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6篇
  免费   185篇
  国内免费   200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117篇
地球物理   93篇
地质学   579篇
海洋学   217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177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73 毫秒
971.
新疆的南华系广泛发育在库鲁克塔格、柯坪、西天山及塔里木西南部地区,以库鲁克塔格地区层序最为完整。本文作者对该区晚元古界的冰期划分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该区新元古界共有四次冰川活动(共可划分为4个冰期和3个间冰期)。其中南华系有三次冰川活动(三个冰期和两个间冰期)的沉积,自下而上为贝义西冰期(第一冰期)、照壁山间冰期(第一间冰期)、阿勒逼沟冰期(第二冰期)、“黄羊沟间冰期(第二间冰期)”和特瑞爱肯冰期(第三冰期);另外属于震旦纪的还有,扎摩克提组、育肯沟组、水泉组(第三间冰期),汉格尔乔克冰期(第四冰期)。作者认为我国南华系的时限应大体为680~850Ma。在我国北方乔有南华纪的地层存在,如辽东的桥头组、长岭子组、营城子组等及山东东部的辅子夼组、马山组等,但迄今尚未发现有可靠的冰成岩的报道。华北地区的罗圈组、正目观组、红铁沟组曲冰碛层均属于震旦纪末罗圈冰期的冰川活动,与汉格尔乔克冰期相当,并不相当于华南南华纪晚期的南沱冰期。  相似文献   
972.
利用1992年8月13日切变线影响过程,实施了高炮人工增雨作业。作业区大部分降雨30-80mm,局部120mm,增雨效果显著。这表明,此次催化的云体一积雨云是最佳的高炮作业云体。由于影响本区的云体0℃层高度在5km以上,作业采取70′度和80度的高射角发射,爆炸点高度在5km以上,碘化银炮弹可直接进入负温层。碘化银微粒随云中上升气流和湍流在云中继续上升和扩散.不仅延长了碘化银微粒在云中的滞留时间,而且也使人工冰核可捕获到更多的过冷水滴.增大降水。此外.还采用分次作业的方式,使云中保持一定的人工冰核浓度,让云中含水量更多地转化为降水。  相似文献   
973.
我国冻雨时空分布及温湿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2008年1月-2010年4月全国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和探空资料,根据地面观测冻雨记录,分析了我国冻雨的时空分布规律,并依据冻雨发生时探空分析的云顶同暖层(>0℃)相对位置等结构配置,初步研究了冻雨温湿结构特征和形成的物理机制类型。结果表明,我国冻雨一般从11月开始,到来年3月结束,以1月居多(占72%);冻雨多发生在...  相似文献   
974.
利用典型钻孔P5孔沉积物的岩性、测年、孢粉和有孔虫的分析结果,探讨了末次冰消期以来长江三角洲东南部古河谷区记录的气候波动和海平面阶段性上升过程及其控制下的古河谷沉积模式。研究发现本区古河谷末次冰消期(15~10 ka BP)以淡水湖沼相沉积为主,4 m厚的泥炭可能是新仙女木事件的反映。10~9 ka BP 发育滨海相粉细砂、粉砂沉积,反映此时海平面较为稳定。9~8 ka BP发育溺谷相泥质粉砂、粉砂质泥沉积,厚达11 m,反映海平面快速上升作用下的高速率充填。至全新世大暖期,古河谷区沉积顶界已和长江三角洲平原的第一硬土层埋深大致相同,反映古河谷已基本被填平。  相似文献   
975.
华北山地“距今二、三百万年”的“冰臼”绝大部分位于第四纪河谷内,“距今1~2万年”的“冰川壶穴”位于全新世河谷内,与华北山地地貌演化相矛盾;所谓的“冰川地貌”组合不是真正的地貌组合,而是不同时代、不同成因地貌的混合,因此,华北山地不存在冰臼.所谓的“冰臼”是不同时代、多种成因的壶穴——距今2.50Ma前后的河蚀壶穴,距今10~ 20 ka的雪蚀壶穴,距今10ka以来的溶蚀穴、溶蚀—河蚀壶穴、风化—风蚀壶穴、现代壶穴和水潭.  相似文献   
976.
南海地区NS93-5柱样在倒数第二次冰消期出现浮游有孔虫壳体δ^13C值快速负偏(幅度达1.7‰),来自世界各大洋的深海记录和来自北美洲,欧洲,中国等地的陆相记录均指示当时存在大体同步的δ^13C值变化表明:倒数第二次冰消期时存在一次全球尺度的δ^13C值快速负偏事件,δ^13C值在约0.131MaB.P。达到负偏极值,其负偏幅度多在0.5‰-1‰,局部地区负偏幅度>2‰<当时δ^13C值的变化呈突然快速负偏,而后指数曲线状缓慢回返,局面δ^13C突然快速负偏对应大气甲烷浓度快速增加,全球快速升温及冰盖开始快速消融等特点,表明大洋环流格局的变化引起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突然失稳分解并释放大量甲烷可能是其直接成因,释放地点推测是在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  相似文献   
977.
冰洞山铅锌矿床是扬子地块北缘铅锌找矿的新突破。矿床主要形成于基底隆起部位的震旦系陡山沱组,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于陡山沱组第四段白云岩角砾岩中,围岩蚀变很弱。矿石主要呈中粗粒晶质结构,充填于白云岩角砾岩间。金属矿物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等。与矿石共生的方解石流体包裹体分析表明流体均一温度为95~175℃,密度为0.897~1.117 g/cm3,估算成矿流体压力为25.4~32.5 MPa,计算相应的深度为1.24~1.43 km。矿石中硫化物的δ(34S)为13.03‰~33.72‰,其δ(34S)的顺序为: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硫酸盐的δ(34S)为32.07‰~47.22‰,S来源于海相硫酸盐的还原。矿石硫化物的铅同位素组成为:N(206Pb)/N(204Pb)=17.660~18.093,N(207Pb)/N(204Pb)=15.457~15.694,N(208Pb)/N(204Pb)=37.444~38.288,成矿金属来源于震旦系-寒武系。矿石伴生碳酸盐矿物的δ(13CPDB)为-1.22‰~-0.31‰,成矿流体中的CO2为震旦系碳酸盐岩的溶解成因。冰洞山铅锌矿床成矿流体可能为起源于盖层沉积的中低温盆地卤水,伴随穹隆构造过程中,成矿流体向陡山沱组白云岩角砾岩运移并发生热液充填成矿,在成因上为MVT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978.
河北省丰宁地区及内蒙赤峰一带发现的“冰臼群”,引起了“冰川”和“风成”说两种成因观点的争论。笔者就其一些具体现象提出质疑商讨,并提出了另外成因的看法。  相似文献   
979.
泥炭记录的环境演变是过去全球变化(PAGES)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分析了中国泥炭记录的古气候演化研究的区域范围,当前主要以东北哈尼、青藏高原的红原、神农架大九湖以及华南定南大湖四个位于东部季风区的研究工作最为集中。泥炭沉积高分辨率综合信息揭示了末次冰消期以来中国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冷暖干湿变化既有一致性又表现出区域差异,末次冰消期东北地区、东部山地、华南地区都表现出冷偏湿的气候特点,而青藏高原却为冷偏干或凉偏干;Younger Dr-yas(YD)事件之后,全新世早期和中期青藏高原、东部山地、华南地区气候总体以温湿为主要特征,而东北地区有效降水减少,到全新世晚期,呈现出干旱的变化趋势。并对B~A事件,YD事件,8.2ka以及4.2 ka等重大气候突变事件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最后指出今后应拓展与重建更多区域古气候环境变化序列的对比,加强泥炭沉积及环境指标的基础理论,重视和提高大气沉降泥炭档案以及气候变化背景下泥炭地碳循环机制等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980.
羌塘盆地是青藏高原最大的含油气盆地,多年冻土广泛分布,具备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条件和找矿前景。基于羌塘盆地天然气水合物钻探试验井资料,从影响天然气水合物成藏角度提出了羌塘盆地3种主要的冻土结构类型,其中由冻融层、含冰沉积物冻土层、含冰基岩冻土层、非含冰基岩冻土层所组成的冻土结构最为常见。研究表明,冻土层结构对天然气水合物温压条件具有一定影响,当非含冰基岩冻土层存在时,其下伏的非冻土层的孔隙流体压力与上部冻土层的微孔和微裂隙特征紧密相关,有利于浅层烃类气体的封存和水合物的成藏。含冰冻土层冰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冻土层形成的过程是大气降雪融化成水后未经蒸发作用直接渗入地下,受气候变冷影响,地层由浅往深逐渐冻结形成。同时,矿化度和阴、阳离子浓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深度沉积物的物化性质。含冰冻土层对于浅层烃类气体封盖作用的定量评价显示,随着含冰饱和度的增加,甲烷气体渗透率降低,当含冰饱和度达到80%时,冻土层能完全有效地限制甲烷气体运移。由于在气候变暖因素的驱动下,冻土层不仅能通过温压条件来控制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存在的空间范围,而且还限制着来自部分水合物分解所产生的烃类气体向浅部运移。因而推测,在青藏高原冻土区可能存在一个由断裂体系相关联的深部烃类储层、中部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和浅部天然气藏组成的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