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90篇 |
免费 | 642篇 |
国内免费 | 86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05篇 |
大气科学 | 300篇 |
地球物理 | 269篇 |
地质学 | 2069篇 |
海洋学 | 624篇 |
天文学 | 53篇 |
综合类 | 265篇 |
自然地理 | 4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9篇 |
2023年 | 125篇 |
2022年 | 150篇 |
2021年 | 199篇 |
2020年 | 181篇 |
2019年 | 178篇 |
2018年 | 160篇 |
2017年 | 95篇 |
2016年 | 108篇 |
2015年 | 129篇 |
2014年 | 228篇 |
2013年 | 177篇 |
2012年 | 220篇 |
2011年 | 210篇 |
2010年 | 202篇 |
2009年 | 198篇 |
2008年 | 240篇 |
2007年 | 135篇 |
2006年 | 167篇 |
2005年 | 133篇 |
2004年 | 113篇 |
2003年 | 103篇 |
2002年 | 91篇 |
2001年 | 84篇 |
2000年 | 73篇 |
1999年 | 76篇 |
1998年 | 86篇 |
1997年 | 69篇 |
1996年 | 47篇 |
1995年 | 41篇 |
1994年 | 53篇 |
1993年 | 25篇 |
1992年 | 29篇 |
1991年 | 30篇 |
1990年 | 26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9篇 |
1986年 | 5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1952年 | 2篇 |
1946年 | 3篇 |
1945年 | 3篇 |
1944年 | 2篇 |
1943年 | 2篇 |
193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南秦岭张家坝岩体和新院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环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南秦岭中生代张家坝岩体和新院岩体的LILE相对富集、HFSE贫化,高钾、富Sr((498—623)×10^-6)、低Y((5.57~24)×10^-6)和Yb((0.52~2.13)×10^-6),Eu异常微弱,显示了地壳增厚背景下下部地壳物质部分熔融所形成的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特征。岩体内的包体中出现长宽比很高的针状磷灰石,且边缘发育冷凝边结构,包体与寄主岩间存在明显的成分间断,并构成了两个不同的岩浆演化趋势和它们所具有的不同稀土特征,证明它们为来自两个不同源区岩浆混合的产物,同时指示秦岭地区中生代时期发生了一次壳幔混合作用和重要的地壳垂向增生事件。 相似文献
32.
2020年3月30日,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经久乡发生森林大火,山火燃烧后形成的山火灰和烧焦土体在强降雨作用下极易启动形成泥石流,给西昌市泸山、琼海景区生态环境及当地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潜在地质灾害风险。以西昌市安哈镇响水沟左岸3#支沟为例,采用野外调查、无人机航拍、地球物理探测、现场及室内实验等手段,对2020年5月1日该沟发生的火后泥石流流体特征、动力学参数及成因机制等开展研究,系统分析了山火及降雨过程对该次火后泥石流形成的影响机制。该成果可为系统认识西昌泸山“3·30”山火地区火后泥石流的运动特征、物源规模、激发雨量及其发展趋势研判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3.
34.
尽管南海已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提出多种成因模型,包括挤出模型、弧后扩张模型、古南海俯冲拖曳模型等,但因其所处构造位置特殊,周边构造环境经历了复杂的改造,所有成因模式均未能得到广泛的认可。本文从三大板块相互作用入手,结合南海实测数据,提出南海形成的弧后扩张—左旋剪切模型。认为南海是古南海往北俯冲的弧后盆地,菲律宾海板块往北漂移形成的大规模左旋走滑是南海扩张的触发因素。印度—欧亚碰撞产生中南半岛挤出主要影响西南海盆扩张方向,使得扩张轴从近东西向转为北东向。南海及邻区晚中生代以来的演化可以分为以下阶段:1)早白垩世开始澳大利亚板块往北漂移,新特提斯洋往北俯冲消亡,导致弧后扩张,形成古南海;2)晚白垩世末—始新世,古南海往北俯冲,导致弧后拉张形成陆缘裂谷;3)早渐新世,受菲律宾海板块西缘大型左旋走滑影响,在原有裂谷的基础上从东往西海底扩张,形成南海;4)渐新世末,受俯冲后撤的影响,扩张中心往南跃迁,同时受西缘断裂左旋活动的影响,扩张轴从近东西西逐步转为北东向;5)早中新世晚期,南沙地块—北巴拉望地块与卡加延脊碰撞,南海扩张停止。 相似文献
35.
末次冰期低纬度西太平洋硅藻席沉积与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硅藻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树荫种硅藻在次表层水体中的勃发成席,并迅速埋藏成为硅藻席沉积,使人们逐渐意识到次表层生产在整个生产力及输出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介绍了首次在低纬度西太平洋区域发现的硅藻席沉积的分布特征,硅藻席发现站位呈带状分布,大致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大部分散布在17.5°~20°N之间。采集到硅藻席沉积物的站位其水深在碳酸钙补偿深度(CCD)以下4837~6150m的深水区,多分布在较平坦的海底,且受风力和陆源物质输入影响相对较强的区域。该区域硅藻席的形成可能是由于末次冰期时该海区有大洋锋面的形成所致。该区域的成席硅藻Ethmodiscus rex(Wallich)Hendey为典型的树荫种硅藻,可以通过自身调节浮力的作用,在水体相对稳定的贫氧大洋中生存并勃发成席。末次冰期低纬度西太平洋硅藻席沉积的发生,可能使该区成为CO2的汇。 相似文献
36.
青藏高原第四纪冰期序列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永昭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8,25(2):303-310
普兰丁喀里山口和理塘海子山地区第四纪冰川遗迹的研究进一步证实,近2Ma来,青藏高原经历过5次冰期和4次间冰期。青藏高原第四纪冰期序列的研究,对于完善大陆第四纪冰期序列、研究全球变化、认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7.
冷家溪群是江南造山带湖南段的最早物质纪录,其沉积构造背景及相关的钦杭结合带位置尚存争议。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湘东北金井地区冷家溪群早期-中期相对新鲜砂岩采样进行系统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分析,进而按时代先后对砂岩分组并进行地球化学研究,以此探讨沉积期盆地性质及大地构造格局。金井地区冷家溪群砂岩的主量元素组成变化较大,SiO2质量分数总体较低、Al2O3质量分数和Al2O3/SiO2比值较高、K2O/Na2O比值高且变化大。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平坦、铕负异常明显等特征暨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形态与典型的后太古宙页岩和上陆壳相似。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反映沉积环境为弧后盆地,且早期易家桥组和潘家冲组的成熟度较高,主要来源于北邻构造相对稳定的扬子陆块南缘;中期雷神庙组-黄浒洞组的成熟度较低,可能更多来源于南邻构造相对活动的大陆岛弧。各组地层构造环境微量元素判别图解均显示为大陆岛弧环境,但从微量元素特征对母岩的继承性分析,仍反映出弧后盆地环境;有关微量元素参数的相对大小指示早期沉积环境为活动陆缘、中期沉积环境为大陆岛弧,与主量元素特征反映的信息一致。根据上述地球化学证据,提出冷家溪期构造格局与演化过程:早期受古华南洋板块向北西高角度俯冲影响,弧后软流圈上涌导致岩石圈伸展而形成宽阔的弧后盆地,金井地区处于盆地北部而主要接受北邻扬子陆块来源沉积;中期古华南洋板块俯冲角度变缓并推动大陆岛弧向北西运移,弧后盆地收缩,金井地区因构造迁移而主要接受南邻大陆岛弧来源沉积。结合区域资料,认为弧后盆地南邻大陆岛弧大体在安仁-双牌一线。 相似文献
38.
目的:观察简便氧气疗法联合紫草纱条在直肠癌术后患者因造瘘袋所致压力性溃疡的护理效果。方法:将58 例因直肠癌术后造瘘袋致局部压力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局部采用一次性氧气管接通氧气后输送至局部创面,外敷紫草纱条换药;对照组28例采用水胶体敷贴换药治疗,比较2组创面愈合时间、更换造瘘袋次数以及创面治疗平均费用。结果: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更换造瘘袋次数以及创面治疗平均费用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采用简便氧气疗法联合紫草纱条能够有效促进造瘘袋所致压力性溃疡创面的愈合,对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减少护理工作量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9.
介绍了钻孔灌注桩后注浆(桩端后注浆)在河流冲积地层高层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并和钻孔灌注桩作了对比分析,通过现场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和现场低应变试验结果表明,钻孔灌注桩后注浆在此工程中是可行的,并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