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21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179篇
海洋学   8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福建沿岸海域主要赤潮生物的生态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翠娅  黄美珍  杜琦 《台湾海峡》2010,29(3):434-441
福建沿岸海域是中国的赤潮多发海区之一.据统计,1962~2008年间,福建沿岸海域共发生赤潮180起以上,潜在的赤潮生物有124种,已经引发过赤潮的种类有27种.本文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角毛藻(Chaetocerosspp.)、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裸甲藻(Gymnodinium spp.)和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等福建沿岸海域主要赤潮生物的生态学特征和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评述了福建沿岸海域赤潮发生的特点.福建沿岸海域引发赤潮频率最高的赤潮生物是夜光藻,米氏凯伦藻造成的水产养殖损失最大.其赤潮多发季节在春夏季的4~7月.其赤潮多发区主要分布在3个区域:宁德沿岸海域(以四礵列岛为中心)、厦门西港海域和平潭沿岸海域.对福建沿岸海域几种主要赤潮生物的研究表明,赤潮的发生与水温、盐度、气象、水动力、营养盐等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2.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是我国北部湾海域主要的有害藻华原因种,囊体的生长是藻华发生和持续的关键。为了研究在富营养化日趋严重的钦州湾海域中营养盐输入对球形棕囊藻藻华形成的影响,采集钦州湾含球形棕囊藻的表层海水进行了添加不同营养盐的室内培养实验。根据钦州湾历史调查数据,进行了不同营养盐、不同氮磷比和不同添加方式的培养。结果表明,同时添加氮和磷显著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球形棕囊藻囊体继浮游植物细胞密度高峰期后大量形成。一次性添加磷对囊体生长的刺激作用较添加氮时强,丰度最高可达4.8×103 colonies·L-1,囊体平均直径为(115±84)μm,且具有较高囊体细胞密度,但囊体衰退较快。单独添加氮时,囊体细胞分布稀疏,囊体数量及直径皆较低。每天添加磷的方式相比一次性添加更有利于囊体丰度的维持。总体上,磷营养的添加能刺激囊体数量、囊体细胞数和囊体直径的生长。在具有较高N/P比值的钦州湾,应加强磷的排放管理,避免突发性磷污染对球形棕囊藻囊体生长的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83.
基于2007年8月海洋光学浮标在珠江口投放期间获得的近16天的实测生物光学数据, 对一次藻华过程中水体总吸收系数和水色光谱的变化特性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藻华前后水体中非藻类物质尤其是有色溶解有机物在蓝光波段具有较强的吸收贡献, 而当藻华爆发时, 随着叶绿素a浓度的急剧增大, 浮游植物的吸收贡献明显增强; 各波段之间总吸收系数呈现出较好的线性相关关系, 吸收光谱蓝绿波段比值的变化对遥感反射率的光谱分布有重要的贡献; 据此建立了对水体总吸收系数反演的经验关系模型, 表现出较高的反演精度, 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相对偏差的均方根在可见光波段可控制在24%以内。  相似文献   
84.
西藏搭格架热泉型铯矿床同位素特征及形成过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系统研究了西藏搭格架超大型热泉型铯矿床泉华的Si、O、C、Sr、Nd同位素特征,并探讨了矿床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泉华的δ30Si=-0.7‰~-1.5‰,平均为-0.9‰;δ18O=0.4‰~19.5‰,平均为8.4‰;δ13CPDB=-5.9‰~-0.1‰,平均为-2.8‰;87Sr/86Sr=0.71062~0.71247,ε(Sr)=85.9~112.1;143Nd/144Nd=0.51214~0.51225,ε(Nd)=-9.7~-7.6。这种同位素特点体现出CO2主要为壳源,其次为生物源,矿床中的铯来源于上地壳内的熔融岩浆。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作用,是导致硅华铯矿成矿作用的关键因素。成矿作用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Cs的成矿作用与热水携带物质及氧化作用关系密切,因此这种矿床仅能形成于地表,而形成在地下和海底的可能性很小。Cs与SiO2没有明显相关性,反映出Cs与SiO2的来源不一致。矿床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热泉水的脱气(CO2)、f(O2)升高和温度压力的骤然降低。  相似文献   
85.
姬鹏  张承慧  李俊 《海洋预报》2008,25(2):64-73
有害藻华监测数据具有复杂性、数据来源的多源性、数据平台异构、数据格式不规范等特点.而XML具有可扩展性、简单性、开放性、互操作性及支持多国语言等优势.基于此,运用XML技术建立了有害藻华监测数据交换机制模型HABML,有效解决了有害藻华监测数据的管理、传输及交换等问题,为有害藻华的高效预警奠定了基础.同时,将对FCM聚类分析算法进行改进,引入到有害藻华灾害预警中,直观地反映了海洋要素样本的分布规律,为有害藻华的灾害预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6.
本文通过调查黄龙风景区水体的环境地质特征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并与黄石公园对比分析,探讨了两种特殊地理环境下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及其对钙华沉积的影响.结果表明:黄龙沟泉水属于地下冷泉,且景区内覆盖着大量植被,水体中有大量藻类和细菌;黄石公园猛犸象温泉区泉水属于地下热泉,植被覆盖率很低,泉水中微生物多为嗜热菌,藻...  相似文献   
87.
诺水河地质公园位于通江县北部,地理区位条件较优越,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十分丰富,分布广,成因类型多样,景观规模大,景观品质高,以岩溶洞穴钙华堆积景观为主的导向型景观资源特色突出,个性鲜明,其它配套景观相对集中,互补性强,配套性好,具有重要的科研、科考价值,美学观赏价值,保护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88.
北方风沙多华南降雨大 —2000年4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庆亮 《气象》2000,26(7):58-61
  相似文献   
89.
陈隆勋  赵平 《气象科学》2000,21(3):249-259
目前有关El Nino(La Nina)形成机制的讨论,大多是强调海气的相互作用。实际上地气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异常气流对于El Nino/La Nina的形成也是必不可少的,海气和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应该是耦合的,不应该加以分离。本文综合了近年来我们得到的有关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个海气陆相互作用过程的准四年振荡过程,用来解释El Nina形成机制和亚洲大陆气候年际变化机制。  相似文献   
90.
川黔地区地表钙华中发现现代淡水叠层石及藻席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田友萍  何复胜 《地质论评》2000,46(5):549-555
笔者通过对四川九寨沟、贵州黄果树、马岭河峡谷以及香纸沟的地表钙华的考查和研究,首次在地表钙华体中发现现代淡水叠层石及其藻席,并总结了研究区叠层石藻席的种类和特征,认为该研究区叠层石藻席中微生物群落的优势种主要属于蓝藻门中的裂须藻属(Schizothrix)、席藻属(Phormidium)和鞘丝藻属(Lyngbya)。该叠层石的形成是由于蓝藻藻席的新旧更迭以及沉积物的周期性沉积造成的;叠层石的纹层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