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08篇
  免费   2251篇
  国内免费   2262篇
测绘学   3608篇
大气科学   1739篇
地球物理   1376篇
地质学   8097篇
海洋学   1983篇
天文学   340篇
综合类   1721篇
自然地理   1157篇
  2024年   121篇
  2023年   440篇
  2022年   499篇
  2021年   511篇
  2020年   405篇
  2019年   561篇
  2018年   297篇
  2017年   373篇
  2016年   364篇
  2015年   470篇
  2014年   1101篇
  2013年   770篇
  2012年   1136篇
  2011年   1049篇
  2010年   990篇
  2009年   1046篇
  2008年   1032篇
  2007年   908篇
  2006年   903篇
  2005年   912篇
  2004年   699篇
  2003年   767篇
  2002年   660篇
  2001年   630篇
  2000年   511篇
  1999年   410篇
  1998年   413篇
  1997年   360篇
  1996年   288篇
  1995年   280篇
  1994年   193篇
  1993年   185篇
  1992年   165篇
  1991年   133篇
  1990年   164篇
  1989年   138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4篇
  1960年   3篇
  1958年   4篇
  1946年   5篇
  194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51.
路紫  张秋娈 《地理学报》2019,(5):1058-1058
20世纪80年代以后,信息通信技术(ICTs)通过不同网络迅猛增加了信息流的传输,改变着包括城镇和乡村在内的人类社会经济组织方式,其作用比任何其他社会力量都更为明显。国际地理联合会(IGU)成立专门委员会围绕ICTs的空间现象,致力于探究ICTs的地理学含义,朝着信息地理时代大步迈进。  相似文献   
752.
黄淮海地区乡村人—地—业协调发展格局与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程明洋  刘彦随  蒋宁 《地理学报》2019,74(8):1576-1589
乡村在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乡村衰败目前已成为世界性问题,因此,乡村振兴需破解乡村病问题。现有乡村研究主要关注乡村单一系统、乡村转型或乡村特定问题的研究,对乡村系统自身、乡村各子系统之间关系及其驱动乡村发展逻辑的研究则显匮乏。基于黄淮海地区县域数据,选取乡村人—地—业3个子系统,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刻画了乡村内部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并对人—地—业驱动乡村发展的内在逻辑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① 黄淮海地区大部分县域乡村人—地—业发展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在空间格局上形成了4条明显的高值轴带,且乡村系统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② 黄淮海地区乡村耦合协调水平整体较高,但大部分处于勉强协调或初级协调阶段,耦合协调水平较高的县域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③ 黄淮海地区乡村耦合协同关系可分为低协调水平—土地发展领先型、中协调水平—人口发展领先型和高协调水平—人业发展引领型3种类型,其中产业在黄淮海地区乡村协调发展中至关重要。④ 乡村人—地—业的协调发展可有效激活“四力”,为乡村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本研究为理解乡村系统自身、破解乡村问题及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53.
温东雷 《西部资源》2019,(2):173-174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矿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提升,在此背景下,矿产行业的发展也得到了有力的推动,同时,地质探矿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比如在我国地质探矿事业中,钻探技术就是尤为重要的一项技术,在探矿工程中应用钻探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探矿效果和质量。可以说,钻探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促进我国地质探矿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对钻探技术进行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754.
大型房地产建设活动过程中,对岩溶场地的勘察尤其是岩溶的分布情况尤为重要,如何查明场地的地层、地质构造、岩性、不良地质现象分布及工程地质特性,是岩溶勘察的重点,提出相应的岩溶方面设计、施工建议,以期对大型房地产岩溶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提供实际操作参考。  相似文献   
755.
钟国洪 《西部资源》2019,(2):132-133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化建设速度变得越来越快。在城市建设中,出现了围湖造地、平山造地等一系列扩张运动,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地基问题。要想确保地基施工质量与工程质量,必须提升岩土工程地基与桩基础处理技术的水平。基于此,本文先对岩土工程地基与桩基础概念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岩土工程中地基与桩基础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756.
李敏义 《西部资源》2019,(3):155-156
与传统的土地测量技术相比较而言,无人机航测技术拥有着传统测量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无人机航测技术成图速度较快,并且精度相对较高,因此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中得到了应用,并且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主要对无人机航测技术的主要测量方式进行论述,同时分析了无人机航测技术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57.
2016年6月,江苏某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养殖场暴发一种传染性急性出血病,造成养殖银鲫大量死亡。为分析此次疾病病因及流行规律,本研究从发病养殖场采集患出血病的异育银鲫,从细菌、病毒及寄生虫三个方面对病原进行了分析。采用病原菌分离、组织病理学观察、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病毒核酸分析、回感实验等对病原进行鉴定。结果显示从发病鲫鱼体内分离到病毒一株,未发现寄生虫及细菌感染。经测序及序列分析,该病毒为鲤疱疹病毒Ⅱ型(Cyprinid herpesvirus2,CyHV-2)病毒,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患病鱼的鳃和肾脏有明显病变,电镜下可观察到病鱼脾脏组织有带囊膜的球形病毒,囊膜直径约为170—200nm,病毒衣壳直径约为110—120nm,核心直径约为60nm,用组织匀浆感染鲫鱼囊胚细胞系(CGB)可稳定地观察到典型的细胞病变,用患病鱼组织匀浆液人工感染异育银鲫的死亡率高达100%,荧光定量PCR检测到该病毒可感染多器官,其中以脾脏中病毒含量最高,其次是脑,肝脏中最少。本研究可为CyHV-2的诊断防控及疫苗研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758.
黑棘鲷(Acanthopagrusschlegelii)是广泛分布于西北太平洋的暖温性中下层经济鱼类,也是我国沿海重要的海洋捕捞鱼类和增养殖对象。然而,目前有关黑棘鲷的微卫星标记研究报道较少,难以对其种质资源状况作出精确评估。本研究采用SLAF-seq技术测序共获得22489个二至六碱基重复的黑棘鲷微卫星序列,短重复序列(二、三碱基)占总微卫星序列的90.8%,长重复序列(四至六碱基)占有9.2%。经过157对随机合成引物的多态性筛选,开发出49个高多态性的黑棘鲷微卫星标记,其中短重复序列位点有25个,长重复序列位点有24个。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a)为2—20(均值为8.3),观测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097—0.938和0.122—0.922(均值分别为0.663和0.701),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118—0.897(均值为0.655)。经Bonferroni校正后,有47个位点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HWE),各位点间未检测到连锁不平衡现象,仅2个位点偏离HWE。结果表明,所开发的大部分微卫星标记具有高多态性,蕴含的遗传信息含量较为丰富,能够为黑棘鲷的种群遗传资源评估提供数量充足、类型多样的有效分子标记。跨物种扩增结果显示,有43个黑棘鲷微卫星标记可在9种鲷科鱼类中成功扩增,其中28个标记在太平洋棘鲷(Acanthopagruspacificus)、黄鳍棘鲷(Acanthopagruslatus)和澳洲棘鲷(Acanthopagrusaustralis)中具有较好的通用性,2个标记在平鲷(Rhabdosargussarba)、蓝点赤鲷(Pagruscaeruleostictus)、真赤鲷(Pagrusmajor)、二长棘犁齿鲷(Evynnis cardinalis)及黄牙鲷(Dentex hypselosomus)中具有通用性。这些通用性标记可为阐明鲷科属、种间的系统进化关系和棘鲷属鱼类的群体遗传学分析提供新的标记来源和研究角度。  相似文献   
759.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现今乃至未来的重要清洁能源之一,其沉积环境和成矿条件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地质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2007年、2013年及2015年已先后在神狐、和东沙海域多次成功钻获了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由此南海北部陆坡成为探讨天然气水合物沉积成因与成矿条件的重要试验区。然而,南海北部陆坡区的神狐、东沙及琼东南三个海域均有不同程度的天然气水合物发现,其各自的水深、沉积特征、气源成因及水合物成矿条件各有特点。本文利用地震沉积学原理,结合不同沉积相和沉积演化和古地貌、海平面变化和构造运动等因素,识别出不同类型的地震相。通过对比南海北部陆坡区域的水道系统的MTDs,认为其发育位置、展布和控制因素的不同影响了沉积展布。其中东沙区域位于近物源的上陆坡,神狐区域位于正常的缓陆坡区域,琼东南区域位于远离物源的海底平原区域。并且,水道系统可以分成侵蚀型,侵蚀-加积型和加积型,MTDs也可以分成头部拉张型,中部过渡型和趾部挤压型。  相似文献   
760.
利用平点技术进行地震勘探虽然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历程,但是国内外尚缺乏对平点技术与应用进展的系统分析。通过对平点技术的基本原理、平点识别方法、平点技术应用进展及应用"陷阱"进行全面的调研与梳理认为,不同流体纵波阻抗的差异是产生平点反射的基本条件;水平反射与AVO振幅异常突变处吻合并且具有统一的深度值,是烃类平点最重要的判别标准;通过地震反射特征,结合共等值线抽道集叠加技术和基于信号强化处理的平点增强技术等,可以提高平点的识别效果;地震资料产生的假象、非储层因素导致的平点假象以及流体界面由于速度和压力的变化都会导致平点"陷阱"的产生。研究指出,加强地质与地球物理综合分析,进一步提高地震资料的保真度、信噪比和分辨率,加强与其他烃类检测方法的综合应用及大力发展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在平点勘探中的应用是平点技术的发展趋势,未来其应用必然会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