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9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109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流花11-1油田礁灰岩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结合流花11-1油田的岩芯、测井、地震、开发动态等资料总结了礁灰岩油藏沉积、成岩及构造等因素造成的储层非均质特征,引入的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可更快速、直观地揭示了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分析了控制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根据储层非均质性的综合研究成果,指出了剩余油潜力区;在潜力区部署的侧钻井生产情况较好,研究成果得到了验证.该研究思路对类似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的表征与剩余油分布的预测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2.
套管井剩余油饱和度监测技术是研究剩余油分布最重要的测井方法.针对研究区块中-低孔隙度、中-低渗透率、高矿化度地层水的油藏特点与饱和度监测的现状,对比研究了现有监测技术与仪器装备的性能指标,同时考虑脉冲中子、非弹性散射与地层中元素的相互作用的特性,提出了适用于这种不同油藏地质特点的剩余油饱和度监测系列优化方案.针对某区块编制了整体监测方案,并且对监测资料进行精细处理与解释.多口井实施和应用表明,该方案与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3.
厚油层内部夹层特征及在剩余油挖潜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岩芯、测井、分析化验和生产动态等资料为基础,通过静态和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厚油层内部夹层类型、成因和展布特征,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及其在挖潜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濮凹陷厚油层的夹层类型主要有泥质、物性和钙质夹层三类,以泥质夹层为主,前两者属沉积成因,而钙质类层主要属成岩成因。从厚油层内部夹层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可将其分为层状连续分布夹层、片状不稳定分布夹层和不规则冲刷-充填夹层3种。统计结果表明:横向延展非常稳定且井间对比性较强的夹层数量约占30%,而横向延展稳定性较差且连片程度不高,具空间随机性分布特征的夹层数量约占70%。夹层空间分布特征与注采配置方式共同控制了厚油层内部的不同剩余油分布模式,对夹层的深入研究有效提高了对厚油层内部剩余油的认识精度。从不同空间分布夹层所控制的剩余油分布特征出发,采用水平井、井网整体调整、补孔等方法和措施可获得较好的挖潜效果。  相似文献   
24.
济阳坳陷孤东油田曲流河河道储集层构型三维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济阳坳陷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上段为典型的曲流河沉积,其中Ng522单层发育2个大型点坝砂体,在系统的点坝砂体构型表征的基础上,探索了储集层构型界面的几何建模方法,将构型界面模型嵌入到基于三维结构化网格体的相模型中,建立了研究区26-295井区真正意义上的、更符合地下实际的三维储集层构型模型,再现了成因微相内部构型单元及界面的空间分布特征,满足了三维油藏数值模拟的需要。点坝内部的侧积层向废弃河道方向倾斜,延伸到距点坝顶三分之二的位置,点坝砂体表现为“半连通体”特征。建立了点坝内部剩余油分布模式,并指出挖潜措施。该方法在研究区应用效果较好,并可以推广到其他相似油田,这对丰富储集层地质学理论及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5.
本文以濮城油田沙二上2+3砂层组为例,分析了末端扇储层的沉积特征,建立了末端扇沉积模式,确定了剩余油分布.末端扇储层分为近端亚相、中部亚相和远端亚相,中部亚相的分流河道微相是主要储集砂体.剩余油平面上主要集中在分流河道侧翼过渡区及近水道漫溢、远水道漫溢和分散的井网难控制的小透境体中,垂向上集中在正韵律顶部和反韵律底部等物性差的地方.二砂组主要富集在S23、S24小层的近气顶区,三砂组主要富集在S34、S35小层的濮53、文17断块构造高部位及注采不完善的地区.  相似文献   
26.
徐春华  范小秦  邓强 《江苏地质》2013,37(2):193-202
油藏已开发区测井二次解释的目的是油藏精细描述、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础.以克拉玛依油田五3中区三叠系克下组油藏砂砾岩储层解释为例,探讨了测井二次解释几个关键参数的选择和取舍,认为已开发油藏由于有了更多的后期生产井产出资料,可以对油、水层的认识更准确,测井二次解释参数的取舍才会更为合理,对油藏储层的认识会更可靠,对储层的性征剖析更深入.因此可以获得更准确的储量数据.  相似文献   
27.
基于流动单元的储层评价及剩余油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自然分段结合聚类分析的方法,在该区识别出4类流动单元,并以短期旋回为单位,对各类流动单元进行了平面分布预测,按流动单元的平面结构特征将短期旋回分为4类.采用概念模拟、定性分析和定量模拟的方法对剩余油进行了研究,表明储层流动单元结构对剩余油的控制明显,处于一类、二类短期旋回中的大面积连续分布的E,G型流动单元大多水淹,而在以F型为主的三类短期旋回中不被控制的小型孤立的G型流动单元及大面积分布的F型流动单元成为剩余油富集部位,针对此,开发调整策略应加强小规模E,G型流动单元的完善,加大三类短期旋回的动用力度,封堵一类短期旋回.这一策略明显改善了油田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8.
三维地质建模及数值模拟技术在油藏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鄂尔多斯盆地油坊庄油田定31井区侏罗纪延长组长1油藏三维精细地质模型的建立,对该区油田地质储量、采油量、含水率和压力等进行了数值历史拟合,摸清该区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构造高部位、沉积主河道注水未波及部位、生产井泄油半径之外和生产井未补孔部位.针对该区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制定了新钻调整井和老井侧钻、注采井网完善、采油工艺挖潜3种方法进行开发方案调整,并对调整后的开发技术指标进行了数值模拟预测.  相似文献   
29.
应用储层流动单元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田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斌  陈建文 《地学前缘》2000,7(4):403-410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应用储层流动单元进行油气储层评价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受到了石油工作者的广泛重视。文中以辽河油田欢26断块为例,应用储层液动单元,在沉积微相分析的基础上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分布特征,密闭取心井岩芯分析资料表明剩余油饱和度与储层流动单元间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利用流动单元流动带指标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沉积微相内部对应着多个流动单元类型的组合,不同的沉积微相其流动单元组合形式也不同,表现出的渗流能力亦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从而为表征流体渗流的平面差异性和评价剩余油分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欢26块剩余油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的构造较高部位,在本研究成果指导下,4口井6个月累计增产原油4556t,取得了良好的地质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0.
双河油田储层渗流单元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陈程  孙义梅  黄翔 《现代地质》2000,14(4):440-444
双河油田已进入开发后期 ,为了精确预测层内潜力分布状况 ,解剖更小级别的储层非均质单元的分布 ,提出了储层渗流单元分析法。研究表明 ,双河油田储层可划分出 4种渗流单元类型 ,渗流单元与成因砂体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 ,平面上渗流单元分布很复杂 ,表现为极强的非均质性。储层渗流单元模型可应用于数值模拟网格划分和定性预测剩余油的分布 ,从而大大提高剩余油分布预测的精度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