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2篇
  免费   218篇
  国内免费   214篇
测绘学   193篇
大气科学   92篇
地球物理   102篇
地质学   1430篇
海洋学   14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55篇
自然地理   72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127篇
  2012年   188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61篇
  2008年   161篇
  2007年   142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8篇
  1985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2年   4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5篇
  1946年   2篇
  1945年   4篇
  1944年   1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4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文应用吴山渡地区供水水文地质实际勘查资料,对吴山渡冰碛层的空间分布特征、地层特征、物源特征等进行了阐述,认为吴山渡地区现代河谷是直接发育于冰川槽谷之上的。文章最后还对天目山第四纪冰川专门调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2.
马鞍山的古冰川地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成德 《地理科学》1997,17(3):285-288
马鞍山是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第一高山。此山存在第四纪冰川地貌。它是我国东部一处典型的古冰川地貌,时代属末次冰期与新冰期。  相似文献   
63.
近2000年来气候环境变化的冰芯记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通过对古里雅冰芯中δ^18O,冰川积累量和Ca等指标的研究,恢复了过去近2000a来气候环境的变化。作为温度指标的δ^18O反映了过去近2000a来气候在冷暖波动中逐渐变暖的趋势。作为降水指标的冰川量反映出降水变化具有和温度变化相似的牲即降水在增减波动显示出逐渐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64.
通过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各物质平衡观测断面近10年的观测资料和相应的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1号冰川东、西支消融期各月的消融强度函数。统计结果表明,消融强度与气温的关系随着月份的不同而异,同时由于1号冰川东、西两支冰川的朝向差异导致这一关系也有差别  相似文献   
65.
唐古拉山冬克玛底冰川雪层中淋溶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侯书贵  秦大河 《冰川冻土》1996,18(3):227-234
利用唐古拉山冬克玛底冰川雪坑和表层积雪样品的实测资料,初步探讨本区雪层中离子淋溶作用的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对冰芯记录的干扰。研究发现淋溶作用能够对数周至数月时间尺度的雪层记录产生“平滑”作用,但不会影响冰芯记录的长期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6.
施雅风 《冰川冻土》1996,18(4):289-295
黄汲清院士是在多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地质学大师,也是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先驱者。他于1932 ̄1935年在瑞士完成博士论文期间,受到良好的冰川地质学训练。于1943 ̄1944年与合作者对天山南麓台兰河谷中游地质调查中,对冰碛与非冰碛沉积物进行仔细的正确的调查和精美的地质制图,撰写出高水平的论文,由此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关注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研究的进展,指出忽视古气候研究是工作中的重要缺  相似文献   
67.
王晓军 Llube.  A 《冰川冻土》1996,18(4):337-346
对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积累区一支深达91.64m的透底冰芯进行了详细的层位及冰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在20m深度以内,很好地保存了原始沉积的特征,但在70 ̄80m深处还发现小密度的乳白色冰占优势的冰层,可能形成于小冰期,中层具有动力变质及再结晶作用共存及反复消长的结构特征(冰晶尺寸、气泡),未见单极大型组构,但出现弱竖环形组构,底层出现弱宝石状的多极大组构。  相似文献   
68.
李儒峰  刘本培 《地质学报》1996,70(4):342-350
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对黔南独山地区晚石炭世麦粒链带地层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层序分析和系统的碳同位素测定,识别出2个三级沉积层序和17个准层序,其可与北美中大陆同期地层中发现的2个三级沉积层序和17个亚层序对比,是晚石炭世Gzhelian期存在全球沉积记录同时性的佐证。同时探讨了碳同位素演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出沉积层序内碳同位素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69.
70.
从末次冰盛期冰川规模探讨当时的气候环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根据乌鲁木齐河源区末次冰盛期形成的保存完好的古冰川遗迹和现代气候条件下冰川特平衡与气候的关系。用冰川动力学方法估算出冰川达到末次冰盛期规模时的气候条件。依据末次冰盛期冰川面积,结合冰川平衡线高度和冰川体积综合分析,乌鲁木齐河源区末次冰盛期的夏季气温应比现代低4.8℃左右,降水约只有现代的30%,但目前其它古气候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末次冰盛期的夏季气温比现代低5.6℃左右,两者相差0.8℃,其原因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