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19篇 |
免费 | 1304篇 |
国内免费 | 266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1篇 |
大气科学 | 365篇 |
地球物理 | 844篇 |
地质学 | 6069篇 |
海洋学 | 302篇 |
天文学 | 12篇 |
综合类 | 292篇 |
自然地理 | 26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9篇 |
2023年 | 220篇 |
2022年 | 283篇 |
2021年 | 268篇 |
2020年 | 294篇 |
2019年 | 303篇 |
2018年 | 223篇 |
2017年 | 197篇 |
2016年 | 226篇 |
2015年 | 242篇 |
2014年 | 320篇 |
2013年 | 244篇 |
2012年 | 321篇 |
2011年 | 361篇 |
2010年 | 281篇 |
2009年 | 341篇 |
2008年 | 264篇 |
2007年 | 260篇 |
2006年 | 297篇 |
2005年 | 257篇 |
2004年 | 255篇 |
2003年 | 205篇 |
2002年 | 275篇 |
2001年 | 265篇 |
2000年 | 218篇 |
1999年 | 242篇 |
1998年 | 222篇 |
1997年 | 184篇 |
1996年 | 203篇 |
1995年 | 155篇 |
1994年 | 143篇 |
1993年 | 128篇 |
1992年 | 114篇 |
1991年 | 77篇 |
1990年 | 64篇 |
1989年 | 47篇 |
1988年 | 21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8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3篇 |
1954年 | 4篇 |
1950年 | 5篇 |
1948年 | 2篇 |
1947年 | 3篇 |
1946年 | 3篇 |
193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作用及其P-T-t轨迹 总被引:23,自引:25,他引:23
基于超高压变质岩的岩石学,特别是超高压矿物生长成分环带、扩散环带和蚀变作用研究,综合前人的岩石学和年代学研究成果,提出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作用峰期发生在1000~1100℃和6—7GPa条件下,俯冲深度相当于200km,形成年代为240~250Ma。在此基础上,重塑了一个包括八期变质作用的P—T—t轨迹,揭示出超高压变质岩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折返阶段,即从200km到100km深度的快速折返阶段,抬升速率为5km/Ma,冷却速率为10℃/Ma;从100km到30km的快速折返,抬升速率为4km/Ma,或为近等温降压,或为缓慢降温的快速降压过程;从下地壳到近地表的缓慢折返阶段,抬升速率为1km/Ma,但为快速降温过程,冷却速率可达20℃/Ma。 相似文献
102.
“太行胜境、天然秀色、苟子故里、神奇安泽”。安泽县位于山西省南部,临汾市东部,处太岳山东南麓,总面积1967.3平方公里,辖四镇三乡,104个行政村,总人口8万。山钟灵,水毓秀。太岳巍峨,沁水清澈,山水独好,物华天宝。 相似文献
103.
本文报道了鲁西早白垩世高镁闪长岩中异剥橄榄岩捕虏体的岩相学与矿物化学资料,以便揭示异剥橄榄岩的成因和岩石圈地幔的深部过程.岩相学研究表明,异剥橄榄岩捕虏体呈浑圆状产于高镁闪长质侵入体中,大小介于3cm×4cm×5cm~3cm×2cm×1cm,并且橄榄石呈残留孤岛状存在于单斜辉石中.矿物化学研究表明,橄榄石的镁橄榄石分子(Fo)介于89~91,Ni=1414~3629ppm,类似于新生代幔源橄榄岩捕虏体中橄榄石的成分,但略低于早白垩世方辉橄榄岩中橄榄石的成分.橄榄石的δ18O值介于(6.03‰±0.33‰)~(6.82‰±0.35‰)(平均值为(6.5‰±0.4‰)),高于典型幔源橄榄岩中橄榄石的δ18O组成(5.2‰±0.3‰).与晚白垩世和新生代玄武岩中地幔橄榄岩捕虏体里的单斜辉石相比,异剥橄榄岩捕掳体中单斜辉石的Na2O,TiO2和Al2O3含量相对偏低,而CaO含量、Mg#值(91.2~94.1)和Ti/Eu比值(Ti/Eu=2082~2845)明显偏高,但与早白垩世高镁闪长岩中方辉橄榄岩里的单斜辉石成分类似单斜辉石以较低的稀土元素(REE)丰度、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的配分型式和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Zr和Hf)为特点.此外,异剥橄榄岩的87Sr/86Sr,143Nd/144Nd和187Os/188Os(125Ma)比值分别变化于0.70596~0.70737,0.512181~0.512416和0.12661~0.57650.上述特征表明异剥橄榄岩为地幔橄榄岩受再循环陆壳物质熔体改造所成. 相似文献
104.
105.
利用1954-1998年NCAR/NCEP再分析资料及同期我国160个测站月降水资料,分析了热带地区100hPa东风与华北夏季降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从春季到夏季,东风强度与华北夏季降水具有显著而稳定的正相关关系。(2)弱东风年夏季,印度洋及印度次大陆表面温度均为正异常,然而赤道印度洋地区的正异常明显强于其南北两侧。海温异常的这一分布特征,一方面使得100hPa东风减弱;另一方面使得南亚地区海陆热力对比减弱,导致南亚夏季风偏弱,进而造成由该季风区向华北地区的水汽输送减少,华北地区干旱。 相似文献
106.
107.
1 Introduction According to recent researches, the North China Craton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e eastern block, western block and central zone (Zhao, 2001; Wilde et al., 2002). Paleoarchean continental blocks and zircon residuals have only been found in a few regions, such as Anshan, East Liaoning (Liu et al., 1992; Song et al., 1996; Wan et al., 2002, 2005), Caozhuang, East Hebei (Liu et al., 1992) and Xinyang, West Henan (Zheng et al., 2004), which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east… 相似文献
108.
隐伏在青藏高原中部的东西走向断裂的航磁异常场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8~2000年完成的青藏高原中西部航磁数据的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在青藏高原中部存在一个重要的隐伏断裂带(大致沿革吉北-改则南-错勤北-申扎北)。结合藏东位场分析结果,革吉北-改则南-错勤北-申扎北隐伏断裂可与嘉黎走滑断裂相连。沿该隐伏断裂发生的地震震源机制解显示,该断裂性质与嘉黎走滑断裂相同。因此,该隐伏断裂与位于藏东的嘉黎走滑断裂一起构成了位于高原中部的东西走向的巨型走滑断裂。这种推测得到了相关地质、地球物理证据和数值模拟结果的证实。此外,该巨型走滑断裂可能调节着青藏高原内部的应力分布,从而控制着高原内部的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109.
白云鄂博地区碱性正长岩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布于白云鄂博以东的碱性正长岩是华北地台北缘印支期富碱侵入岩北带的西延部分.这些碱性正长岩仅含徽量碱性暗色矿物,以稀土元素含量高、具明显的负铕异常、轻重稀土强烈分馏,以及较低的Sr、Nb、Y及Ba含量而与阴山地区(包括北带和南带)的碱性正长岩有明显区别,它们可能为低压(<1.5 GPa)条件下玄武质岩浆分异产物.大量的研究显示华北地台北缘中段包括阴山在印支期均已卷入造山运动中,从碱性正长岩带的分布、侵位机制及与造山花岗岩共存分析,该碱性正长岩应形成于造山后的伸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0.
亚洲—太平洋季风区的遥相关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亚洲—太平洋季风区各季风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对季风区甚至全球的气候变化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文中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重点分析和评述了在亚洲—太平洋季风区中4种季节内时间尺度的遥相关关系,清楚地揭示了印度夏季风、东亚夏季风和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1) 在亚洲季风爆发初期,印度夏季风的爆发相对于中国长江流域梅雨的开始存在相差大约两周的超前关系,形成从印度西南部经孟加拉湾到达中国长江流域及日本南部的遥相关型,即“南支”遥相关型。(2) 在季风盛行期间,长江流域降水明显受热带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影响,与西北太平洋夏季风降水呈反相关关系,即当季风减弱时,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偏多。(3) 与长江流域降水相反,华北雨季(7月第4候—8月第3候)则与西北太平洋夏季风降水呈正相关关系,当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强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偏东,副高西南侧的异常东南水汽输送在中国华北地区上空辐合,给该地区降水偏多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4) 华北夏季降水同时还与印度夏季风呈正相关关系,在夏季风盛行期间,形成由印度西北部经青藏高原到中国华北地区的西南—东北走向的遥相关型,即“北支”遥相关型。 上述4种遥相关关系,反映了亚洲夏季风季节北推过程中,印度夏季风、东亚夏季风和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子系统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