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26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186篇
海洋学   8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241.
青藏高原东南缘干热河谷中广泛发育黄土或黄土状土,是解读中国西南季风、干热河谷环境演变与高原隆升关系的良好载体,但目前尚无关于其成因、形成时代和古气候意义的系统研究。通过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华弹段中黄土状土的空间分布、粒度特征、化学风化指数以及沉积速率的分析,发现该区黄土状土拔河越高,粒径越小,沉积速率越低;结合前人物源示踪研究成果,证实黄土状土来源于金沙江谷底的河漫滩沉积和古堰塞湖沉积,局地山谷风环流为其提供搬运动力。磁性地层学分析显示黄土状土地层全为正极性,剖面中未出现B/M界线,结合光释光测年结果,确定金沙江干热河谷华弹段中的黄土状土形成于中更新世中期以来。通过与同河段的古堰塞湖沉积形成时代进行对比,发现黄土状土的形成时代稍晚于同河段古堰塞湖相沉积大量堆积的时代。金沙江河谷中黄土状土与古堰塞湖相沉积在时空上的紧密关联性表明,滑坡堰塞事件控制着金沙江干热河谷中黄土状土物源的丰富程度,是影响金沙江深切河谷中黄土状土形成与沉积过程的主要因素。黄土状土的粒度与化学风化指数结果表明358 ka BP以来,该段河谷中古环境气候发生过明显冷干-暖湿波动,并在冰期-间冰期尺度上响应全球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242.
层状钙华及其地球化学指标的古气候/环境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层状钙华作为高分辨率古气候环境重建记录已被国内外许多学者所关注。钙华的微层厚度、氧碳同位素组成和微量元素的含量都呈现出随季节变化的周期性特点。钙华年层的形成与方解石沉积速率或者微生物生长活性的季节变化有关; 氧同位素组成的变化主要受温度和沉积水体的 δ18 O 控制,但蒸发作用(尤其是在干旱区)也有重要影响; 钙华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主要反映了不同 δ13 C 的碳源对水体溶解无机碳(DIC)的贡献。CO2的逸出和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带走水中的 12 C,从而使 δ13 CDIC值增加。此外,钙华中的Mg,Ba和Sr等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它们在水中的浓度和水温以及降雨量有关。然而,在钙华的高精度测年以及加积作用和再沉淀对同位素组成的影响等方面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总之,层状钙华因其高沉积速率而在第四纪高分辨率古气候重建中有独特的优势,有可能成为第四纪研究的又一热点。  相似文献   
243.
初论“泛华夏造山作用“与加里东和泛非造山作用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泛非造山作用“是在莫桑比克洋闭合时,东、西冈瓦纳逐步聚合,并最终形成冈瓦纳大陆的过程,主要发生于600~550Ma之间.“加里东造山作用“则是原大西洋闭合时,劳伦大陆与异地地体及波罗的大陆聚合的过程,主要发生于500~400Ma之间.发生在中国秦-祁-昆造山带中的古生代早期造山作用与经典的加里东造山作用的含义相去甚远,“加里东造山作用“难以准确反映中国新元古代晚期至古生代早期多岛-弧-盆体系的构造格局和造山过程的特点及复杂性,建议使用“泛华夏造山作用“代替“加里东造山作用“一词,以示与经典加里东造山作用的区别.“泛华夏造山作用“发生的时间虽然与“加里东造山作用“相近,但它与原大西洋的闭合没有空间和成因上的联系,是发生在古亚洲洋与原特提斯洋之间多岛-弧-盆体系中的一次造山过程,并奠定了中国古大陆的雏形.  相似文献   
244.
在海冰覆盖的极地海区,浮游植物季节性藻华变化呈现典型的单峰特征。由于藻华过程受控于海冰、光照、混合层深度和营养盐供给等多个因素,其发生时间和强度在地球系统模式模拟结果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本研究选取11种CMIP6地球系统模式结果,以多种类型的观测资料和产品作为判断参考值,评估各模式结果能否准确模拟北极典型海区(巴伦支海、楚科奇海及白令海)浮游植物藻华动态的变化规律。通过计算能表征光照和营养盐限制的多个指标,分析表层叶绿素a浓度模拟结果的误差来源。结果表明,依据冰下光照时长、混合层变化速率、表层硝酸盐指标将11种模式分为3组,与参考值指标差异较小组别中的模式在藻华模拟方面明显占优,而其余模式在表层硝酸盐或混合层变化的模拟上存在较大误差,导致表层叶绿素a浓度峰值的发生时间延后且峰值浓度误差大。总体而言,地球系统模式配置中除要考虑光照和营养盐这两种基础限制条件外,也需关注由温盐控制的上混合层深度,从而准确模拟出表层叶绿素a浓度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上述研究为地球系统模式中相关参数化方案的改进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45.
华石沟泥石流灾害及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凯 《山地学报》2001,19(3):282-284
2000—05—07日傍晚华石沟暴发了一次重灾型泥石流,通过对现场的全面调查、分析,指出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是村民长期陡坡开荒的结果,村寨布置不合理加大了成灾规模。  相似文献   
246.
雷达用于军事早被人们所熟知,而且雷达的出现和发展也是出于军事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雷达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从军用发展到民用。气象雷达的应用和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相似文献   
247.
丘元禧  梁新权 《地质通报》2006,25(3):340-347
云开大山自泛华夏造山作用以来就成为褶皱带和相对隆起区,现今的十万大山及其前身则同时成为前缘凹陷或前陆盆地.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盆山耦合系统。整个盆山耦合系统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如下阶段:早古生代造山事件第一幕(郁南运动)形成云开复式背斜带,古博白前缘凹陷形成于其东南侧。第二幕(北流运动)使云开复式背斜向西北推进,前陆盆地亦向西北侧迁移。第三幕(广西运动)使云开大山继续褶皱隆起,早印支运动(东吴运动)使钦防海槽褶皱成山,并在其北西侧形成前陆盆地。晚印支运动,广西大容山地区褶皱隆起,此时的前陆盆地已迁移至现今十万大山的东南边缘,奠定了十万大山盆地现今构造轮廓的基础。进入燕山期,随着桂东南逆冲推覆构造前缘不断地向NW方向扩展,侏罗纪一白垩纪时期的前陆盆地也不断地向NW方向迁移。进入新生代喜马拉雅期,本区的构造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即由原来的NW-SE向挤压构造应力场变为NE-SW挤压构造应力场。  相似文献   
248.
粘土表面改性是提高粘土絮凝有害藻华效率的重要方法。本文融合铁系与铝系絮凝剂的优点,将两者复合,制备出了不同Fe含量的铁铝复合改性粘土,考察其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和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的去除效率。结果表明,铁的复合对原改性粘土去除藻华生物的效率具有提升作用,该作用随Fe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最高可达20%—30%。本研究还采用Zeta电位仪和粒子成像测速仪测定了复合改性粘土在海水中的表面特征和絮凝特性,发现与原改性粘土相比,铁铝复合改性粘土体系中,随Fe含量的增多,粘土表面电位最高可提升15%;稳定絮凝体指数(γ)降低,絮体强度增加。因此, Fe盐的引入,可以有效提高改性粘土颗粒表面正电性和絮体的抗破坏能力,从而增强改性粘土的絮凝除藻效果。  相似文献   
249.
旅华外国游客旅游消费偏好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探索旅华外国游客的旅游消费偏好规律,利用国家基金项目组2004年7-8月在全国6个旅游热点城市的旅游市场调查资料,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得出旅华外国游客的旅游决策可控 因素和旅游消费偏好行为;提出旅游偏好既和外国游客本身特质有关,又与目的地国的国度 形象、旅游宣传促销密切相关;形象导向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游客的选择偏好. 研究表明旅华外国游客具有明显旅游消费偏好行为.  相似文献   
250.
20世纪70年代初期,宁南华弹乡修建丁一座中型蓄水工程——七○水库(库容1368万立方米)。它灌溉着全乡80%以上的耕地。华弹乡在水库发挥效益前,如1975年,粮食亩产仅72公斤,总产138万公斤,人均收入41元,经营单一。水库发挥效益后,至1989年,粮食亩产251公斤,总产454万多公斤,人均收入776元;全乡糖丝猪菜已成为农村经济的四大支柱。显然水利建设事业促进了山乡巨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