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2篇
  免费   206篇
  国内免费   262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413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从回波的演变趋势,移动方向和移动速度,利用计算机模拟未来一定时间间隔内回波的益和范围,然后根据炮点的地理位置判断回波是否进入高炮射程内,可以实现作业预警的目的,本文要探讨的作业预警模式,对建立作业指挥预警系统有现实意义,符合防雹作业指挥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42.
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于2000年10月通过了专家论证,2001年正式立项实施。项目的主要目标是研制一套以多普勒天气雷达实时观测资料为基础的灾害性天气警报和短时预报系统,该系统的关键技术是: 参数提取和风场反演:该系统需要自动从多普勒雷达实时观测中提取灾害性天气识别及预报需要的各种参数, 除雷达已有的产品外,还要提取风暴三维结构参数。为了充分发挥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功能,有必要进行风场 反演,以了解风暴及环境风场结构。利用反演风场计算散度、涡度、通量等,为灾害性天气的识别和预报提供  相似文献   
43.
董学友 《四川气象》2001,21(3):46-47
本文对人工防雹作业中冰雹云的识别和不同雹云采用不同的作业方法从理论上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4.
罗福礼 《贵州气象》1999,23(1):20-21
1998年4-5月,安顺地区冰雹天气特别突出,灾情较历年电。该文分析了冰雹路径和500hPa天气形热特点,同时对雹日与西环流指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另外,对特殊个例的环流特征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45.
刁秀广 《山东气象》2021,41(1):68-81
利用济南、青岛和烟台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以及天气实况,对2020年5月17日和6月1日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关键环境物理量和风暴低层强冰雹区偏振量、三体散射、强冰雹衰减等偏振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强对流天气都具有大的温差和强垂直风切变,中层较干。5月17日山东半岛0~6 km垂直风切变更强,低层湿度更大,湿球0 ℃层高度较低,是产生多个超级单体风暴并出现特大冰雹的关键物理量。2)5月17日城阳风暴低层强冰雹区具有适中的差分反射率(ZDR)和偏小的相关系数CC及偏大的差分相移率(KDP)。ZDR多在0.30~2.60 dB之间,平均为1.50 dB;CC多在0.900~0.965之间,平均为0.931;KDP多在2.0~6.3(°)·km-1之间,平均为4.1 (°)·km-1。少量融化的冰雹粒子和大的雨滴导致适中的ZDR和偏大的KDP。3)6月1日长清风暴低层强冰雹区具有偏小的ZDR和偏小的CC及大的KDP。ZDR多在-0.12~1.50 dB之间,平均为0.68 dB;CC多在0.925~0.970之间,平均为0.950;KDP多在4.0~7.6 (°)·km-1之间,平均为5.8 (°)·km-1。高浓度的液态雨滴和融化的小冰雹粒子导致大的KDP。4)三体散射、旁瓣回波、衰减及波束非均匀填充(nonuniform beam filling,NBF)等特征可作为冰雹识别判据。衰减特征在ZDR产品上表现较为明显,风暴核后侧较长径向上出现负值区,显著衰减可作为特大冰雹的判据。NBF仅在CC产品上有明显特征,风暴核后侧较长径向上CC明显较小。  相似文献   
46.
甘南高原\     

为准确应用旁瓣回波作强冰雹预警,对湘西北地区5次强冰雹过程中9个风暴单体被观测到的159次旁瓣回波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并系统总结旁瓣回波的雷达产品图像特征和探讨影响旁瓣回波观测的主要原因,深入研究旁瓣回波随强度与空间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⑴产生旁瓣回波的风暴核最小反射率因子强度为60 dBz,其强度是能否产生旁瓣回波的决定因素,强度越强,越易产生旁瓣回波且特征越明显,旁瓣回波的面积与60 dBz以上的风暴核面积和强度成正比,旁瓣回波中心强度、最大值强度与相应的风暴核最大值强度相关性分别可达0.86和0.92。(2)旁瓣回波在高度4 km左右、仰角3.4°、距离75 km左右出现频次达到峰值,风暴核回波强度的垂直分布特点是造成这种分布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3)旁瓣回波在270 °-360°方位区间出现频次最多,具有明显的方位分布特点,强风暴单体的生成源地及其路径决定旁瓣回波的方位分布。(4)旁瓣回波分布在风暴核切向方向梯度大值区一侧,另一侧由于存在真实回波,导致旁瓣回波特征被真实回波覆盖而不易被观测到。(5)旁瓣回波特征可以作为S波段天气雷达强冰雹预报预警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47.
基于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数据、北京闪电定位网全闪定位数据和北京地区降雹的人工观测结果,对比分析Gatlin和σ两种闪电跃增算法在不同配置下对北京地区2015—2018年共177次冰雹天气过程的预警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倍数的σ算法预警结果差别很大,2σ(要求当前闪电频数变化率超过之前平均闪电频数变化率两倍标准差)在σ算法中的预警效果最佳;不同N(总闪频数变化率的数量)配置下的Gatlin算法的预警结果差别不大,其中当N=6时的预警效果最佳。2σ算法的命中率、虚警率和临界成功指数分别为80.2%,41.6%和51.1%,N=6的Gatlin算法的相应结果分别为82.5%,62.0%和35.2%。另外,详细分析了一次多单体雷暴过程和一次飑线过程中两种算法的应用情况,结果也表明Gatlin算法比2σ算法的命中率略高,但虚警率偏高很多,临界成功指数偏低。综合Gatlin算法和σ算法对冰雹预报结果评估情况,发现2σ闪电跃增算法更适于对北京冰雹天气的预警,对提升闪电数据在北京地区冰雹预报业务的可用度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探空资料,对1980~2018年达州出现的89次冰雹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达州地区冰雹主要出现在4~8月,其中4~5月概率最大;降雹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集中在午后到傍晚;降雹和地形有密切关系,主要集中在达州的中北部,特别是北部;冰雹天气类型有四种,分别是西北气流型、低槽型、阶梯槽型和东亚横槽型;基于冰雹天气的相关物理量指标和各天气类型下的物理量特征可作为达州冰雹预报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49.
利用安顺市2015—2019年降雹个例、MICAPS常规观测资料以及贵阳雷达资料,分析总结了安顺市冰雹时空分布特征及雷达临近预警指标。结果表明:安顺市冰雹以直径20 mm以下的小冰雹为主,冰雹站次呈北多南少特征;冰雹天气主要发生在春季,4月最多,5月次之;2015—2019年期间,2019年安顺市冰雹站次最多,2017年最少。直径10 mm以上与直径10 mm以下冰雹对应的雹云相比,其强回波值更强、降雹概率更高、强回波中心平均升降次数更多、上升幅度及最高上升高度更高(须在0℃层高度以上)、对应的径向速度特征(辐合/辐散、旋转)出现时间较降雹时间提前量更多,45 dBz回波均上升至-20℃层高度以上。而直径10 mm以下冰雹对应的雹云,45 dBz回波均上升至0℃层高度以上,但上升至-20℃层高度的仅15%。此外,强回波中心上升高度(0℃层高度以上)越高,冰雹直径越大。以上雷达回波特征均可作为安顺市冰雹预警指标,有利于提高安顺市冰雹预警准确率及提前量。  相似文献   
50.
基于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卫星和雷达资料以及MICAPS气象资料,运用天气学方法对2020年4月13日四川省攀枝花市发生的冷平流强迫类雷暴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雷暴过程混合了冰雹、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多种天气,其主要影响系统为200 hPa高空急流、500 hPa高原槽、700 hPa切变线和西南急流以及地面辐合线。200~500 hPa西北干冷空气顺高原槽南下对本次过程起主导作用,弱的700 hPa西南急流为本地输送了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中低层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促进了暖湿气流的辐合抬升。此外,“上冷下暖”的气层结构、中低层较强的垂直风切变、气流的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适宜的0℃和-20℃层高度、较强的CAPE和K指数、较大的700~500 hPa温度垂直递减率等因素也是本次雷暴天气过程发生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