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00篇 |
免费 | 1736篇 |
国内免费 | 209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69篇 |
大气科学 | 926篇 |
地球物理 | 2208篇 |
地质学 | 5099篇 |
海洋学 | 680篇 |
天文学 | 106篇 |
综合类 | 551篇 |
自然地理 | 58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7篇 |
2023年 | 344篇 |
2022年 | 393篇 |
2021年 | 353篇 |
2020年 | 351篇 |
2019年 | 384篇 |
2018年 | 320篇 |
2017年 | 330篇 |
2016年 | 299篇 |
2015年 | 347篇 |
2014年 | 491篇 |
2013年 | 371篇 |
2012年 | 443篇 |
2011年 | 407篇 |
2010年 | 416篇 |
2009年 | 394篇 |
2008年 | 369篇 |
2007年 | 398篇 |
2006年 | 374篇 |
2005年 | 311篇 |
2004年 | 314篇 |
2003年 | 324篇 |
2002年 | 334篇 |
2001年 | 327篇 |
2000年 | 261篇 |
1999年 | 242篇 |
1998年 | 231篇 |
1997年 | 224篇 |
1996年 | 229篇 |
1995年 | 214篇 |
1994年 | 220篇 |
1993年 | 176篇 |
1992年 | 200篇 |
1991年 | 178篇 |
1990年 | 148篇 |
1989年 | 99篇 |
1988年 | 31篇 |
1987年 | 32篇 |
1986年 | 26篇 |
1985年 | 27篇 |
1984年 | 21篇 |
1983年 | 19篇 |
1982年 | 20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25篇 |
1979年 | 10篇 |
1977年 | 10篇 |
1976年 | 8篇 |
1965年 | 7篇 |
1954年 | 1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峪金矿床是小秦岭金矿带内一大型金矿床,属韧—脆性叠加剪切带石英脉型金矿,构造是其首要控矿因素。早期韧性剪切带只对矿脉起宏观控制作用。晚期的脆性断裂为含金石英脉的直接控矿构造。成矿期脆性断裂的多次继承性活动分别控制了热液期4个成矿阶段。脆性断裂形成的空间形态对矿体形态产状具控制作用。有利的矿化富集部位为:①显示压扭性质的近东西向断裂沿走向产状变化处,沿倾向由陡变缓处,断裂面的凹凸转变处;②断裂分支复合部位;③成矿期断裂多次脉动的启张部位;④成矿期断裂构造继承性活动强的部位等。在构造控矿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前人部分研究成果。构建了该矿床构造控矿模式。 相似文献
952.
卫东庄韧性剪切带位于库鲁克塔格地区辛格尔大断裂以北,大地构造位于塔里木构造北缘活动带之南天山古生代陆缘盆地东段(图1).受塔里木构造运动的影响u, 在辛格尔大断裂两侧,不同时代地层构造变形强烈,构造样式复杂.本文主要以该断裂北侧卫东庄韧性剪切带Ⅳ、Ⅴ、ⅩⅦ号剖面的岩石学、地质学资料为基础,研究其运动学特征并探讨东天山地区塔里木北缘活动带,构造变形性质及运动规律.卫东庄韧性剪切带呈狭长带状,EW向分布,长约30 km,东段宽3.0 km,中段宽4.0 km,西段宽2.0 km.主要由下元古界阿牙克托格拉克岩组(Pt1aa.)、大树沟片麻杂岩(Pt1Dsc… 相似文献
953.
954.
955.
为解释横向载荷作用下刚性桩的失稳机理,针对桩头自由的刚性桩做了一系列横向加载试验。基础土为粉质粘土,含水量介于9.85 %~13.85 %之间。由载荷-位移全过程曲线发现,刚性桩在横向载荷达到一定值时会失稳;由试验录像及土体剖面发现,由于土体的软化破坏,在桩后土体内会出现贯穿的局部破坏并形成一楔体,同时在土面伴随一不完全的椭圆形鼓包及一条平行于加载方向的拉伸裂缝,而在桩前土中,由于桩的挤压会形成一条侵彻沟。分析认为,对大位移刚性桩桩后土体的破坏是桩失稳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56.
957.
地域分异是地球表层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地段之间的相互分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差异。为了研究不同区位土壤侵蚀问题,从土壤生态景观及系统论出发,运用地质学、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环境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研究湖北省土壤侵蚀景观空间格局及其驱动因子,使土壤侵蚀问题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湖北省土壤侵蚀景观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区,为一不对称的断块一环组合,土壤流呈现向长江、江汉盆地中心轴带辐聚、单流向特点。景观空间异质性形成的首要驱动因子是大地构造背景,以房县一襄樊一广济断裂带为界,南北两侧地壳物质组成和构造发展史存在较明显的差异,现代气候带、降雨量、温热程度及土地利用等差异,造成了湖北省区域土壤地理、土壤生态的分异,形成湖北省土壤生态带、区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区的宏观格局;其次大兴安岭一武陵山深部构造陡变带两侧新构造运动强度差异、大别造山带构造强烈隆升,导致土壤侵蚀强度的西强东弱、南北强中间弱的态势;成土母岩差异性决定了土壤可蚀性的多变;空间上“土壤侵蚀内城区”分布在湖北省的周边地区,经济贫困、管理落后,这一地区的经济水平与水土流失间形成“自反馈作用”,这一现象在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中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58.
红砂岩高陡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充分利用边坡失稳前自身抗滑能力进行高陡边坡治理,结合工程实例,提出了主动性公路边坡治理的思路。分别利用极限平衡法和有限元数值法,综合考虑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对红砂岩高陡边坡进行了全面的稳定性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经济合理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959.
960.
震前卫星热红外环形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包括两部分内容:①描述了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Ms 7.0级地震,震前几天的卫星热红外图像呈现圆形,它的NNW、NW、SN、及NE向的热旋扭面往S收敛.该地震地表破裂由一系列张扭性裂缝组成,呈左旋左列,水平位错不明显,垂直断距数厘米.垂直力对构造变动的作用较为明显;而丽江地震震源机制解破裂面II的走向NNE6o,倾向W,倾角44o,P 轴方位为NNE3o、仰角75o,近于直立,综合热旋扭面展布、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及震源机制解,得出该旋扭椭圆为地幔外侧右旋上涌所造成;②菲律宾萨马岛Ms7.0~7.5强震群及青海共和Ms7.0地震前热应力环椭圆的推进路径.根据这一特征得出交变潮汐力的地球动力学解释.卫星热红外图像震前应力热场的方法是临震预测地震的有效方法,卫星热红外技术辅以震源机制解和地表破裂带力学分析是研究地球动力学有力工具.地球自转速度变化,交变潮汐力和地幔旋扭上涌力是地球动力学的主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