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21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179篇
海洋学   8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11.
刘再华 《中国岩溶》2008,27(4):388-390
首先,作者感谢周绪纶先生等在“黄龙钙华是热成因还是冷成因——高寒岩溶气源之一”一文中对我们的研究工作的评价,包括好的评价和非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2.
云南石林地区钙华的ESR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星 《中国岩溶》1998,17(1):9-14
利用ESR(电子顺磁共振)法,对云南路南石林地区的钙华测定了其生成年代。结合 结的地质产状,对该区地质活动、环境演变、石林生长时代与生长过程进行讨论,认为中-晚更新世是云南路南石林发育生长的最主要时期。  相似文献   
113.
曾祥波  黄邦钦 《海洋学报》2008,30(6):140-146
为了研究小型浮游动物对近岸浮游植物藻华的摄食调控作用,于2005年7月,应用"稀释法"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光合色素分析技术,研究了台湾海峡船基围隔实验条件下浮游植物生长率及小型浮游动物摄食率的日变动。结果表明:由于营养盐添加的影响,迅速形成了以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为优势种的藻华,生物量(叶绿素a)从实验初始7月6日的1.45μg/dm3迅速增加到7月8日的29.80μg/dm3,随后消退。镜检和光合色素分析的结果显示,实验期间一直以此硅藻占绝对优势。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在藻华峰值(7月8日)前保持了较高的生长速率(>1.0/d)且大于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也逐渐增加,7月7日时达到0.86/d,显示有57%以上的浮游植物现存量被摄食。7月8日后,水华迅速消退,摄食率除13日外,均大于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小型浮游动物主要由急游虫(Strombidium spp.)、侠盗虫(Strobilidium spp.)等无壳纤毛虫、异养甲藻-螺旋环沟藻(Gyrodinium spirale)及砂壳纤毛虫等组成,其对浮游植物的生长迅速作出了反应,各类群的丰度在水华峰值后的7月9日均几达最大值,水华后期(11日)大型的无壳纤毛虫达最大值。小型浮游动物的这种组成及变动特点是其保持较高摄食率及一定程度上控制和促进藻华消退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4.
云南华坪至丽江高速公路沿金沙江流域东西向展布。公路建设沿线地形落差大,设计施工的桥梁和隧道较多,共形成40余个大小不一的弃渣场。笔者选取华丽高速K29+905~K41+595段中5个典型的弃渣场现状整治调研,阐述了区域及堆放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等特征,综合弃渣场稳定性影响因素、安全性、危害模式、物理力学性质等条件,利用数字模拟建模对弃渣场稳定性进行验算与分析。  相似文献   
115.
黄肖阳  龙寒  莫钰  管欣 《海洋湖沼通报》2021,(1):116-122,156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是中国近海常见的有害藻华原因种,游离单细胞和球形囊体是其异型生活史的两种形态.本研究通过添加KH2PO4(PO43-)、卵磷脂(LEC)、三磷酸腺苷二钠(ATP)、葡萄糖-6-磷酸钠盐(G-6-P)、和核糖核酸(RNA)5种不同磷源进行室内培养,以阐明不同磷源对球形棕...  相似文献   
116.
厘清河口-陆架连续体的碳源/汇机制是认识海洋在"碳中和"中作用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基于2017年春季长江口-东海的走航CO2分压(pCO2)及温、盐等资料,分区域阐述春季长江口-东海连续体pCO2的空间分布格局,半定量解析水团分配、有机质生产及降解等过程对pCO2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水团来源是决定春季长江口-东海连续体...  相似文献   
117.
黄龙钙华景观演化特征及保护措施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龙景区因其拥有千姿百态、色彩斑斓的钙华景观而享誉世界,本文从钙华景观的演化特征及演化周期研究出发,认为景观区内钙华的退化仅仅是局部的和反复的,而景观的演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其演化的周期约为300 a.同时,通过分析得出水循环系统、水流改道及流态和景观水的漏失等是影响黄龙钙华景观演化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18.
硅藻对地表石灰华沉积的生物作用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灰华是岩溶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藻类在石灰华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生物控制作用。硅藻对地表石灰华沉积的生物作用,主要包括同化作用、拦截和粘结作用、结壳作用、胶结作用。对于生物作用中的钙化作用和分泌作用,硅藻可能具有这两种作用,其形成机理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9.
在雪宝顶北麓的黄龙地区新发现的鲕状钙华包壳粒,是高寒区钙华形成环境中产出的一类典型陆相包覆颗粒构造。通过系统采样鲕状包壳粒沉积剖面,并借助常规显微镜、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等,揭示出鲕状钙华包壳粒的矿物组分、微观结构等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的鲕状钙华包壳粒分为同心圆状、同心圆—放射状、薄壁同心圆状3种基本类型,包壳粒核部是由异地的钙华碎屑构成,外壳层是由泥晶与微亮晶方解石纹层围绕核部逐层形成的圈层构造;微观特征显示泥晶层无明显微生物成因发育特征。鲕状钙华包壳粒的微观形态与组构特征反映出壳体中的泥晶圈层可能形成于相对深的静水环境,亮晶圈层可能形成于浅水高能环境,鲕状钙华包壳粒的成因偏于鲕类而非核形石类。   相似文献   
120.
通过对云南白水台地区大气降水的δ18O和δD分析,建立了该地区大气降水线,并通过对过量氘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分析,发现白水台地区冬、夏季风期间降雨云团有不同的源区.对现代钙华δ18O的季节变化分析,发现钙华的氧同位素值与降雨量有着较好的线性负相关关系,这一发现为下一步利用古钙华的δ18O数据重建古降水量提供了基础.研究还发现,水中富含轻氧稳定同位素16O的H2O向大气蒸发以及富含轻氧稳定同位素16O的CO2向大气逸出,是下游方向钙华δ18O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