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77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孙启梦  张素萍 《海洋科学》2021,45(1):139-145
蟹守螺总科(Cerithioidea)是一群古老、极度多样化的腹足类,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至温带的水域中,是腹足类生态和进化研究中重要的关键群体。目前蟹守螺总科动物整体上属于了解较少的类群,其定义也一直在修订中。随着贝类学研究理念的进步与技术手段的发展,蟹守螺总科的分类学与系统发育学研究等有了较大进展,但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文中对该总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92.
近来的研究表明,一些所谓的环球或环极地分布的广布种实际上包含着一些局限性分布的隐存种,物种多样性可能被低估。本文采用形态学和DNA条形码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印度洋和西北太平洋海域的龟螺属(Cavolinia)和小龟螺属(Diacavolinia)的种类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和物种鉴定。结果表明,线粒体16S rRNA基因数据不支持小龟螺属形态种的划分,分布于西北太平洋的D. grayi、D. vanutrechti、D. pacifica、D. elegans、D. angulosa等多个形态种可能属同一个种,即长吻小龟螺(D. longirostris)。COI基因数据也不支持钩龟螺(C. uncinata)亚种和变形的划分。许多形态特征不能作为种或种下分类单元的区分依据。钩龟螺、球龟螺(C. globulosa)和长吻小龟螺在COI系统树中均形成2个地理支系,其内部可能存在隐存种。西北太平洋海域长吻小龟螺的核基因组中存在线粒体假基因,对DNA条形码分析产生严重干扰。  相似文献   
93.
根据2012—2013年秋、春两个航次在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探捕调查数据,系统整理了调查海域鱼类物种组成并分析其季节更替,通过计算调查海域鱼类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类阶元包含指数(TINCLi)以及分类学多样性指数(Δ~+和∧~+),初步探讨了该海域鱼类分类多样性现状。结果显示,调查海域鱼类共有27目104科206属340种,其中鲈形目种类数目占绝对优势。当采用IRI≥500标准定义优势种时,秋季优势种有2种,春季有4种,不同季节鱼类优势种存在差异,并且主要鱼种的季节更替现象明显。分类阶元包含指数分析结果显示,鱼类物种组成中,目、科、属各分类阶元包含各低级分类阶元的平均数目分别为(3.85、7.63、12.59),(1.98、3.27)和(1.65)。调查海域Δ~+值和∧~+值分别为66.3和100.2,其中Δ~+值高于大亚湾(62.2)和北部湾(63.5),最接近于东海陆架区(65.7)。研究结果显示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鱼类分类多样性目前并未发生显著变化,但仍应关注人类活动对该海域鱼类多样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
黄渤海区蛾螺的齿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田莹  张素萍  常亚青 《海洋科学》2009,33(10):54-58
采用电子显微镜对黄渤海区野外调查采集的蛾螺科Buccinidae 6个种,分别是香螺Neptunea arthriti-ca cumingii、略胀管蛾螺 Siphonalia subdilatata、皮氏蛾螺 Volutharpa ampullaceal、水泡蛾螺Buccinumpemphigum、黄海蛾螺 Buccinium yokomaruae、褶纺锤螺 Plicifusus sp.的齿舌进行了解剖,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6个种的齿式均为1·1·1.以往曾有报道蛾螺科的齿舌"中央齿具有3~7个齿尖",而本研究发现了蛾螺科的褶纺锤螺,其中央齿齿尖数目有8枚.同时发现,黄渤海区蛾螺的侧齿数目有的是不对称的.本研究可为蛾螺科的分类学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5.
许多可归为疑源类Ammonidium Lister 1970的种被前人划为Multiplicisphaeridium Staplin,1961、Baltisphaeridium Eisenack 1958 ex Eisenack 1959及其他相似属,在某种程度上缩小了其原有定义范围. 报道了采自新疆西准噶尔洪古勒楞组下段保存良好的Ammonidiumloriferum、A. sprucegrovense,通过相关文献引证对比,并结合剖面部分该属标本化石,对Ammonidium属征作了修订.根据新属征特点,将Caiacorymbifer Tappan and Loeblich, 1971,Gracilisphaeridium Eisenack and Cramer, 1973,Naevisphaeridium Wicander, 1974, Puteoscortum Wicander and Loeblich, 1977,Craterisphaeridium Deunff, 1981, Pertusisphaeridium Turner,1986和Martinsphaeridium Sarjeant and Vavrdová,1997等相似属纳入Ammonidium属的晚出异名.Ammonidium sprucegrovense var. polyankistrum Wicander and Loeblich, 1977由种级降为了变种级.建立1个新种:Ammonidium levigatum n. sp.,前人报道的部分标本被误归为A.loriferum或A. sprucegrovense.新种Ammonidium levigatum n. sp.在全球晚泥盆世古大陆边缘具有全球分布特征,是识别晚泥盆世疑源类的标准化石之一.   相似文献   
96.
中国海洋底栖生物学发展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底栖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底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海洋底栖生物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取得的许多研究进展和成果,但学科目前发展仍存在很多不足。总体而言,研究力量相对薄弱和分散,仍为相对弱势的一个学科,需成立专门的底栖生物学组织机构(分会),构建一个学科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整合业内的研究力量和资源,促进我国底栖生物学的研究与发展。本文分析了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阐述了海洋底栖生物学分会在学科发展中的作用,并就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7.
鲥鱼体长而侧扁,鳞大而薄。常见个体重1~1.5千克,最大者重3.5~4千克。吻尖,口大,口裂斜而上翘。体背暗绿,腹面银白。鲥鱼是江海洄游鱼类,平时栖息于海洋,生殖期溯河而上,在江河中、下游产卵。它们的食物主要是浮游生物。鲥鱼丰腴肥硕,合脂量高,几乎居鱼类之首。在分类学上,鲥鱼属鲱形目、鲱科、鲥属。  相似文献   
98.
利用扫描电镜对13种荔枝螺属种类的齿舌形态进行观察,发现本属齿舌式均为0:1:1:1:0。齿舌中央齿尖锐突出与本属物种均为肉食性相符。各物种齿舌中央齿基部均较宽,具1枚中央齿中间齿,2枚中央齿侧齿。中央齿上布满侧生小齿,大部分为中央齿侧齿内小齿和侧齿外小齿,同种不同个体的小齿形态、数目存在差异,侧生小齿具有不对称性和可变性,因此在对本属种类分类时中央齿小齿仅可作为部分参考依据。本属种类的中央齿缘齿有较大的区别,红豆荔枝螺和刺荔枝螺不具中央齿缘齿,其余11种具有明显的中央齿缘齿,因此齿舌的分叉类型也分两种,红豆荔枝螺和刺荔枝螺为较原始不具中央齿缘齿的三分叉型,其余11种为两端分叉型。通过齿舌形态的分析,结合比较外部形态和分子系统发育,认为红豆荔枝螺和刺荔枝螺与其余11种之间已达到属间关系,建议将红豆荔枝螺和刺荔枝螺归为红螺亚科的Mancinella属。  相似文献   
99.
我国沙区6种蒿属植物的种子微形态特征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马骥  李俊祯  孔红 《中国沙漠》2002,22(6):586-590
应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我国沙区6种蒿属植物的种子微形态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其种子微形态特征在组间有一定分类学价值,近缘组和近缘种的种子微形态结构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其种子体积小、重量轻、种皮富含胶质、表面纹饰呈凹凸不平的沟槽状,有利于在沙区的传播与萌发.  相似文献   
100.
报道 6种产自大连沿海的蓝藻植物 ,分别为栖石隐杆藻 Aphanothece saxicola Naeg.、色合藻 Chroothece littorinae Tseng et Hua、附钙管鞘藻 H ormathonema ep ilithicum Ercegovic、短丝颤藻 Oscillatoria brevis Kuetzing、丰裕颤藻 Oscillatoria limosa(Dillw.) Ag.ex Gom.、中央席藻海生变种 Phormidium naveanum var.marina Tseng et Hua,它们均是大连沿海新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