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2篇
  免费   302篇
  国内免费   557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90篇
地质学   1171篇
海洋学   306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岩浆洋分异与月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岩浆洋慨念最初的由来,具体阐述了月浆洋冷却结晶形成斜长岩月壳的过程。根据行星演化、核一幔分异及地球化学方面等方面提供的证据,论证了岩浆洋是行星早期演化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已有的岩浆洋结晶模型都认为岩浆洋中的岩浆在成分上是均一的。根据目前实验火成岩石学方面的进展,认为这个前提不存在,提出了月浆洋Sorer分异的一个新假说。此模型为今后研究岩浆洋分异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72.
西秦岭勉略带陆内构造变形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陈虹  胡健民  武国利  高卫 《岩石学报》2010,26(4):1277-1288
秦岭造山带勉略缝合带是古特提斯洋盆向北俯冲形成的华北与华南最后拼接带。这个主缝合带俯冲-碰撞过程中以由北向南的一系列韧性逆冲推覆构造为特征,形成由前泥盆系、泥盆-石炭系和蛇绿混杂岩等不同构造岩片叠置的复杂构造带,碰撞时代从245Ma一直延续到230Ma左右。最近,作者对勉略缝合带内发育的韧性和脆性左行走滑剪切变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顺造山带的左行韧性走滑剪切变形带的变形时代为223±2Ma,与碰撞后花岗岩所确定的碰撞后构造环境的起始时间(225Ma)一致,显示这些韧性走滑剪切变形带是勉略带陆内变形初期变形产物。亦即华北、扬子大陆碰撞之后很快就转入陆内变形阶段,并且是以顺造山带的侧向走滑位移为主要变形方式。勉略带内顺造山带的脆性左行走滑断层的发育,表明这种顺造山带的侧向位移过程从深部到地壳浅层是一致的。因此,大陆碰撞在直接碰撞之后很快转变为顺造山带的侧向走滑位移为主的陆内变形,这种位移可能表现为两个大陆碰撞后的相对走滑,或是碰撞带中强烈变形部分顺造山带的侧向挤出,从而消减了正向碰撞所造成的地壳缩短和增厚。  相似文献   
973.
吕崧  颜丹平  王焰  高剑峰  漆亮 《岩石学报》2010,26(6):1889-1901
对侵位于康县断层南侧青川-平武断层北侧碧口地块中的麻山和木皮岩体进行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研究。锆石LA-ICP-MSU-Pb年龄分析表明木皮岩体的形成时代为226±2Ma。麻山和木皮岩体分别由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岩石为过铝质,主量元素特征为SiO2≥56%,Al2O3≥15%和MgO3%。岩石具有较高的Sr(578×10-6~1146×10-6)和较低的Yb(0.4×10-6~0.9×10-6)含量,Sr/Y比值介于69~139之间。岩石显示右倾的REE配分型式和弱的负Eu异常,(La/Yb)N比值为12~36。这些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麻山和木皮岩体可能主要是由埃达克质岩石组成。岩石较高的ISr(0.706~0.705)和较低的εNd值(-6.5~-9.4)表明这些埃达克质岩石可能是加厚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结果。麻山和木皮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年龄与勉-略缝合带北侧光头山等岩体一致,表明这些岩体可能代表了秦岭造山带南部晚三叠世造山加厚地壳条件下的产物,因此碧口地块可能属于南秦岭造山带,并推测麻山和木皮岩体及所在的碧口地块可能是印支期加厚的下地壳韧性流壳层向SW方向斜向挤出的结果。  相似文献   
974.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是一条横贯青藏高原中部的重要构造带,在该带西段的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带中发现了一套以滨浅海相为特征,以碎屑岩为主夹少量碳酸盐岩的沉积,将其划归为晚侏罗纪早白垩纪沙木罗组,以角度不整合覆盖于早中侏罗纪木嘎岗日群之上。该不整合面和沙木罗组的发现为班公湖怒江海(洋)盆地的闭合、结合带两侧的板块对接和消亡的时限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对研究中特提斯洋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75.
本文主要基于对实验岩石学成果的简要评述,讨论与洋俯冲作用有关的两类典型的火成岩类:楔形地幔在含水条件下橄榄岩局部熔融产生的高镁安山岩/闪长岩类(HMA)和俯冲洋壳局部熔融岩浆与地幔楔相互作用产生的镁安山岩/闪长岩类(MA)。提出:(1)识别HMA和MA必须同时运用两套参数系统:SiO2-MgO系统和SiO2-FeO/MgO系统;(2)区别HMA和MA是在它们均符合LF-CA(低Fe钙碱趋势)特征条件下,再用SiO2-MgO系统进一步加以鉴别;(3)识别HMA和MA的方法,或用在给定SiO2时,MgO和FeO/MgO的具体数值,或用图解法。  相似文献   
976.
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区域构造演化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北地区主要由东部佳木斯地块、中部兴安—松嫩地块和西部额尔古纳地块构成,各地块之间主要构造带拼合时代的研究表明,晚古生代之前各地块之间已经完成拼合,形成了统一的佳—蒙地块。晚古生代开始东北地区进入统一的盖层演化阶段,在佳—蒙地块南缘发育了晚古生代具有大陆边缘沉积特征的盖层建造。晚古生代早期佳—蒙地块南缘为活动陆缘,在~320Ma向北的俯冲过程中古亚洲洋板块发生断离,形成火山弧,同时导致其北侧"贺根山"弧后洋的拉开,持续的向北俯冲导致弧-陆碰撞,并于~280Ma贺根山洋已经完全闭合。佳—蒙地块南缘开始由活动陆缘向被动陆缘环境转化,最后在晚二叠世末期古亚洲洋完全闭合转入内陆环境。  相似文献   
977.
黑龙江杂岩主要由蓝闪石片岩构成,蓝闪石片岩主要包括绿帘石、绿泥石、钠长石、钠质角闪石、多硅白云母和石英以及为数不多的榍石、钛铁矿和黑硬绿泥石。其中,钠质角闪石包括蓝闪石和镁质钠闪石。变质条件的压力(P)温度(T)评价条件为400-425℃和0.69-0.86 MPa,对应岩相为绿帘蓝闪石片岩相。黑龙江杂岩蓝闪石片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原岩是可与洋岛型(OIB)玄武岩和一些洋中脊型(E-MORB)玄武岩相对比的大洋玄武岩,这说明黑龙江杂岩蓝闪石片岩的玄武岩原岩是在海底山或者在大洋隆起条件下由富集源形成的;具有洋岛型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变质玄武岩以及富锰的变质燧石、大理石、变质硬砂岩和蛇绿岩鳞片的加入证明黑龙江杂岩是消减—增生杂岩,它含有变形洋壳的碎块和在被改造的前震旦纪佳木斯岩体西边缘上形成于侏罗纪的增生楔岩石;黑龙江杂岩在原岩成分上可与活动大陆边缘许多增生的杂岩相当。  相似文献   
978.
高建阳 《福建地质》2010,29(3):224-231
以遥感地质方法为主导,结合运用地质矿产、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等多元地学数据,对泗洋铅锌矿点成矿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建立遥感信息找矿标志,并通过顶宅银矿点的验证,最后以该标志圈定了3处找矿有利地段,为泗洋—凤迹晚侏罗世火山喷发盆地的找矿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79.
泰国北部清迈带洋岛型火山岩常被下石炭统及上二叠统浅水碳酸盐岩覆盖,主要岩石类型有夏威夷岩和钾质粗面玄武岩。以碱性系列为主,极个别亚碱性。主要化学成分以高TiO2、高P2O5和中K2O为特征;稀土元素强烈的轻稀土富集右倾斜型;微量元素模式呈K-Ti上隆富集型;多种成分投图落于洋岛玄武岩区及碱性玄武岩区,属于洋岛型火山岩。与中国云南德钦、耿马(昌宁-孟连带)洋岛玄武岩类似,它们是清迈带古特提斯洋壳的极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80.
福建建瓯八外洋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仟同 《福建地质》2004,23(4):178-185
建瓯八外洋地区位于福建省重要的铜、铅、锌、金、银成矿远景区内,具良好的找矿前景。通过综合归纳矿区已有的地质资料,系统地阐述了八外洋铅锌矿区的地质和矿床特征,并通过区内及其外围宏观和微观信息的研究与对比,认为该矿床成因类型为海底火山喷发一沉积变质(热液改造)块状硫化物型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