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69篇
  免费   999篇
  国内免费   1556篇
测绘学   79篇
大气科学   6570篇
地球物理   74篇
地质学   524篇
海洋学   148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32篇
自然地理   194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68篇
  2022年   226篇
  2021年   209篇
  2020年   181篇
  2019年   244篇
  2018年   152篇
  2017年   136篇
  2016年   127篇
  2015年   220篇
  2014年   321篇
  2013年   284篇
  2012年   282篇
  2011年   306篇
  2010年   271篇
  2009年   317篇
  2008年   314篇
  2007年   373篇
  2006年   323篇
  2005年   331篇
  2004年   284篇
  2003年   296篇
  2002年   265篇
  2001年   244篇
  2000年   213篇
  1999年   185篇
  1998年   167篇
  1997年   231篇
  1996年   201篇
  1995年   214篇
  1994年   169篇
  1993年   124篇
  1992年   102篇
  1991年   84篇
  1990年   71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921.
2003年淮河流域致洪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及其前兆信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分析研究了2003年夏季淮河流域致洪暴雨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前期和同期欧亚地区环流背景的逐日变化特征,重点分析了致洪暴雨过程发生前后乌山地区阻塞高压强度指数(UBHII)逐日变化特征及其对淮河流域致洪暴雨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年淮河流域持续性强暴雨过程均发生在鸟山阻塞高压强高峰后的减弱期,即在淮河流域发生持续性强暴雨过程之前乌山阻塞高压就发生了突变;同时发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并登陆后的,其北界的位置变化对淮河流域致洪暴雨过程的发生和持续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异常加强后的突然减弱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加强并西进登陆,是淮河流域地区发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两个重要前兆.  相似文献   
922.
对2004年鄂东一次台风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2004年8月13-15日鄂东8个自动气象站(武穴、黄梅、蕲春、浠水、英山、罗田、红安、麻城)的有关地面气象资料、高空天气图及T213产品等资料,采用天气学方法和物理量特征分析方法,对2004年第14号台风“云娜”带来的鄂东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云娜”台风是副热带高压西南侧的sE气流引导下西行影响鄂东的:(2)850hPa水汽通量散度负值较大区是鄂东“云娜”台风暴雨强降水区;(3)与西风带系统产生的暴雨相比,在这一台风暴雨期间与之后,涡度变化较为强烈。  相似文献   
923.
尹恒 《湖北气象》2005,24(2):18-20
根据20世纪后30年(1971~2000年)十堰市及其所属郧西、郧县、丹江口、竹溪、竹山、房县等6县(市)气象台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近30年该市暴雨、大暴雨与局部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作了探讨。结果表明:(1)十堰市暴雨、大暴雨及局部暴雨季节性特点明显,暴雨主要集中于6月下旬至8月上旬;(2)暴雨、大暴雨及局部暴雨的年代分布是中间多、两头少,呈现波浪型周期变化趋势;(3)暴雨存在一个西南-东北向雨带;(4)郧西和丹江口局部暴雨多,与秦岭山脉和大巴山脉东段间迎风面的地形抬升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24.
冯新  施望芝 《湖北气象》2005,24(3):21-24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及T213数值预报产品,对2005年4月30至5月1日发生在湖北省内的一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诊断分析,揭示了发生暴雨天气的环流形势、影响系统以及产生暴雨天气的水汽条件、热力条件和动力条件,并对产生暴雨的一些物理量及结构的特征值进行了剖析,加深了对此次暴雨发生机制的认识,同时对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做出初步的分析,为今后做精细化预报提供了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925.
湛江组结构性黏土区域微观结构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建华  汪稔  郑郧  韩健庄  陈晓东 《岩土力学》2013,34(7):1931-1936
形成于早更新世的湛江组地层广泛分布于雷州半岛地区,其最为典型的灰色黏土因具有强结构性,在实际工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岩土工程问题,为众多学者所关注。根据地层学研究结果,雷州半岛各区域的湛江组灰色黏土具有不同沉积环境。由于地质成因的差异,灰色黏土在不同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工程特性。工程实际中,灰色黏土工程特性的区域性,使得工程界及研究者对于该土层的工程力学效益更是难以掌握。利用X射线衍射试验及电镜扫描试验,研究了不同区域灰色黏土的矿物成分及含量、微结构等微观结构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沉积环境灰色黏土矿物成分及含量存在区域性差异,各矿物成分按照不同比例组合,形成的土体微结构区域特性明显。灰色黏土具有强结构性微观机制的揭示及区域差异性的分析,有利于对该层黏土的全面认知和利用。  相似文献   
926.
MCC转为带状MCSs过程中水平涡度的变化与暴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实况资料和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0年6月18—19日的一次MCC转带状MCSs的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结果表明:850 hPa西南涡和切变线的形成与维持是影响此次暴雨产生的中尺度系统,前期MCC的形成到成熟以低涡降水为主,后期的圆形MCC转为带状MCSs主要为切变线降水。在雨区附近,u、v的垂直切变所形成的强水平涡度造成的旋转,对应垂直环流的上升支可触发暴雨产生,垂直方向上u、v不同的分布可形成不同的垂直环流。低涡与切变线附近的水平涡度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导致暴雨形成的原因不同,低涡暴雨主要由v的垂直切变造成,切变线暴雨主要由u、v的垂直切变共同作用,本次过程中v的垂直切变构成了沿切变线的东西向雨带,u的垂直切变沿纬向的不均匀性引起的垂直运动与切变线上MCSs的生成、发展和多雨团的形成关系密切。低涡、切变线降水中心附近的正倾侧项(水平涡度向垂直正涡度转换)也有类似的差异,低涡的转换主要由?v/?p<0决定,切变线的转换主要由-?u/?p>0决定。水平涡度向垂直涡度的转换尺度较小,易在平均状态下被忽略。倾侧项主要有利于暴雨的加强,但对西南涡、切变线的发展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927.
针对2012年8月16~19日成都地区出现短时、局地暴雨、特大暴雨的异常强降水天气,利用常规气象资料、1°×1°NCEP再分析资料和客观物理量场、卫星云图等资料,对造成此次强降水主要集中在成都地区西部沿山一带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在有利的环流背景下,中小尺度系统发生发展和演变是这次暴雨产生的直接原因;中低层维持偏南气流,暖湿气流西进北抬,低空急流为这次暴雨提供了大量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中低空的水平风切变不仅为暴雨提供了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同时对水汽的水平辐合和垂直输送非常有利;另外,强对流云团的生成、移动与强降水的发生密切相连相关。  相似文献   
928.
2013年8月,年度最强台风“尤特”和12号热带风暴“潭美”接踵而至,贵港市辖区的桂平市和平南县的多个乡镇遭受了暴雨和特大暴雨的袭击。截至8月28日,全市共发生地质灾害405起,房屋倒塌、损毁684间。通过这次抗击最强台风战役,如何更有效地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减少人员伤广?近日,记者采访了贵港市国土资源局局长玉彤。  相似文献   
929.
《浙江国土资源》2013,(10):11-11
受台风“菲特”影响,宁波市普降大暴雨,部分特大暴雨,其中余姚全市过程面雨量500毫米,最大监测点水位达8t9毫米。面对百年一遇的降雨,宁波市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科学防御,及时果断落实各项应急措施;始终坚持群测群防,形成了共同防台救灾的强大合力,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30.
天气尺度扰动流场对区域暴雨的指示能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观测的大气流场可以物理分解为气候流场、行星尺度纬圈平均扰动流场和天气尺度扰动流场.低层大气的天气尺度扰动流场中的切变线、南方气旋、北方气旋、冷锋槽线、西南涡暖切变线、热带气旋、倒槽切变线、东风波切变线等对区域暴雨具有指示意义.扰动流场中的环流系统更适合天气分析的原理.中国的暴雨带多为扰动辐合线两侧气流对峙的结果.观测流场中,暴雨带出现在低空急流的左侧,是因为气候流场掩盖或削弱了天气尺度扰动流场的作用.对切变线暴雨,天气尺度扰动流场有99%的诊断能力,而原始流场只有66%的指示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