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9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107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欢庆  胡永乐  闫林  童敏 《地球学报》2010,31(6):875-884
从流动单元的概念入手, 结合自身实践, 详细介绍了目前流动单元研究中所使用的沉积学和层序地层、聚类分析、地质建模、物理实验、测井或地震等地球物理方法以及其它多种研究方法, 并简要评述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同时分析了目前流动单元研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流动单元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2.
河南双河油田Ⅳ1-3层系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洪辉 《矿物岩石》2000,20(2):74-78
双河油田Ⅳ1-3层系储层属于河控扇三角洲沉积,1997年底,该油田综合含水已高达91.79%,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地下油水分布十分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十分严重。储层地质、构造特征等对剩余油的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从整个层系看来前缘席状沙微相始终控制着剩余油储量,应作为挖潜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33.
具有较大边底水的中等厚度的普通稠油油藏,长期以来利用直井开发,效果不佳。在高油价的有利条件下,针对该类油藏,提出了利用水平井挖潜,以孤岛中二北北部Ng5稠油区块为例,建立实际参数的概念模型,分不渗透隔层和无隔层两种类型,对水平井的开发方式、最小有效厚度、水平井垂向位置、排液量、井距及水平段长度进行了优化,给出了对应两种类型的水平井技术界限,现场实施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34.
针对当前陆相储层深度开发油藏剩余油分布零散,控制因素多,研究难度大等问题,提出一种单层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利用构造、储层非均质性、井网布局、水驱动态等4项剩余油控制因素建立模糊数学模型,根据生产井的单层开发动态资料、新井电测解释资料以及动态监测资料,定量给出各控制因素对剩余油的隶属度,通过模糊运算,求出油藏中各井点单层的剩余油。方法用于胜坨油田一区注聚先导区11层,建立的剩余油综合评价指数分布模型立足于油藏开发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为油藏的开发和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5.
断层是剩余油的重要富存区,地震精细刻画断层对于高效挖潜剩余油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断层识别方法精度低、不确定性大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优势”频率数据体的相干-倾角-方位角三属性融合断层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匹配追踪频谱分解对地震数据进行分频处理,获取有利于断层刻画的“优势频率”;再以地震“子体”为运算对象,在免受噪声影响的情况下,从优势频率单频数据体中获取相干、倾角和方位角属性;基于HIS(Hue-Intensity-Saturation)变换融合不同属性后,最终实现断层高精度识别.理论模型测试表明,优势频率可以突出断距3 m以上断层反射特征,有效避免岩性边界响应特征干扰断层识别,降低了识别结果的不确定性.该技术应用于L油田,首次发现其优势频率为低频端25 Hz,实现了L油田断裂体系重建,指导该油田发现两个断层剩余油富集区、部署两口沿断面大位移定向井,取得了显著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