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45篇 |
免费 | 296篇 |
国内免费 | 46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0篇 |
大气科学 | 21篇 |
地球物理 | 177篇 |
地质学 | 1375篇 |
海洋学 | 117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101篇 |
自然地理 | 6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51篇 |
2022年 | 67篇 |
2021年 | 61篇 |
2020年 | 65篇 |
2019年 | 45篇 |
2018年 | 55篇 |
2017年 | 67篇 |
2016年 | 60篇 |
2015年 | 64篇 |
2014年 | 99篇 |
2013年 | 71篇 |
2012年 | 88篇 |
2011年 | 102篇 |
2010年 | 76篇 |
2009年 | 69篇 |
2008年 | 57篇 |
2007年 | 49篇 |
2006年 | 60篇 |
2005年 | 60篇 |
2004年 | 50篇 |
2003年 | 55篇 |
2002年 | 60篇 |
2001年 | 50篇 |
2000年 | 31篇 |
1999年 | 44篇 |
1998年 | 39篇 |
1997年 | 49篇 |
1996年 | 48篇 |
1995年 | 35篇 |
1994年 | 32篇 |
1993年 | 33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55年 | 2篇 |
194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介绍了时间域拉东正反变换的基本原理及该项技术在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以Ng和Perz的算法为基础,以开发地震勘探处理与解释系统为实例,解决了实验中遇到的拉东正变换时收敛精度、反变换数据无损还原和截断信号引起的能量扩散、低信噪比情况下的滤波等问题,进一步研究了改进算法在其他地形下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62.
63.
台湾高雄市多用途停车场基础开挖中,先后采用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扩孔式地锚,一种是瑞典的Soilex膨胀式地锚,另一种是保壮PCBAⅡ扩孔式地锚,由于前者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无法克服的涌水涌砂的现象,而被停止使用,本文介绍了这两种地锚的施工步骤,优缺点,以及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拉拨试验。 相似文献
64.
65.
根据勒让德函数理论的基本递推公式和基本性质,详细推导了在重力梯度调和分析中出现的一组特殊定积分的递推公式;并且指出,这组递推公式对于物理大地测量的调和分析理论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6.
浙西北前陆褶皱冲断带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浙西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P_2c)和大隆组(P_2d)以及下三叠统政棠组(T_1z)是一套深水相浊积岩建造;区域构造环境初步分析表明浙西北地区具被动大陆边缘沉积楔特征.下三叠统政棠组(T_1z)与二叠系协调变形,构造变形样式总体上以向北西逆冲的冲褶席(duplex)~1)和逆冲叠瓦扇为特征,由东南往西北构造变形样式依次出现复式冲褶席(multi-duplex)、背形堆垛(Antiformal stack)和叠瓦扇组合,其中褶皱样式依次出现大型紧闭平卧-斜卧褶皱、中尺度尖棱褶皱和具圆筒状转折端的开阔褶皱.断层变化则由断层面产状几乎水平的多重复杂冲褶席系到缓倾的顶板冲断层-底板冲断层组合样式到叠瓦扇冲断层,显示出构造变形强度自南东向北西递减的特点.上三叠统乌灶组(T_3w)为前陆磨拉石盆地建造,变形样式以宽缓褶皱和逆断层组合为主.构造样式的空间展布规律变形强度向北西衰减的构造极性沉积-大地构造分析,均表明在(T_1-T_3)期间及随后的后构造变形作用中,浙西北持续地经历了自南东向北西的强烈挤压变形. 相似文献
67.
68.
高层隔震建筑设计中隔震支座受拉问题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高层建筑由于高宽比相对较大,倾覆效应明显,当采用隔震技术时,有可能使隔震支座出现拉应力,而通常使用的叠层橡胶隔震支座抗拉能力不强。因此,隔震支座受拉问题成为隔震技术在高层建筑中推广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本文提出了避免隔震支座受拉的上部结构布置原则及隔震层优化设计方法,并对目前隔震支座拉应力计算方法提出了改进建议。本文的研究工作可为工程设计提供借鉴,为隔震设计相关规范的修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9.
本文对布设在华北克拉通三个陆块的199个宽频带台站记录的远震数据进行了接收函数计算.利用H-κ迭代方法获得了该区域基岩地区的地壳结构,平滑处理后作为背景结构模型中的基岩地区地壳结构;利用相邻算法对沉积层地区的接收函数进行了波形拟合计算,获得了沉积层结构,平滑后作为背景结构模型中的沉积层结构;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完善了研究区域的背景结构模型.以此模型为基础,对接收函数进行了CCP(Common Conversion Point,共转换点)叠加成像,获得了Moho面成像结果,对比沉积层的成像结果发现:西部陆块中鄂尔多斯块体东部地区地壳厚度较大,约为42 km,泊松比较低,小于0.24,为长英质含量较多的地壳层;位于中部陆块的山西地堑地壳厚度小于鄂尔多斯块体,且变化较大,西侧地壳厚度约为40 km,东侧重力梯度带附近地壳厚度迅速减薄至36 km左右,张家口-怀来-大同一带出现了地壳的局部抬升,地壳厚度等值线基本以北北东方向为主,与构造带方向基本一致,地堑内泊松比约为0.26~0.28,前人对此区域的层析成像研究结果表明太行山隆起和阴山隆起存在壳内低速层,推测为地壳部分熔融以及上地幔物质上涌造成的;东部陆块中渤海湾盆地的地壳厚度较薄,约为32 km,部分地区小于30 km,其中冀中坳陷带地壳厚度最薄,约为28 km,沉积层基底分布与Moho面分布呈镜像对称趋势,沉积层较厚地区的地壳较薄,推测东部陆块在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下,存在北西-南东向的拉张作用,使其内发育了大量断陷盆地.
相似文献70.
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分析平台,对钢纤维、聚丙烯纤维等混杂纤维混凝土(HFRHSC)试件在强动载作用下力学相响应进行了仿真分析,主要针对混杂纤维混凝土的霍普金森压杆冲击试验过程进行数值仿真。采用了HJC(Holmquist-Johnson-Cook)破坏模型,针对混凝土材料冲击损伤破坏的本构模型来计算动态冲击作用下混凝土材料的变形问题。表明了试件内部应力趋于均匀前,经历初始状态的应力震荡;相同的冲击速度下,HFRHSC试件各个时刻的破坏程度轻于没有参加任何纤维的的基本混凝土试件,基本验证了混杂纤维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改良效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