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97篇
  免费   1036篇
  国内免费   857篇
测绘学   1157篇
大气科学   1697篇
地球物理   1240篇
地质学   2554篇
海洋学   664篇
天文学   44篇
综合类   809篇
自然地理   2925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218篇
  2022年   311篇
  2021年   363篇
  2020年   269篇
  2019年   314篇
  2018年   225篇
  2017年   246篇
  2016年   249篇
  2015年   287篇
  2014年   644篇
  2013年   446篇
  2012年   491篇
  2011年   581篇
  2010年   489篇
  2009年   533篇
  2008年   538篇
  2007年   430篇
  2006年   407篇
  2005年   392篇
  2004年   388篇
  2003年   323篇
  2002年   307篇
  2001年   287篇
  2000年   269篇
  1999年   297篇
  1998年   242篇
  1997年   243篇
  1996年   239篇
  1995年   226篇
  1994年   156篇
  1993年   143篇
  1992年   111篇
  1991年   89篇
  1990年   85篇
  1989年   8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3篇
  1959年   6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7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932.
淮南煤田地热资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区域地质构造,岩浆发育及地层组合关系,本文探讨了淮南煤田的地热分布、成因及所属地热资源类型(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由本区地下热水水质、同位素等测试结果,笔者对地下热水的形成水源、在储热层中温度、循环深度及热水的开发利用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及计算。并结合区内简易及稳态测温孔反映出的地温梯度及热水点抽水钻孔的实际情况,初步评价了淮南煤田的基础地热资源量。  相似文献   
933.
Regional Fault Systems of Qaidam Basin and Adjacent Orogenic Belt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regional fault systems of Qaidam basin and ad-jacent orogenic belts.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seismic interpretation indicate that five regional fault sys-tans occurred in the Qaidam and adjacent nment.qin belts, controlling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Qaidam basin. These fault systems are: (1)north Qaidam-Qilian Mountain fault system; (2) south Qaidam-East Kunhm Mountain fault system;(3)Altun strike-slip fault system; (4) Elashan strike-slip fault system, and (5) Gansen-Xiaochaidan fault system.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fault systems controlled the orientation of the Qaidam basin,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secondary faults within the basin,the migration of depocenter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hydrocarbon accmnulation belt.  相似文献   
934.
阿尔泰造山带横跨中、俄、哈、蒙四国边界,是中亚造山带主要组成部分,发育大量的花岗岩等侵入体。本文研究总结这些岩体的时空演变、成因类型和构造环境,并探讨其增生造山和地壳生长意义。依据锆石年龄,这些岩体可大致分为早中古生代的470~440Ma(中晚奥陶世)和425~360Ma(晚志留世—晚泥盆世)、晚古生代的355~318Ma(早石炭世)和290~270Ma(早二叠世)以及早中生代245~190Ma(中晚三叠世—早侏罗世)3个阶段5个期次,其中425~360Ma花岗岩可进一步细分为425~390Ma和380~360Ma两个峰期。早中古生代(470~360Ma)花岗岩体分布广泛,主要为钙碱性I型,多具不同程度变形,其中470~440Ma岩体变形极强(片麻岩体)。它们为同造山俯冲增生产物,形成于活动陆缘俯冲(470~440Ma)、继续俯冲弧后盆地伸展(420~390Ma)到聚合碰撞(380~360Ma)的过程中。早石炭世岩体发育于造山带南部,为不变形圆形状或不规则状,具典型碱性花岗岩特征,为晚(后)造山产物。早二叠世岩体主要发育于阿尔泰造山带南部,少量分布于造山带内部,多为圆形,不变形,少量变形岩体集中在额尔齐斯构造带内,成因类型以I、A型为特点,伴生有大量基性岩脉(体),显示为后造山底侵伸展环境。早中生代岩体为不变形圆形或不规则状,具有高分异I型和S型花岗岩特征,伴有稀有金属矿产,具有板内环境特点。花岗岩体同位素填图显示,阿尔泰中部块体岩体具有较低的εNd(t)值和老的Nd同位素模式年龄(1~1.3Ga),暗示存在古老地壳基底;由北向南εNd(t)值增高,模式年龄变年轻,显示陆壳向南生长,其中水平和垂向生长率分别为18%~28%和7%~8%。中生代时期阿尔泰造山带保留水平增生结构,没有发生大规模构造块体垂向叠覆。阿尔泰造山带经历了古陆缘构造演化,奥陶纪—志留纪陆缘俯冲,泥盆纪陆弧及陆缘边缘裂解、弧后盆地形成,晚泥盆世最终洋盆闭合及早石炭世各块体拼合的演化过程。该研究表明增生造山带中同样存在构造演化的阶段性;中亚增生造山作用不仅具有弧前增生,而且还存在陆缘裂解再拼合作用。  相似文献   
935.
赣东北地区的区域成矿特征和成矿谱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东北地区位于扬子、华夏两大构造单元复合部位,中、新生代受到北北东向滨西太平洋构造--成矿域强烈叠加作用,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成矿期次多、成矿强度大、矿床类型多样。近年来区内找矿工作有了新突破,对内生金属矿床区域成矿规律的认识也有了新的进展。对照其大地构造单元笔者将赣东北地区划分成2个成矿带,7个成矿亚带,总结了4个主要成矿期,归纳出4大主要成矿系列,构建了区域矿床成矿谱系。  相似文献   
936.
随着地理信息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环境下矿集区预测方法的研究热潮也初现端倪.依据矿集区所包含的理论内涵(矿床密集区、潜力密集区的聚集内涵),提出了应用探索式空间分析法进行矿集区预测的设想,并以北至科克舍套,南至帕米尔高原,西至乌拉尔山,东至新疆边境的中亚区域为研究区,利用探索式空间分析方法从含矿潜力的确定及其空间分布模式的探索入手,对研究区铜矿集区进行了预测,初步圈定了乌拉尔、矿区阿尔泰、北滨巴尔喀什、斋桑、塔尔巴合台等17处铜矿集区.研究成果除包含了研究区已知矿集区外,还有7处新区,反映了探索式空间分析法在矿集区预测中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37.
钱建华 《地球科学进展》2007,22(11):1185-1190
将有限区域展宽网格方法应用于区域物理参数化大气模式中,来检验其模拟湿物理过程的能力。展宽网格模型旨在在一个大的有限空间区域中得到我们所关注的小区域的高分辨率。运用展宽网格模型对南美地区进行模拟的结果表明:当拥有充足的物理参数集时,模型模拟效果良好;并且,如果改进计算机功率,便可得到与始终保持高分辨率模拟具有可比性的输出结果。  相似文献   
938.
6年期间,在使用涕灭威的马铃薯种植区域,总共对4眼浅水监测井进行了19次采样,定期分析了这些样品中的涕灭威亚砜、涕灭威砜、硝酸盐和不常见的离子、pH值、EH、溶解性氧以及碱度。地下水中农药残留物的浓度与农药使用的次数和水位埋深、地下水补给的测量等几方面都有关。该浓度与补给的相关性说明了不饱和带的储藏量。最后一次使用农药后的第4年,由于这种储藏现象:水、土壤的条件;特别低的温度,抑制了活性物质的水解。  相似文献   
939.
渠芳  连承波  柴震瀚  任冠雄 《地质论评》2021,67(4):67050011-67050011
孔隙性砂岩中的变形带研究近年来取得长足进展,但有关单条变形带与簇状变形带如何区分和界定仍是一个较模糊的问题。本文以远安地堑上白垩统红花套组高孔砂岩中发育的剪切增强压实带和压实剪切带为例,对单条及簇状变形带的特征和区别做出系统分析。研究表明,虽然单条变形带的长度、宽度、错断位移、凸起高度等均明显小于簇状变形带,但是不同运动学成因的变形带宏观特征、微观结构不同,因此不能单纯以规模大小区分二者,需要结合带密度将簇状变形带与变形带列、网格构造等相区分,还需要结合其微观结构特征进行准确鉴定。单条及簇状剪切增强压实带特征类似,均不具核心碎裂带,颗粒主要为中等破碎,多表现为多个不连续分布的碎裂核。簇状剪切增强压实带内部的非均质性更强。单条压实剪切带具有核心碎裂带,依剪切力大小不同,其核心碎裂带内颗粒粉碎程度及边缘过渡带宽度不同,常伴随微小剪切缝痕迹。簇状压实剪切带在镜下可清晰识别出不同的核心碎裂带、带间区域及微小剪切缝,可见S—C组构和断续分布的滑动面。单条及簇状变形带的发育会不同程度地改变储层的物性并可能会对油气运移和开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40.
喜马拉雅山雪冰主要离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喜马拉雅山不同地区的3个雪坑和2个浅雪芯及东绒布冰川80.36 m冰芯的主要阴阳离子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主要离子浓度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非季风期各主要离子浓度以高值为主,夏季风期离子浓度以低值为主;但Cl-、Na 和K 等也表现出偶然的高浓度事件.东绒布冰川雪坑和达索普浅雪芯的Na 、K 和Cl-的浓度均远高于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卓奥友雪坑和Nun Kun浅雪芯的相应值,前者为后者的数倍,表明Na 、K 和Cl-的浓度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显著.喜马拉雅山南坡卓奥友雪坑的NH4 浓度远高于喜马拉雅山北坡各雪坑、浅雪芯的NH4 浓度,表明喜马拉雅山对NH4 的传播起到了显著的屏障作用,但喜马拉雅山对粉尘来源离子(如Ca2 和Mg2 等)的空间贡献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屏障.HYSPLIT_4模式模拟的空气轨迹图表明,喜马拉雅山地区冬春季的雪冰主要离子主要是来自南亚的塔尔沙漠以及西亚的干燥少雨的高原地区,或更遥远的北非撒哈拉沙漠,而并非通常认为的中亚和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