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74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黄海中部营养盐的贯跃层输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黄海中部层化季节上下混合层的温差远高于其他近岸海区,温跃层较强,但通过湍流卷挟仍存在贯跃层物质输运。根据从能量平衡出发的混合层理论模型,计算了黄海中部上、下层的卷挟速度,根据3个航次调查资料,定量估计了层化季节贯跃层的营养盐输运。结果表明:下层黄海冷水团是真光层的营养盐储库,通过湍流卷挟夏季可带来15.9mgC·m-2·d-1的新生产,半个月之内它可以更新上层海洋的营养盐,与大气氮输入作用同量级,远大于大气磷输入;春秋两季贯跃层输入比大气氮输入更为重要,春秋季前者带来的新生产分别为初级生产力的21%和30%,而大气氮输入带来的新生产春季为初级生产的5.7%,秋季为初级生产的9.5%。在整个层化季节营养盐的贯跃层输运带来的新生产在整个初级生产中可能占有很大份额。秋末强风过程带来的强湍流卷挟,可在一周之内更新上层海洋的营养盐,并在风停后刺激上层初级生产的增加。  相似文献   
82.
在冰脊的固结过程中,由于接触面积与温差的大幅提升,冰水之间的换热强度显著增强。本文通过浸没试验对自然对流条件下冰水间的换热系数进行了研究。在试验过程中,对试样内部的温度分布与体积变化分别用温度梯度测试系统与数字图像进行测量。为研究初始条件对换热系数的影响,分别采用不同初始温度与厚度的试样在瞬态热传导的环境下进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换热系数与表面温差呈指数增长,且在本文试验条件下的变化区间为0.3~175 W/(m2·K)。试样的初始温度及厚度并不是影响换热系数的直接因素,而其根本因素为流-固界面的边界层状态。在自然对流状态下流体的驱动条件是热胀效应,即当边界层存在温度差时,虽然外界并不存在扰动流体状态的因素,但由于液体自身温差引起的密度差进而驱动流体运动并影响了换热系数。随着边界层温度梯度的增加,边界层的影响区域扩大,从而导致了较高的换热系数。  相似文献   
83.
研究冰水混合球折射指数的Debye和MaxwellGarnet等几种计算方案的计算值随含水量变化的特征以及微波吸收,散射和后向散射截面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折射指数的实部和虚部均随冰水混合物中含冰量的增加而减小,但不同的计算方案,给出不同的具体变化特征。常用的Debye方案代表这些方案听一个极端。利用Mie理论计算表明,对于半径确定的冰水混合球,其吸收截面可以大于同体积纯水球的吸收同;若其物理参数  相似文献   
84.
“0911”华北暴雪的数值模拟及云微物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吴伟  邓莲堂  王式功 《气象》2011,37(8):991-998
采用国家气象中心的T639全球格点资料,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09年11月9—11日发生在华北地区的强降雪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显示:WRF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出此次强降雪过程降水雨雪带的分布。诊断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700 hPa西南低空急流对水汽的输送使得华北地区成为很强的湿度区,为强降雪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由于低空辐合,高空辐散,导致上升运动加强以及低层正涡度中心的产生和维持,由此产生的垂直方向上水汽凝结是此次暴雪的形成机制。借助新型卫星CloudSat的星载云廓线雷达(CPR)资料对比分析模拟的雪水和冰水含量表明,在中纬地区(39.9°N、11 7.3°E~33.7°N、115.5°E),分布形态与卫星观测的冰水含量对应相似,但量级比卫星观测偏小,而在低纬度(30.6°N、114.6°E~24.2°N、112.7°E)模式对冰水含量则完全没有模拟出来。  相似文献   
85.
甘肃北山红石山以北地区前奥陶纪地层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甘肃北山红石山以北的中蒙边境一带,前人工作成果表明,出露最老地层为泥盆系雀儿山群,为一套富产腕足类、珊瑚等化石的碎屑岩和中-酸性火山岩夹碳酸盐岩沉积。下部以中-酸性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夹钙质砂岩及少量灰岩;上部以砂岩、板岩为主,夹中酸性火山熔岩及砂质大理岩、泥灰岩,未见顶、底。  相似文献   
86.
Neochonetes(新戟贝)和Tethyochonetes(特提斯戟贝)是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剖面常见的腕足类化石,对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一重大地质历史转折期的古生态和古环境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但它们在外部形态上十分相似,给鉴定工作带来难度。通过对中寨剖面所产该2属化石的详细观察、度量、描述、鉴定、统计与对比,从壳形、壳饰、外部和内部构造等几个方面阐述了Neochonetes和Tethyochonetes的异同。此外,在对所采标本进行分类整理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这2个属较多地出现在长兴阶粉砂质泥岩和硅质泥岩相中,且其时代与岩相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87.
罗平生物群     
《云南地质》2015,(2):160+318
<正>罗平生物群是目前已知多样性最为丰富的中生代海生化石库之一,代表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后早三叠世海洋生态系统的全面复苏。罗平生物群是海生动物、陆生植物以及少量陆生动物的混合群落。其中,节肢动物占主宰地位,以甲壳纲为主,还有鲎类、千足虫类等。鱼类也丰富多样,至少有二十多个种,其中大部分是新属新种。伴生化石还包括海生爬行类、双壳类、腹足类、菊石、棘皮类、腕足类、牙形石、有孔虫等。罗平生物群保存精美,种类丰富,规模庞大,堪称世界级化石宝库,是云南省继澄江动物群之后又一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88.
为探讨单一因素(如浓度、温度、酸碱度)对冰封期乌梁素海中营养盐和盐分(总氮、总磷、Na+和Cl-)迁移的影响,对不同条件下各物质水样进行室内单向结冰模拟,分析总结物质在冰层和冰下水层中的分布特征,并用分配系数(K)来表征.结果表明:冰体中物质浓度随水样初始浓度(C0)的增大而增大,随结冰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各物质在冰体中的浓度分布表现为顶层中层底层.总氮、总磷的分配系数K随C0的增大呈递减趋势,Na+和Cl-的K值随C0的增大呈递增趋势;对各条件下的K值进行假设检验,结果为:水样中物质初始浓度和结冰温度显著影响其在冰-水体系中的分布;同一温度下,C0较小时,酸碱度显著影响各物质在冰-水体系中的分布,C0较大时,酸碱度显著影响Na+和Cl-在冰-水体系中的分布,但对总氮、总磷浓度分布的影响不显著.可见,在不同环境因素下,各物质在冰-水体系中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对此进行模拟可为寒区湖泊污染物迁移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9.
本文根据从云南西部耿马采集的大量的腕足类Stereochia属标本,以及详查资料的比较,对Stereochia属和Costiferina属的特征和成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通过对属种的修订,理清了两个属的地质时代和地理分布。结果表明,Stereochia属的地质历程主要是早二叠世Sakmarian期至晚二叠世Dzhulfian期;Costiferina属出现时期比Stereochia属晚,主要分布在早二叠世Baigendzinian期至晚二叠世Djulfian期。上述两属对确定冈瓦纳大陆北缘海边界有重要意义,Stereochia常与(竹蜓)类和珊瑚化石共生,生活在温暖清澈水体中。古地理上,它分布在冈瓦纳大陆北缘海边界,属于浅海地台型沉积范围;Costiferina常出现于碎屑岩中,与之共处的化石多为个体巨大、壳壁厚的Fusispirifer,很少与(竹蜓)类和珊瑚类在一起,表明它生活在冈瓦纳大陆北缘海的靠大陆一侧,这里陆源碎屑丰富,海水混浊,并相对偏冷。  相似文献   
90.
通过利用2010年1月—2016年12月CALIOP(the Cloud-aerosol lidar with orthogonal polariz-ation)冰云和气溶胶3级月平均产品和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大气3级日平均产品研究气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