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0篇 |
免费 | 167篇 |
国内免费 | 19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3篇 |
大气科学 | 147篇 |
地球物理 | 92篇 |
地质学 | 390篇 |
海洋学 | 66篇 |
综合类 | 37篇 |
自然地理 | 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20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26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26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25篇 |
2014年 | 32篇 |
2013年 | 31篇 |
2012年 | 52篇 |
2011年 | 45篇 |
2010年 | 51篇 |
2009年 | 32篇 |
2008年 | 37篇 |
2007年 | 31篇 |
2006年 | 31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21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3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4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2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对流层顶高度演变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1948~2004年东亚增暖背景下对流层顶高度的演变特征,重点分析对流层温度、平流层中下部温度与对流层顶高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东亚地区对流层顶高度在1970年代后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上升趋势不如南半球显著;东亚对流层温度与对流层顶高度呈显著正相关,特别是对流层中上部温度与对流层顶高度的正相关最显著,这说明对流层中上部的增温对对流层顶高度的抬升贡献较大;东亚平流层中下层温度与对流层顶高度基本呈显著负相关,70hPa层上的负相关最显著;近20年来东亚对流层温度上升了约0.2℃,平流层中下部温度下降了约1.2℃,对流顶高度上升了约86m,对流层的增暖和平流层的冷却作用共同导致了东亚对流层顶高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2.
本文利用IMAGE卫星EUV相机观测的等离子体层图像,并采用最小L算法反演磁赤道面等离子体层顶位置.文中选取了2000-2002年间的3579幅等离子体层图像,并反演得到了时间间隔为1 h的等离子体层顶位置数据库,包含48899个等离子体层顶位置数据.利用该数据库统计研究了等离子体层顶位形随地磁活动的变化特性.统计发现等离子体层顶高度依赖地磁活动,与地磁指数Kp、Dst和AE均呈负相关,且等离子体层顶随地磁指数的变化趋势具有显著的MLT分布特性;亚暴活动对等离子体层顶演化的贡献在不同地磁活动期间有所不同,磁暴期间亚暴活动的贡献小,而地磁平静期亚暴的贡献大.本文研究工作为后续建立等离子体层顶模型和了解等离子体层顶的动态结构提供了重要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163.
青海省对流层顶若干统计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要利用青海省7个探空站1970~2001年高空观测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各站各类对流层顶的时空分布、季节变化和趋势等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对流层顶的分布特征及其高度、温度变化的基本事实和规律。结果表明:由于不同类型对流层顶在各站的位置随着季节有明显的南北进退,因此,出现频率各异;两类对流层顶的高度不仅有明显的差异,而且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极地类对流层顶高度在春季最高,夏季最低,而热带类对流层顶高度在夏季最高,秋季最低;最高对流层顶与低温相对应,最低对流层顶与高温相对应;热带类对流层顶年平均高度变化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温度变化呈下降趋势。这与近几年来,平流层内臭氧减少,温度降低,对流层高度抬升有关。 相似文献
164.
复杂海洋环境中,顶张力立管顶部平台受到不同分量叠加的波浪作用,导致其轴向张力与多个频率相关,系统产生多频参激与涡激的联合振动,其动力学行为变得更为复杂,尤其是分岔和混沌等非线性振动特性有待进一步分析。首先,基于欧拉—伯努利梁理论,引入范德波尔尾流振子,建立和推导受多频参激—涡激联合作用下立管的动力学模型及其运动微分方程;接着,利用伽辽金法得到离散后的常微分方程组,采用多尺度法得到系统共振响应的调谐方程;最后,通过数值算例探究系统在多源和多频载荷联合作用下的共振响应。结果表明:对于多频参数激励,其中一个参数激励幅值在立管振动中起主导作用,而另一个会引起分岔的位置、数量和性质发生改变;随质量—阻尼参数增大,系统共振响应幅值整体先增大后减小,各分岔点出现的位置整体先向泄涡频率较大处移动,随后向泄涡频率较小处移动;质量—阻尼参数的变化还可能诱使系统发生倍周期分岔和混沌现象,危害结构安全。此外,采用直接数值积分求解微分方程组,验证近似分析结果,两者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65.
166.
167.
以苏州城北路人民路段综合管廊矩形顶管工程为例,分析了影响矩形顶管顶进力的关键因素,提出了管节配重、管节涂蜡和管节注浆等综合减阻方法以降低管壁摩阻力。在管节内放置重物平衡管节所受周围泥浆的浮力;通过涂蜡和喷蜡使管壁光滑,降低管壁与周围介质的摩擦系数;选择合适的材料和配比配制适合地层的泥浆,调整注浆量和注浆压力,使管节周围形成完好的泥浆套。基于实测顶进力与理论计算值的对比分析表明,管壁单位面积摩阻力降低了40%左右,证实该综合减阻方法解决了人民路段矩形顶管顶进力过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8.
在勘探地球物理学中,研究矿体电阻率和形状对其视电阻率异常值的影响具有实际意义。本文简要介绍椭球体电阻率和形状对矿顶上方视电阻率异常值大小的作用规律,并得出结论:视电阻率异常饱和极限值出现的快慢与矿体形状有密切关系;视电阻率异常值随矿体截面几何形状的变化非为单调增加或减小的简单关系,而是当有某个最佳几 相似文献
169.
170.
FY-2卫星反演的云顶高度与多普勒雷达回波顶高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主要用FY-2C/D卫星并融合其他观测资料反演的云顶高度与多普勒雷达回波顶高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通过对20个主要由积层混合云和层状云造成的降水个例总数万个样本的统计分析表明,卫星反演云顶高与SA型号雷达回波顶高存在较好的正相关关系,两者的关系对组合反射率因子的大小不敏感。卫星反演云顶高与小于18 dBz反射率因子对应的回波顶高比与18 dBz回波顶高更接近,这主要是由于FY-2C/D卫星和SA型号雷达探测和反演的原理不同造成,卫星云顶高反映的是积层混合云和层状云顶部云粒子的辐射特性,而回波顶高体现的主要是云中下部较大降水粒子对雷达电磁波的衰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