透光性良好的浅海低能环境,以宏体藻类为主,共描述15属18种(其中包括3个新属、5个新种、2个修定属和4个修定种)和1个未命名藻以及不明藻类固着器,另包含有宏体后生动物,可能的后生动物以及遗迹化石.瓮会生物群不但含有鄂西庙河生物群和皖南蓝田植物群的分子,也有南澳大利亚Ediacara生物群和俄罗斯WhiteSea生物群的分子,而且具有自已的特征而有别于其他伊迪卡拉期的生物群.其宏体藻类形态变化较大,组织器官和功能已出现明显的分化,并与高等植物之间存在一定的演化关系.宏体藻类多为直立固着于海底,提高了光合作用的效率,增加了水体中的含氧量.同时,宏体藻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成为一种新的食物,改变了后生动物的食谱.因此,陡山沱期的宏体植物不仅改善了环境,为依赖一定氧而生活、生长和繁殖的后生动物给予了必要的支持,而且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必要基础,为宏体后生动物的快速发展和演化提供了一个新的食物源.另外,宏体生物群的繁盛不仅提高了有机质的生产率,而且促进了富有机碳的沉积和保存.  相似文献   
219.
宋美佳  关致敏 《地质科学》2022,(4):1036-1046
华南早古生代造山带的构造属性长期缺乏统一的定论,且此次构造事件的形成机制与动力学背景研究较少。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沉积环境、岩浆作用与岩浆来源、构造变形以及变质作用等地质证据,再次审视华南早古生代的构造演化过程。研究表明:1)华南广泛发育泥盆系与下伏前泥盆纪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面,早古生代沉积相自江南区到华夏区呈过渡渐变,无同期火山碎屑岩、含鲍马序列的浊积岩等洋盆相关的记录;2)华南出露大规模弥散型面状分布的S型花岗岩,结晶年龄集中于443~423 Ma,在任何方向均无新老演化趋势,且岩浆主要来自壳源物质的熔融再循环,几乎无幔源物质加入;3)华南早古生代以低绿片岩相变质作用为主,仅陈蔡、龙游等地区零星出露绿片岩相—麻粒岩相变质岩;变质时间与岩浆结晶年龄相近,变质P-T-t轨迹均为近等温降压的顺时针轨迹;4)华南早古生代绝大部分构造线为近S-N与NE方向,变形作用以韧性流变为主,以武夷山瑞金—遂昌为轴呈双向逆冲推覆构造模式。根据以上地质事实,本文推断华南早古生代构造事件属性为陆内造山,即华南板块边缘汇聚碰撞产生的应力,经岩石圈远距离传播至大陆内部的远程响应。  相似文献   
220.
试说中国陆内构造变形和其地球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重远  靳久强 《地质学报》2007,81(11):1498-1506
中国陆内构造变形主要始于晚二叠世中国北方进入后海西地台发展时期。印支期末以至喜马拉雅期,随着特提斯洋的关闭,大陆范围也随即向中国南方和青藏地区增生和扩展。中国的陆内构造变形从后海西地台形成的准平原化阶段即已开始。但规模巨大的变形则发生于燕山构造旋回中期和喜马拉雅旋回。陆内构造变形的规模可分两个等级:一是覆盖整个中国大陆的,另一是局部的。前者两次改变了中国构造-地貌的整体面貌;后者则表现为造山、造盆和微陆块纵向或横向的逃逸,以及由此引起的造山或造盆。根据中国陆内构造变形特征及其与区域构造背景演化的关系分析认为,中国陆内构造变形主要是由周边洲级规模板块运动引起的,同时,随着地壳上部构造变形引发的地壳或岩石圈均衡调整,则使地下深处产生相应的构造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