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1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67篇
测绘学   64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65篇
地质学   347篇
海洋学   2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18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51.
《河南地质情报》2000,(1):26-27
中国科学家目前正在考古领域中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并已在长江流域下游吴越文化的考古工作中取得进展。  相似文献   
652.
元谋古猿遗址化石年代的测定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法,对元谋县竹棚豹子洞箐(8603)和小河蝴蝶梁子(8704)两个古猿遗址的化古进行了测定。用铀线性吸收模式计算测定的化石年龄为3.25Ma,年剂量率较高的样品为2.35Ma。依据测龄数据分析,该遗址化石层中可能存在有年龄值5Ma左右的化石。测年结果与南非Sterkfontein遗址的含有南方古猿非洲种化石层年龄相比,稍早些。这表明ESR测年法,能为世界的古猿遗址年代  相似文献   
653.
文章通过对玉蟾岩遗址出土的大量微体螺类的种类及生态类型研究,详细了解它们在不同文化层中生态类型及数量上的变化,找出它们在遗址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并根据这种规律对生活在该洞穴的人类行为及其生活环境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玉蟾岩遗址不同时期的文化层中,同时具备淡水和陆生两种类型的微体螺类,而且陆生螺类在文化层中自下而上是连续存在的,说明该遗址包含陆生螺类的古土壤始终发育着。因此古人在此生活期间,洞穴中不具备静水沉积环境;而且文化层中发现的淡水螺类不是洞穴内固有的生物,是伴随着人类的活动从外面带入的。2)在遗址的西部,淡水螺类大量增加,该处是古人在此洞穴生活时经常聚集的场所。3)12000年的玉蟾岩遗址区,正处于末次冰期的升温期,温度不断上升,水域面积不断扩大,适宜大量的动植物繁殖,给古人类在此生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654.
洞庭湖历史时期环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杜耘  殷鸿福 《地球科学》2003,28(2):214-218
洞庭湖在晚冰期以来经历了多次变化过程.晚更新世末至早全新世呈现深切河谷与零星洼地湖泊共存的河湖切割平原景观. 进入全新世暖期, 人类活动开始在洞庭湖平原地区频繁出现, 新石器时代皂市文化分布表明人类活动主要在洞庭湖周边地区; 大溪文化时期人类已在平原湖区中部开始渔猎活动; 屈家岭文化时期气候转暖, 洪水开始泛滥, 人类活动从洞庭湖平原中部退出; 至龙山文化时期, 气候干燥偏凉, 降水减少, 人类文化活动遗址向湖中推进, 湖泊三角洲有所发展, 湖面缩小.在以后的几千年里, 洞庭湖也同样经历了扩张与萎缩的变化.   相似文献   
655.
对已风化而频临危险的文物进行渗透加固保护以提高土的胶结强度,是国际上普遍认可的科学加固方法。通过室内单轴抗压强度、抗剪强度和渗透试验研究发现,抗压强度随浓度及加固次数增加而提高,材料具有可重复使用性,但加固剂的浓度增加不宜超过7 %;? 值随加固剂浓度和加固次数有明显增加趋势,c值有所提高但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土经固化后的渗透系数略有降低,但变化在同一数量级内,不影响土的渗透性。综合分析试验结果,对于密度为1.3~1.50 g•cm-3风化墙面,以浓度5 %~7 %的PS材料多次加固为宜;密度为1.5~1.7 g•cm-3的风化墙面适宜以3 %~5 %浓度的PS材料多次加固。加固后强度和渗透性满足文物保护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656.
三亚史前文化遗址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是海南海洋文化的源头。从落笔洞遗址到仙郎洞遗址再到英墩遗址,反映三亚史前人类向海而生的史前海洋文化发展历程。文章在系统收集和整理海南史前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在“一带一路”视域下对三亚史前文化遗址研究进行梳理与展望,挖掘其文化内涵和核心价值,并对史前文化遗产提出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对策和建议,以满足海南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需求,也可为相关学术研究和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价值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57.
通过对大荔人遗址地层地貌的观察与实测,发现洛河大荔人遗址段的地层主要由3套陆相沉积物组成:底部的新近纪和早更新世湖相堆积,中部中更新世的河相堆积以及上部中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的黄土堆积。在洛河大荔人遗址段可以误别出四级阶地,从河流地貌特点和各级阶地的地层特征看,该阶地皆为其座型阶地。运用古土壤断代法和区域河流阶段地发生对比法得出洛河在该地区演化的时间序列:0.9-0.72MaB.P.,0.50-0.40MaB.P.,0.10MaB.P.,0.01MaB.P.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地貌演化模式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58.
加快开发我国的地质旅游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0年 5月 2 3~ 2 6日 ,应邀赴江苏镇江参加全国旅游地学研究会年会 ,暨镇江市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到会代表 10 0余人 ,提交论文 60余篇。现将学习心得 ,概述如下。1 旅游事业的发展与旅游地学我国文化历史悠久 ,名胜古迹遍布各地 ,自然景色更是应有尽有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是我国发展旅游业的一个重要优势。 80年代我国的旅游业基本上以人文景观为主导 ,许多外国游客主要为仰慕中国古代文化 ,如历代宫殿、皇陵等宏伟建筑而来。 90年代自然景观旅游逐渐上升 ,如黄山、泰山、华山、五台山等名山之游。著名风景区如长江三峡、桂林漓江…  相似文献   
659.
放牛山遗址是长江下游一处重要的旧石器遗址。根据ESR测年、粒度和磁化率等综合分析,探讨了该地区中更新世中晚期下蜀黄土堆积时的古环境。分析表明,本区中更新世中晚期经历了4个气候相对温湿阶段:0.12-0.16、0.18-0.20、0.26和0.32MaBP,下蜀黄土是中更新世庐山冰期气候比较干凉时期的风成堆积,下蜀黄土堆积时气候环境总体上要比北方黄土热得多。磁化率与古温度、古降水量的回归关系分析表明,中更新世中晚期比中更新世中期气候更加干冷,更有利于黄土堆积。  相似文献   
660.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湖北麻城金罗家遗址古文化层样品进行了系统分析,检测出丰富的类脂物分子,包括正构烷烃、一元正脂肪酸、一元正脂肪醇和α-正构脂肪酮等,主要讨论正构烷烃类脂物的分布特征。正构烷烃的分布在各文化层不同,其中,在生土层以C17为主峰;西周文化层F2和F4两样品以C17和C31为双主峰,F3样品以C17为主峰;东周文化层主要以C17和C31为双主峰,而F 7以C31为主峰,F9以C17为主峰;唐宋文化层以C17和C31为双主峰;明清文化层以C31为主峰,现代耕植土层以C29为主峰。而正构烷烃高碳数C27/C31比值的变化反映出遗址域中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的相对变化,正构烷烃高碳数ACL值反映遗址域中的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之间的转变,有机δ13C表现为C3和C4植物,它们在本剖面上表现出多阶段的变化。因此,正构烷烃在不同的人类古文化层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除了反映当时的微生物活动、植物属种的相互取代或分子沉积后的改造作用外,还可能蕴藏着当时的气候变化和古人类活动的信息,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